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武宁县” 相关
共 1631 条 3 / 109
31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 类型: 正文
武宁县主要河流为修河,横贯全县。柘林水电站未建前,最高水位54.47米(1954年老县城水位),最低水位24.26米(1956年),一般水位为25米。汛期最大流量每秒可达4,200立方米,枯水季节每秒仅180立方米。
32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 类型: 正文
武宁县出现春寒最严重的年份有1965、1969、1972、1976四年,特别是1976年,从3月18日开始,阴雨低温一直持续到4月5日,而且3月18.19日两天还下雪。该年为严重的春分寒连清明寒,造成了严重烂种烂秧现象。
33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 类型: 正文
武宁县自然灾害,主要是水、旱、风、虫等灾,尤以水旱两灾居多,有时连年,有时交替发生。 “高源愁旱,平地怕涝”,境内港溪错综,修江河道淤塞,春夏两季时易引起山洪暴发,泛滥成灾。夏末秋初,雨水稀少,易于发生旱灾。
34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 类型: 正文
解放初期,武宁县划分为城郊、长仑、箬溪、横路、浬溪、罗溪、船滩等7个区,区以下仍沿用解放前乡、保、甲的行政区划。 公元1950年2月,增设石渡、巾口、大桥区,城郊区由县城迁罗段,改称甫田区。全县为10个区,取消保甲制度,改划为124个乡。 ...
35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 类型: 正文
武宁县在解放前的行政区划直至1949年5月解放时止,未变动。
36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 类型: 正文
解放初期,全县划分为城郊、长仑、箬溪、横路、浬溪、罗溪、船滩等7个区,区以下仍沿用解放前乡、保、甲的行政区划。 公元1950年2月,增设石渡、巾口、大桥区,城郊区由县城迁罗段,改称甫田区。全县为10个区,取消保甲制度,改划为124个乡。
37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 类型: 正文
随着县名的更改和行政区划的变动,县城的设置,变迁四次。 汉献帝建安四年至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199一710年),县名西安、豫宁、武宁,县城设修江南岸西安里(现石渡公社新丰,一说在修江北岸之石口)。 唐睿宗景云元年至唐玄宗天宝四年(公元710...
38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武宁县解放后各公社的行政区划。包括:大洞人民公社 、 路口人民公社 、 大桥人民公社 、 横路人民公社 、 莲花人民公社 、 宋溪人民公社 、 伊山人民公社 、 干楼人民公社 、 船滩人民公社 、 温汤人民公社 、 南岳人民公社 、...
39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 类型: 正文
1981年5月开始,至1982年7月,武宁县开展第三次人口普查,以1982年7月1日零点为登记截止日期。普查结束,全县总户数为62274户,比第二次普查时增加12697户,增长25.6%,平均每年增长1.3%;人口304514人,比第二次普...
40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 类型: 正文
武宁县人口情况,历史上无系统记载,旧志记有宋代人口统计,是最早的人口记录。但由于人民逃避当时的重赋暴役,隐匿虚报人口,旧志反映的人口数字是不够准确的。
41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3年5一11月和1954年2一3月,结合在武宁县范围内开展基层普选工作,进行缜密的人口调查工作,取得有史以来第一次准确的人口统计。1964年3月底开始,至8月份结束,全县开展第二次人口普查,以7月1日零点为登记截止日期。1981年5月...
42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 类型: 正文
解放前武宁县无少数民族居住,如有,亦因种族歧视,多隐瞒不敢自报。解放初期,角少数同族因工作关系迁入我县。据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县有三个少数民族共26人,即:回族20人、苗族2人、壮族4人。在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少数民族有畲、同、壮、满、瑶、蒙古、...
43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 类型: 正文
武宁县自民国4年(公元1915年)开始,就有在国外定居者,近年来,自侨务政策逐步落实后,华桥、港澳同胞和外籍华人与亲属通矾、通汇的联系逐年增加,侨汇在1978年的基础上已增加了31倍。
44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 类型: 正文
1930年至1931年,苏区进行了肃反工作,县、区、乡苏维埃政府设立了肃反委员会,制订了肃反工作暂行条例。由于肃反工作的简单化和扩大化,以及肃反工作的唯心论所造成的结果,许多共产党员和革命干部被当作改组派处理,县委书记李少白也被迫逃离革命队...
45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武宁县政党、政权建设、群众团体、民政、劳动管理、人事监察、公安、监察、司法、信访等发展历程。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