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城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70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城镇
分类号: K928.2
页数: 7
页码: 123-129
摘要: 随着县名的更改和行政区划的变动,县城的设置,变迁四次。 汉献帝建安四年至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199一710年),县名西安、豫宁、武宁,县城设修江南岸西安里(现石渡公社新丰,一说在修江北岸之石口)。 唐睿宗景云元年至唐玄宗天宝四年(公元710一745年),县名武宁、豫宁,县城迁设修江北岸新县(现石渡公社新华)。 唐玄宗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县城迁设玉枕山前,即古艾镇,后改名新宁镇,俗称老县城。 公元1970年,柘林水电站建成,新宁镇为水淹区,县城迁设修河南岸南市岭。
关键词: 城镇 行政区划

内容

一、县城
   随着县名的更改和行政区划的变动,县城的设置,变迁四次。 汉献帝建安四年至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199一710年),县名西安、豫宁、武宁,县城设修江南岸西安里(现石渡公社新丰,一说在修江北岸之石口)。 唐睿宗景云元年至唐玄宗天宝四年(公元710一745年),县名武宁、豫宁,县城迁设修江北岸新县(现石渡公社新华)。 唐玄宗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县城迁设玉枕山前,即古艾镇,后改名新宁镇,俗称老县城。
   公元1970年,柘林水电站建成,新宁镇为水淹区,县城迁设修河南岸南市岭。
   唐天宝以前设立的两处县城年代久远,遗址久湮(详见《名胜古迹·城堡遗址》)。
   古艾(新宁)镇: 自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至公元1970年迁移时止,有一千二百二十五年的历史。在悠久的历史中,它在不断起着变化,较长时期是封建统治者的堡垒,但有时成为农民起义军的大本营。抗日战争时期曾被日军盘踞达两年之久,被侵占前又遭日机轰炸,房屋被毁,损失惨重。国民党统治时期县城发展极慢。解放后,彻底摆脱反动统治,返回人民怀抱,古老山城,重新焕发青春光芒,成为我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古艾镇南旁修河,北靠玉枕,东望狮子岩、西倚四望山。旧志载宋白玉蟾在<涌翠亭记》中记述:
  “……环武城者皆山也。苍岩翠壑,青松白石。寒猿叫树,古涧生风,削壁数层,断岩千丈。翼然如舞天之鹤,婉然如人天之龙者,柳山也。白苹红蓼,紫竹苍莎。鱼浮碧浪,鸥卧素月,琉璃万顷,舳舻千梭,窍然如霞姬之帔,湛然如湘娥之毂者,修江也……” “玉枕、伊山峙其阴,白岩、柳峰当其阳,天马、金鸡、罗屏、钟鼎拱列左右。俯视修江,委蛇萦带,四时云蒸霏霭,矞变无端。”(张寰楼记) “北弥玉枕,西接九宫,南望柳山,东眺吴峰,足以尽一邑之胜概。”(汤民贞楼记)古艾镇地势集中,交通便利,水路从修河可上通修水,下至永修,溯赣江而上,南达南昌,北人波阳湖而出长江。在陆路交通方面,永(修)武(宁)修(水)公路横贯县境,县城日有班车当天可直达南昌或九江;武(宁)阳(新)公路穿过大桥、路口公社抵达湖北阳新。县城至箬溪转车(水淹后至柯龙),可乘坐南昌至汉口班车当天抵达汉口。
   古艾镇旧日面貌,在《同治志》上的记载是:
   (一)关于修筑城墙的记载:
   “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县令范建殊筑。后岁久城圯”
   “元至正间(公元1340年间),贼张普献来寇,无城可守,官民皆为所残。”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知县饶永谦因旧址筑垣,为四门,复圯。” “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知县毛骥即江为险,起自油榨嘴,延西而北及东,计三里余。令民均丁粮出力,期月城成。复以甓阁,间以堞楼,巡以冷铺,守以机兵,一时之备称严。” “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知县李梅重筑,广七里许,高一丈。十五年(公元1520年),知县陆浚重修。” “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知县唐牧修治城门,东日宾阳门,西日庆丰门,南日响日门,北日拱辰门。”
   “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奉旨查修郡县城垣,知县吴思齐申请修砌,寻转官去。” “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知县叶棣委党正汪蓬山重修,城始用砖。七百一十九丈有奇,高一丈五尺,厚八尺(《乾隆志》上为“周一千三百丈,高一丈五尺,厚二丈),四门楼台水关,焕然一新。” “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知县胡东阳重修城垣并四门楼台,易城门名,东日迎恩门,西日映辉门,南日宣和门,小南门日映川门,北日拱极门j南少东日通济门,今塞,南少西日小西门。” “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8年),知县李呈芳以修费未经额编,议将南路简僻山头茅坪等四铺,每铺减兵一名,每年共减银二十五两六钱,洋情扣存,以为修城工费。” “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知县周道昌奉檄,将每年自理纸赎银一十五两,与前议减银,并为修城之用。”
   “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因流氛孔棘,甫臣杨嗣昌以修、储、备、练四事,请旨通行。知县琚伯昆以艰于费,将一甲里长免役,出费修城,申上报可。分度丈尺,令各里增厚加高,经两载报竣。乙酉(公元1645年)闯贼蹂躏,城邑邱圩。”
   “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知县冯其世奉檄复修,增笛楼石道,诸如于旧。” “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五月大水,自西关迤南至东关,城尽圯。经上官委勘,议扣减各役五年工食修砌,每年扣银四百两,知县王智经修。”
   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东门外失火,延烧城楼,知县吴云彦修葺。”
   “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水,东门及门楼俱圯,知县严在昌捐修。”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南门城圯二十九丈,知县邹应元捐修。”
   “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冬,南门城楼圯,知县许敦仁捐修。” “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城圯,知县王师道劝捐重修,易东日迎恩门,南日阜丰门,西日庆成门,北日拱辰门。”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发逆踞江南,湖北率为贼区,县令陶集城绅重葺。四年(公元1854年),皋宪恽饬军需修补,低者增,薄者培,并给实收,以示鼓励。十年(公元1860年),雨多,城圯,县令扬于厘金款拨修存案。” “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倾塌尤多,县令刘禀请上宪委候补县江壁勘估,迭经梁魏二令督修。九年(公元1870年),邑候何捐廉倡峻,从新增高,并置东西水关石闸,修建魁星阁等处,计资甚巨。”
   (二)关于街道的记载: 旧志载县城有七街十三坊。坊,系市街村里的通称,亦指牌坊。抗日战争以前县城尚留有石建表扬“忠孝节义、科第寿考”等牌坊八处,据说于一夜之间全部倒塌(可能因地震引起)。旧志上所载十三坊市,系指代地名处:
   “宣化坊——在县署南一十二步。
   “仙桂坊——在县署南五十五步。
   “迎恩坊——在县署南一百六十步。
   “明伦坊—一在县署东三十八步。
   “招贤坊一一县署东六十步。
   “激浊坊——在县署东一百一十步。
   “扬清坊-县署东一百三十步。
   “藩屏坊——在县署东一百三十步。
   “旬宣坊——在县署东一百四十步。
   “尊贤坊——在县署西四十五步。
   “遵礼坊一一在县署西一百四十步。
   “甘罗坊——在县署西二百一十步。
   “悦亲坊——在县署东北一百二十步。
   县城七条街的记载是: “县前横街一一东竟纸坊街城角头为明伦坊,街南有刘家巷抵登仕桥,又下有石家巷通看鹤桥。西竞卧象桥,由枣树下抵西水关,为尊贤坊。街南去县数步有小巷抵带川。又西至儒学前,南通玉印桥。又上通贞节桥、步云桥。街北有婆洞巷、社坛巷、俱通县治后巷。
  “县前直街一一起进士方孟缙坊,渡冠盖桥,穿十字街,竞宣和门。中有举人韦熙梯云坊、杜玉树登云坊并宣化坊。街左有北巷抵殷家巷,街右有梅花巷,今名交兰巷,通儒学前玉印桥、贞节桥。 “上坊街一西竟映辉门,东抵十字街,街南有费家巷(一名徐家巷)、陈家巷、田家巷,俱抵城。街北有青云街抵玉印桥,又有林家巷抵贞节桥,为仙桂坊。又街南有张家巷出小西门,又有甘罗巷、运粮巷俱抵城。街北有旧学前巷抵步云桥,又铁炉巷、迎春巷俱抵西水关,为甘罗坊。 “下坊街一一东竟迎恩门,西抵十字街。街北有土地巷通北巷、殷家巷抵登仕桥。街南有彭家巷抵城。吉家巷出映川门,其巷东横有打鱼巷,有尤船巷与打鱼巷接。再小巷出通济门,渡看鹤桥,通夏家岭纸妨,为招贤坊。 “东井街一一东竟迎恩门,西通北门凉蓬下街,北有汪家巷抵城。又有杨清、激浊、藩屏、旬宣等坊。 “北门街一一南竟城角头,北竟拱极门,为悦亲坊。街东有神庙巷、贞公巷俱抵城,街西有县后巷。 “青云街一一南通上坊街,北抵玉印桥,横穿梅花巷,万历初年辟,今名新街口。“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知县胡东阳辟城脚内外小巷,各令广三尺,可通车马。崇祯间知县琚伯昆增修内城内巷,为扩城所塞,仅小西门至映川门可通往来。城外巷自社坛起,历北门环城至大西门转北,接官塘源路如故。至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知县邹应元辟四门城内小巷,可通车马,如万历时。
   “东门外街自城下起至校场右,北门外街自城下起至枫树林,西门外街自城下起至龙潭寺。” 解放前称古艾镇,下辖四个保。解放初,仍称古艾镇,属城郊区,下设三个街政府。1953年改属第一区,撤销街政府,改为四个居民委员会。1957年撤区,古艾镇改为直属镇。1958年成立古艾镇人民公社。1961年,恢复区的建制,属城郊区。1962年经省批准改称新宁镇人民公社。 旧城墙在解放后尚保留了下来,但因城市建设日益发展,根据需要,1952年,在修建武宁初级师范学校时,首先拆除了东门一带城墙和城楼,用来建筑该校校舍。北门一带城墙,因武宁中学校址及汽车站站址扩大,亦拆除用于建筑上。南门一带城墙因可抵御修河洪水,故迟迟未拆。后因月田新县城建设上的需要,至1960年始拆。西门与小西门之间的一小段城墙及西门城楼于1970年迁建时拆除。 老县城街道,于民国21年(公元1932年)由李烈钧倡议组织的县自治促进会进行规划辟为马路,但坑坑洼洼,崎岖不平,略具马路形式而已。解放后,经过数次全城性的义务劳动,一改旧貌,两旁人行道并植上各种树木。主要街道为解放东路、解放西路,新华路、和平路、建设路。解放东.(西)路与新华路交叉的十字街口,为县城商业市场中心点,最为繁荣。老县城房屋在日军占领前后破坏很大,西门与北门一带,几成废圩。解放后,人民政府积极建设,在过去的瓦砾堆上盖起了工厂:学校、医院、餐厅、百货大楼和居民住宅。遵循着“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因陋就简翻修了剧院、文化馆等群众娱乐场所。中山公园也修葺一新,并新开辟了军民乐园一处,为军民欢庆各个节日和举行各项体育、文娱活动的集会场所。和平路西端为工厂区。 老县城风景优美,玉带沟自西而东横穿县城,经过1957年的疏浚后,除秋冬季节外,春夏间碧水长流,清波荡漾,与堤岸两旁的桃柳辉映成趣。站在南门城楼,可以俯视滔滔东去的修河,和远眺高耸入云的柳山。九层高的东渡文峰塔与建筑在六百多年以前的南渡石塔矗立对岸,足以扩展胸襟。出西门登上四望山,是宋代韩琦、李纲修建四望亭的遗址。四望山麓,有相传许真君缚蛟之处,黄山谷题“龙潭清影”,石刻其上的龙潭。白马庙是董晋兄弟铸剑的“铁炉故址”。北门外的烈士墓,是为人民革命事业而流血牺牲的中华儿女的安息之所。每年清明,县城军民缅怀烈士们的不朽功勋前来扫墓、致敬。东门外,有被日军毁坏的红叶公园的旧址(后为劳改农场)和古代阅兵的大校场(后辟为机场)的遗址。沿东再去五里,登上观音阁旧址,自西而东、弯曲如带的修河在脚下缓缓流过,海拔1547公尺高的武陵岩尽可收览目中。狮子岩蹲在观音阁的北面,蜿曲的永武公路从中间穿过,向前伸展。
  1958年,柘林水电站动工兴建,按设计要求,古艾镇属库区范围,必须迁移。第一次选择三山(幸福公社所在地),已兴建一部分住房、商店及仓库等建筑,后因该地水源不足而停建。第二次选择月田(现黄段公社所在地),开工规模较大,开辟了主要街道,兴建了县委大楼、商店、学校、医院及住宅,后因柘林水电站下马又停建。第三次因水电站复建,水库蓄水位降低至65米,选择现址南市岭,于1970年开始兴建。
   新宁镇: 地处修江中游南岸的丘陵岗上,地势平坦开阔。地理座标:东经114°06′,北纬29°14′。总面积约13平方公里。东接黄段风口;南邻县农科所;西与黄段公社仅一港之隔;北靠柘林库区与宋溪隔水相望。沙田港自南向北,经过镇的西侧,注入柘林水库。 镇辖四个居民委员会,两个蔬菜大队,一个茶场。共有居民点8个、居民小组26个、生产队13个、自然村19个、耕地646亩,茶叶246亩,荒山2300亩。全镇5122户、19724人,除回、畲、壮、满和瑶族43人外,均系汉族。 新宁镇是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商业的中心。主要街道有六条:朝阳路由东至西,人民路由北至南,成十字交叉;东西向还有建设路、交通路;南北向有新宁路;西东向有古艾路。尤以人民路高楼耸立,林荫夹道,市场繁荣,属全城闹区。 县城常年平均气温16.2℃,最低二月,平均为4℃,最高七月,平均为28.2℃。无霜期229天。年降水量为1438毫米。 镇辖友爱及永洲大队均以种植蔬菜为主。镇办企业有造纸厂、豆腐厂、综合厂、文化用品厂等,1980年总产值32万余元。
  1981年成立新宁镇人民政府。
   二、集镇:我县集镇据明《嘉靖志》记载有九处:
  “南市街(在县治对江,有望江亭)。
  “巾口市街(在安乐乡七都)。
  “箬溪市街(在安乐乡一都)。
  “石口渡街(在顺义乡三十四都)。
  “风口市街(在江阴乡四十五都)。
  “醴溪市街(在北乡二十七都)。
  “清江坪街(在顺义乡三十八都)。
  “高坪市街(在年丰乡二十八都)。
  “廉村市街(在上南乡四十一都)。”
  清《雍正志》增加了三处:
  “桐树街(在东门教场之左)。
  “潭埠市街(在江阴乡四十五都)。
  “邓埠市街(在下南乡四十三都)。
  清《道光志》又增加了十六处,并分为街、市计十六街、十三市:
  “南市街(在县城对江,有望江亭、石塔)。
  “桐树街(在东门外)。
  “潭埠街(在江阴乡四十八都)。
  “中潢街(在长乐乡五十一都)。
  “烟港街(在北乡二十七都)。
  “高坪街(在年丰乡二十八都)。
  “辽田街(在年丰乡三十一都)。
  “船头街(在年丰乡三十二都)。
  “银炉街(在顺义乡三十六都)。
  “石门街(在上南乡三十九都)。
  “廉村街(在上南乡四十都)。
  “洞口街(在顺义乡三十五都)。
  “盘山嘴街(在上南乡)。
  “茅坪街(在上南乡)。
  “罗溪街(在上南乡四十都)。
  “港口街(下南乡)。
  “风口街(在江阴乡四十五都)。
  “巾口市(在安乐乡六都)。
  “箬溪市(在安乐乡一都)。
  “邓埠市(在下南乡四十二都)。
  “石口市(在顺义乡三十四都)。
  “浬溪市(在北乡二十七都)。“清江市(在顺义乡三十八都)。
  “斜石市(在年丰乡三十都)。
  “紫鹿岭市(在升仁乡十三都)。
  “牛市岭市(在升仁乡二十都)。
  “路口市(在升仁乡十八都)。
  “石桥市(在升仁乡十七都)。
  “嘴头市(在升仁乡十七都)。
  清《同治志》又增加了二街、一市:
  “大桥街(在升仁乡十都)。
  “合掌街(在升仁乡十二都)。
  “艚赂市,存-仁乡十六都)。” 按照当时街市的划分是:设有小店铺,已形成街道雏形的集镇贸易地点,称“街”。有店无街道,或者街道无店铺的农村交易地点则称为“市”。至清末,我县农村集镇为十一人街:南市、桐树、潭埠、中潢、烟港、高坪、辽田、船头滩(即船滩)、银炉、石门、廉村、洞口、盘山嘴、茅坪、罗溪、港口、大桥、合掌;十四市:风口、巾口、箬溪、邓埠、石口、浬溪、清江、斜石、紫鹿岭、牛市岭(即纽丝)、路口、石桥、嘴头、横路。 民国时期农村集镇续有增加,至解放前夕,除二十二个乡公所所在地如长仑、源口、严阳、登仁、甫田、浬溪、山潭、辽田、船滩、东林、大桥、横路、芭蕉、夏桥、石渡、泷溪、石门、罗溪、巾口、罗坪、.瓜源、箬溪等地有集市交易外,并有纽丝、巷口、戴家源、洞口、丰良、鲁溪、王埠、茶棋、牌楼、大源、郭坑、烟港、茅铺、温汤、吴湾、殿背、下流、斜石、哨背、清江、盘山嘴、廉村、石枧、台岭、中潢、杨州、山洪等较集中的居民点,有少量交易,但有的尚未形成街市。 交通的发达和人民需求的变化,农村集镇也随着不断变化。封建主义的消除和资本主义的衰退,也促使农村集镇不断起变化。社会主义新商业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指导下,市场更形活跃,促进了城乡交流,形成了新的集镇。随着行政区划的变迁,人民公社化后,公社所在地已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集中地,新的集镇又在不断形成。在修河北岸有大洞、路口、大桥、横路、莲花、幸福、宋溪、伊山、干楼、浬溪、船滩、温汤、南岳、东林和安乐林场(属林业局),在修河南岸有清江、石渡、石门、罗溪、黄段、严阳、罗坪、杨州、国营茶场、良种场(属农业局)和源口电站(属水电局)。
   第四节社、场
   大洞人民公社 位于县城西北约64公里,是赣鄂两省交界处,东连路口公社,东南与横路公社为邻,南接伊山公社,西北皆与湖北省境交界;东南西三面,山峦重叠,最高点为余洞山,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
古艾镇
相关地名
新宁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