检索条件

与 “畲村” 相关
共 62 条 3 / 5
31
知识出处: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闽东畲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就,如经济发展加快、教育重视程度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增强、旅游业蓬勃发展等。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山区畲村扩大生产能力弱、农业合作社发展有局限、传统文化流失现象严重等。这些问题需要得到关注和解决,以...
32
知识出处: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闽东畲村在新农村建设下取得显著成果:经济发展迅速,吸引劳动力回流;教育重视程度提高,民族中小学入学率达100%;农业组织化程度增强,如金贝村蜜柚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民族特色旅游蓬勃发展,如溪塔村的葡萄产业与畲族文化结合,有效提升了村...
33
知识出处: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闽东畲村面临诸多挑战:山区扩大生产能力弱,基础设施差;农业合作社发展受限,缺乏经费、专业素质和产品推广;传统文化流失严重,民族特色逐渐消失;畲族风情游缺乏内蕴,吸引力不足。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以推动畲村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畲族文化。
34
知识出处: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闽东畲村建设需发挥民族地区特色,合理规划,突出畲族特色,展现畲家独特魅力。提高资金利用率,调动畲民积极性,继续造福工程,建设有畲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5
知识出处: 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小康和和谐社会的必要要求,对经济、生态和传统文化有重要意义。闽东畲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显著成就,但仍需关注不足。通过结合经济与传统文化,畲村有望实现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36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1950年代土地改革后,福安畲族农民获得大量耕地,成为耕地主人。随后畲族乡建立,耕地面积不断增加。至1980年代,畲族耕地面积及水田旱地比例持续上升。
37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畲村农事活动因立地条件和气候差异而异,福安中部岳田乡和坂中畲族乡的农事时间表反映了这种差异。
38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清代以来,福安畲族农民耕作方式逐渐发展变化,50至80年代水稻和甘薯为主要作物,耕作制度不断调整。畲村水田和旱地有多种耕作方式。
39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畲村茶叶栽培历史悠久,从老式茶园到新式茶园,品种和管理技术不断升级。茶叶加工方式也逐渐机械化,茶叶市场变化促使生产积极性提高。乌龙茶等新品种试种成功,推动茶叶品质提升。
40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福安传统水果有李、柑桔、桃,畲村80年代起大规模种植多种水果。政府支持民族地区水果生产,畲村形成多个水果产区,其中溪潭乡岐山畲族村有300年树龄的四季橄榄。
41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20世纪80年代前,福安畲村经济作物以自产自销为主,糖蔗为主要种类但产量不高。80年代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经济作物逐渐市场化,收入比例逐年增加。
42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福安畲族村畜牧业分为两个气候区域,拥有丰富的草场资源,主要饲养牛羊猪等牲畜。草场详细描述了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牧草种类,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
43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畲族牧业在20世纪50年代起步,以家庭为单位,后发展为集体饲养。80年代出现专业户。政府补助和扶贫基金对畲村牧业有重要作用。
44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畲村副业包括砍柴烧炭、狩猎、竹编和建筑,其中砍柴烧炭为主要副业。这些副业一直是畲族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45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百年实录 | 类型: 正文
本文作者回忆了自己在1957年至1958年间,参与全国畲族社会历史调查的经历。调查涉及福建、浙江、江西等地的畲族地区,重点介绍了福鼎县的调查过程和成果。作者详细描述了福鼎县畲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信息,以及他们在调查过程中的工作方...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