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规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625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规模
分类号: F307.3
页数: 4
页码: 224-22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牧业在20世纪50年代起步,以家庭为单位,后发展为集体饲养。80年代出现专业户。政府补助和扶贫基金对畲村牧业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畲族牧业 发展历程 家庭饲养

内容

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畲族社会历史调查·福建福安县甘棠乡山岭联社畲族调查(摘录)》载:“解放前由于粮食不足,畲族很少饲养猪、鸡,山头庄全村饲养的鸡不到50只,此外只有少量的鸭子和兔子”。1958年10月,福建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福安小组《福安县溪潭乡凤阳大队畲族调查报告》载:“解放前金斗洋村有羊40头,50%的户数养猪(约80头),鸡各家约有二、三只。解放后,羊增到100多头,猪家家都养,有60户养2头。新养兔子30多头。”畲族牧业生产规模的形成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猪、牛、羊为主,以家庭为饲养单位,人民公社化时期,集体饲养牛、猪,人民政府的民族补助款和扶贫基金对畲村牧业生产产生直接作用。80年代后出现牧业专业户,如1984年穆云乡牧业专业户8户中,畲族有3户,占37.5%,分布于南山、温岩、中沃,其中2户牧羊,1户放鸭。康厝东山村传统牧业为饲养母猪。

知识出处

福安市畲族志

《福安市畲族志》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1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福安县
相关地名
溪潭乡
相关地名
金斗洋村
相关地名
畲村
相关地名
穆云乡
相关地名
南山区
相关地名
康厝东山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