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解放前行政区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69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解放前行政区划
分类号: K928.2
页数: 6
页码: 104-109
摘要: 武宁县在解放前的行政区划直至1949年5月解放时止,未变动。
关键词: 武宁县 行政区划

内容

清以前历代所管辖行政区划旧志上无详细记载,已不可考。据唐观察史李巽《奏分武宁县西八乡置分宁疏》上所写:
   “窃惟武宁一县,所隶者凡二十乡,丽太清乡、甘罗乡县令治所在焉……”
   旧志上另有一段叙述涉及行政区划的是: “武宁向属巨邑,编乡二十。唐李巽奏分武宁西八乡为分宁。南唐时复割县南地以益靖安,后并升义入升仁乡,比九乡所由日方也。” 以此可证,武宁在未划出西八乡之前,全县应为二十个乡。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划出西八乡设立分宁县(即今修水、铜鼓县),武宁为十二个乡。后升义乡并入升仁乡,县治所在的太清、甘罗两乡改为坊市(即后之杨清坊、甘罗坊),全县为九个乡。历经宋、元、明至清代,旧志上记载为安乐、升仁、北乡、年丰、顺义一E南、下南、江阴、长乐等九个乡辖五十四个都。
   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全县行政区划为:
   一、安乐乡:管辖一都、二都(雍正年间新编)、三都、四都、五都、六都、七都、八都。
  二、升仁乡:管辖十都、十一都、十二都、十三都、十五都、十六都、十七都(雍正年间新编)、十八都、二十都。
   三、北乡:管辖二十三都、二十四都(雍正年间新编)、二十五都、二十六都、二十七都。
   四、年丰乡:管辖二十八都、二十九都、三十都、三十一都、三十二都、三十三都。 五、顺义乡:管辖三十四都、三十五都、三十六都、三十七都、三十八都、雍正年间新增坊市一图和坊市二图。
   六、上南乡:管辖三十九都、四十都一图、四十都二图、四十一都。
   七、下南乡:管辖四十二都、四十三都、四十四都。
   八、江阴乡:管辖四十五都、四十六都、四十七都、四十八都。 九、长乐乡:管辖四十九都、五十都、五十一都、五十二都、五十三都、五十四都、雍iE年间新增坊市三图、并增编客籍粮正四十都。
   各都范围内村庄名称据旧志记载:
   一都:曲池、破石、箬溪、兰家窝、杨谷塘、武桥、大屋张家、百合垄、龙腹、微埠。
   二都:槐花树下、邓坑桥、消水坑、张源、长仑、元保寺、大石边:双溪桥、百源、杨梅山。
  三、八都:浊港、何家铺、千步岭、八都齐家、东源、大坪、高竹湾、黄陂、梅林埠、下洑、河口、费口、田坑。
   四都:垄塘、完塘翁家、柏树下、西路、下汇、卢家村、李家村、墨斗山。
   五都:团田、坑边、三山、东蔡、蒿港、牛头岗、北罗坪、长林嘴、柏树下。
   六、七都:甘港、陂田河、溶马坎、七都段、小港口、徐坊、巾口、坂头、歧下、东西城。
   以上属安乐乡。
   九、十都:紫鹿岭、邱铁铺、大桥河、艾家村、下堡、下车、上塘、茅畲、上湾。
  十都:王方、厚田、坑东、大富、塘尾、箬田、洞下、湖下、造源、猫竹垄、芭蕉、小港、白杨山、石山下、白石峡、青溪。
   十一都:丰良、阳段、冷坊、港北段一上下坊、黄株林、枚垄、岩下。
  十二都:三坪、河源、新坪、合掌街、广城、甘口、鸦口、水口、月台、牌楼下、造里、官塘塍、湾里。 十三都:水口铺、鲁溪洞、大桥、南冲塘、马脊山、柴里源、雷埠塘、上柴村、新开山、岭背村、大圹、双溪。
   十五都:六水口、下庄、张庄、余家桥、夏家桥、西流巷。
   十六都:洞门下、横路、长富段、武陵山、谢家坪、金水铺、石桥。
   十八都:北石桥、田富、北山、下北山、港口、栗林、上庄、中源、路口、上村。 二十都:分水、梓板、洞口、芦桥、箬田、港口、大洞、全家源、上洪、中洪、下洪、罗湾、院下、老屋坂、彭坪、书坊、岑村、路峡背。
   以上属升仁乡。 二十三都:桐树街、孟家湾、仙人石、观音阁、杨柳桥、七里垄、南皋、碛溪山、大塘下、潘段、塘下、刘家山、百楼源、神童、宋家段、田婆垄、垄口里、冷饭包、五里桥、双板桥。 二十三都、二十四都:官塘源、游宴嘴、新开岭、棠盘、徐坪、楂坑、枫树岭、坑口、啸竹坑、箬蓑坑、燕厦、长榜、山口、烟瓦段、下里、上里、伊山、长老棚、米筛坑、牛栏场、上环、天平洞、板坑、小桤坑、船坑、樟坑、栗子坑。 二十五都:下弦、杨井、汤方、芜滩、塔水、枫林、勘头、黄氏港、陀石岭、大贤段、内芜、外芜。 二十六都:七里山、思量坳、茶陂港、三贤段、,五凤山、罗桥港、甫田桥、碎石岭、茶溪、黄丝坑、铁矢窝、龙须、石源、杨廖、大岭下、碟里。 二十七都:烟港、建富、石羊、梅林、罗坪、横岭、半源、上青、浬溪、龟井、临江、邓家源、洪坑、百箩丘、花门楼、彭家段、上罗坪。
   以上属北乡。二十八都:高坪,樱田、蒙山、下源、李树下、下坊、北湾、哨背、金头、潭洲、陂水窝、界背。
   三十都:赤冈山、下车、斜石、杨田、莲塘、治庄、富山源、车家段、辽田、上陂田。 二十九都、三十一都:大源、田笠、大平山、藿港、黄株洞、八朋、杞湾、角坑、果子树下、大沙州、勘上、墨坑、桐子岭、黄屠、辽里、木高、岭下、石坑、辽田、芜山、渚头、白杨坪、大洞、十八闩、相公洞。 三十二都:辽埠、船头滩、白沙、上口、梅溪、鸡笼、温汤、松木店、土桥、小九宫、荷馆、孟舍、长盘、南岳、黄沙。
  三十三都:桐坪、新店、黄泥湾、王程朱、兰关寺、茅田、桥头、寨里、曾家坳、石垄、白面石、九楼、石城、南茶、西湾、高畲。
   以上属年丰乡。 三十四都:石市、罗家塘、长田、地坪、佳山、鄢家段、富岭、杨山、堰下段、黄坪、渠梁、仙人潭、井垄。 三十五都:西安、官田、桂林、段里、流洞、团田、茅田、苔坑、三里、上珩、金银桥、燕窝、黄泥坑、洞口、水坑口、茶坑、枫树窝、杨垄。
   三十六都:石鼓、银炉。
   三十七都:龙石、七里冈、雾山、荷段、廒下、下潭、双溪、马山、上洞、大洋、消水潭。 三十八都:章潭、桐埠、广头、清江、蒋家洲、芜IJJ、左段、源头、大田、岳州、麒麟街、山里、罗洞。
   以上属顺义乡。 三十九都:西汪桥、石门楼、徐坑、白石、黄丝港、宅里、田铺、丰盈寺、镜源、泽土桥、沙河墩、九莲石、老营、沙段。 四十都一图:火头冈、溅水岩、杨梅山、车田、黄土、下庄、杨坊、廉村、斜港、山里、芭蕉、竹山。 四十都二图:荷山、盘山嘴、茅坪铺、马安山、罗溪铺、锣鼓洞、田铺里、朱家山、泥芜塘、坪坑、巨湖、楠木坑。
   四十一都:牌楼下、锦鸡坳、下岭。
   以上属上南乡。 四十二都:西渡、罗段、围棋坳、黄岭、冯家段、箬坑、梅澜、五塘冲、太平、饶湾、上溪、东湖、邓埠、桥头、新县、上堡、兰田、下罗、黄坊、白石港、陈坊、高墩。 四十三都:南渡岭、磨源垄、万家垄、沙田、月田、范垄里、火烧原、磨下、港下、杨冈坑、文仲源、麻原、费家洲、将军洞、石塘下、长岭上、张古岭、竹湾、西坪、大坑垄、磴上、马田冈、西山下、丁家林、新竹湾、黄土段、姚家段、岩下、河撒、龙潭埠。 四十四都:岩嘴头、斜滩、白鹤坪、茗洲港、柳冲、杨港、大治里、球场、大港里、腰棚里、合港、鄢冲、严阳山、西坑、梁溪、花棚下、中堡、下堡、东山下、新塘。以上属下南乡。
   四十五都:登高山、风口、浊水、石枧、芗田、金鸡山下、三绢源、霍溪。
   四十六都:东渡、下截林、漉洲、尚书桥、东岭、碣头、绛沙段、桐林、白干、水口。
   四十七都:长沙、泉口、南冲、洞口、栗榔、小塘。
   四十八都:潭埠、车头、石鼓、大舍、东源。
   以上属江阴乡。 四十九都:头团、杨田、黄溪、上都、壁田、石湾、石冲、得月、沙湾、罗坪、东源,樟坊、西源、金盆,杨坑、董家段、大湖堰、七里坑、大块地、仪宾府。
   五十都:涳滩、田铺、夏庄、大田、平坂、黄岗岭、横岭、上戴。 五十一都:中黄、横港、西港、大洪、中洪、石壁、漘口、下水、瑜田、涳滨、顿城、鸿岭、松树下、陈庄、岳家段。
   五十二都:兰田、官田、大嘴里、滩头、梁岸、店头、水梁、港下、红光岭。 五十三都:孙家段、唐家段、上丁坑、杉树村、石桥、白水、瓜西口、山背、乾坑、磨盘、金盆、车头、牵牛岭、长墅源、夏家段。
   以上属长乐乡。
   (按旧志上列记载缺十四、十七、十九、二十一、二十二、五十四都,原因不详。) 安乐、升仁、北乡、年丰等乡在修河北岸;顺义、下南、上南、江阴、长乐等乡在修河南岸,各该乡所管辖区域范围与现行政区划比较大致是:
   一、安乐乡:管辖原箬溪、巾口(修河北岸部分)现莲花、幸福、及宋溪一部分。
   二、升仁乡:管辖现路口、大洞、大桥、横路及伊山一部分。
   三、北乡:管辖现宋溪、安乐林、石羊、干楼、及浬溪、伊山一部分。
   四、年丰乡:管辖现南岳、温汤、船滩、东林等地及浬溪一部分。
   五、顺义乡:管辖现清江、石渡、石门等地。
   六、上南乡:管辖现罗溪、石门等地。
   七、下南乡:管辖现石渡柳山、黄段、茶场及严阳等地。
   八、江阴乡:管辖现黄段、罗坪、严阳一部分及新宁镇等地。
   九、长乐乡:管辖原巾口、箬溪(修河南岸部分)现杨州、罗坪等地。
   公元1912年,民国成立;在原9乡的基础上增划为10个乡,即:
   县城内划分为城市乡;
   北乡改为登瀛乡;
   其余8乡仍为安乐、升仁、年丰、顺义、上南、下南、江阴、长乐等未变动。
   民国19年(公元1930年),乡改为区,全县划为5个区:
   第一区:包括原城市、登瀛、江阴乡及下南乡一部分,区分所设县城。
   第二区:即原年丰乡,区公所设辽田。
   第三区:包括原上南、顺义及下南乡一部分,区公所设石门楼。
   第四区:包括原长乐、安乐及江阴乡一部分,区公所设箬溪。第五区:包括原升仁乡及安乐乡一部分,区公所设横路。
   区以下设保(等于乡的建制),区设区长,保设保长,各保直接由区领导。 据民国22年(公元1933年)末统计,全县为5个区、290保、设33个保联办事处,管辖1688个甲。
   民国24年(公元1935年),全县行政区划作了调整,共划51个乡(保),将联保设置在区一级: 第一区(联保):辖三溪、严阳、怀德、武安、民富、梯云、景柳、盛仁、育志、北三、西乡、和济、仁依等13个乡(保),保联办公处设县城。区域大致相当于现宋溪、伊山、干楼、黄段、严阳及石渡、浬溪一部分。 第二区(联保):辖下平、下玉、上平、升平、开元、开域、船西、年丰、上玉、东平等10个乡(保),保联办公处设辽田。区域大致相当于现东林、南岳、温汤、船滩、安乐及浬溪一部分。 第三区(联保):辖平原、石镜、卢西、南乡、银溪、南二、龙洞、清江、仙田、长岗等10个乡(保),保联办公处设罗溪。区域大致相当于现石门、罗溪、清江、及石渡大部分。 第四区(联保):辖瓜源、日新、长墅、上董、下段、中段、上段、潭埠等8个乡(保),保联办公处设中黄。区域大致相当于原箬溪、巾口及现杨洲、罗坪与幸福、莲花一部分。 第五区(联保):辖冠峰、丰乐、南义、六合、北屏、安全、升仁、同济、忠义、俭德等10个乡(保),保联办公处设横路,区域大致相当于现路口、大洞、大桥、横路及莲花一部分。 民国28年(公元1939年)3月29日,日军侵占县城,全县各区均有部分乡(保)被骚扰或被侵占,各区(联保)大部一片混乱,工作陷于瘫痪,以后局势逐渐稳定,县政府在石门正常行使权力,各区才陆续恢复工作。 民国34年(公元1945年)8月,日军撤出武宁,抗战胜利,全县行政区划同前,区(联保)仍照原设置。 民国37年(公元1948年),撤销区(联保)的建制,全县划为22个乡和1个镇,下辖198个保,保以下设1878个甲:
   古艾镇:6个保、90个甲。
   长仑乡:8个保、76个甲。
   源口乡:9个保、71个甲。
   严阳乡:6个保、52个甲。
   登仁乡:8个保、73个甲。
   甫田乡:6个保、56个甲。
   溪乡:10个保、65个甲。
   山潭乡:10个保、74个甲。
   辽田乡:10个保、66个甲。船滩乡:7个保、50个甲。
  东林乡:8个保、51个甲。
  大桥乡:13个保、169个甲。
  横路乡:12个保、124个甲。
  芭蕉乡:12个保、87个甲。
  夏桥乡:7个保、75个甲。
  石渡乡:10个保、71个甲。
  泷溪乡:9个保、59个甲。
  石门乡:9个保、108个甲。
  罗溪乡:12个保、160个甲。
  巾口乡:7个保、82个甲。
  罗坪乡:7个保、86个甲。
  瓜源乡:6个保、51个甲。
  箬溪乡:6个保、82个甲。
  以上行政区划直至1949年5月解放时止,未变动。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