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户数人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20000702
颗粒名称: 第十二章 户数人口
分类号: C924.255.6
页数: 13
页码: 141-153
摘要: 1981年5月开始,至1982年7月,武宁县开展第三次人口普查,以1982年7月1日零点为登记截止日期。普查结束,全县总户数为62274户,比第二次普查时增加12697户,增长25.6%,平均每年增长1.3%;人口304514人,比第二次普查时增加108308人,增长55.2%,平均每年增长2.5%。其中包括原有人口的自然增长数和外地迁入人口的增长数。
关键词: 武宁县 人口调查

内容

第一节解放前户数人口 我县人口情况,历史上无系统记载,旧志记有宋代人口统计,是最早的人口记录。但由于人民逃避当时的重赋暴役,隐匿虚报人口,旧志反映的人口数字是不够准确的。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颁行“户帖制度”,县按帖中规定项目逐户登记。户帖由户部统一规定印刷,颁发到县,进行登记,这是封建朝代一次规模较大的人口普查工作。自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实行以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所编选的人丁册作为以后征用赋役的常额,继续生育的人丁永远不再加赋的规定,和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以耕地面积带征丁银以后,如同治志载:“凡户口向有丁役,旧志别立丁册,照丁另星分征。期间死丧逃亡不一,颇滋烦扰。自雍正间丁随粮派,各地均摊,凡有粮者当丁,遂无征丁之条”。此时户口数字比较接近实际。但因户口制度不完整等原因,仍不免有遗漏。
   宋代:
   主客户31231户、116949人。
   元代不可考。
   明代(为灶户和丁壮统计数)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6049户、33515丁。
   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7411户、65380丁。
   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7330户、65410丁。
   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7456户、65717丁。
   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7633户、67300丁。
   “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7653户、69159丁。
   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7864户、69208丁。
   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编成丁12114人、丁妇10084人。
   清代:
   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成丁11772人、丁妇10084人。 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至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的人口统计为187139人,户数不详。
   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33530户、187030人。
   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34544户、190616人。
   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36668户、197560人。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37022户、201534人。
   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38053户、206433人。
   同治八年(公元1860年)38050户、206620人。
   民国时期: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32796户、300533人。其中:男147429人、女153104人。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74956户、226179人。其中男125321人、女100858人,壮丁45533人。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户’数不详,人口226159人。
   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28646户、188248人,壮丁34162人。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27987户、180898人,壮丁27425人。
   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抗战胜利后,全县剩下25896户、113152人。 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25014户(其中镇1327户、乡23687户)、113070人(其中男62827人、女50243人;镇人口5967人,各级人口107103人)。 由于人民生活程度不高,医疗条件差,死亡率高于出生率。以国民党县政府民国37年(公元1948年)第四季度的统计为例,该季度出生278人(男131人、女147人),而死亡却达386人(男219人、女167人),死亡率高于出生率的13.9%。解放后,起了显著的变化,即以1949年年底统计为例,是年出生为2131人(男1130人、女1001人),死亡1918人(男921人、女997人)净增213人,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的11.11%。
   第二节解放后人口发展与分布
   解放后,全国进行了三次人口普查。
   第一次人口普查:
  1953年5一11月和1954年2一3月,结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基层普选工作,进行缜密的人口调查工作,取得有史以来第一次准确的人口统计。1954年全县总户数48623户,比1949年47644户增加2.1%;总人口157407人,比1949年152001人增加3.6%(其中男81928人,占总人口52%;女75479人,占总人口48%)。
   第二次人口普查:
  1964年3月底开始,至8月份结束,全县开展第二次人口普查,以7月1日零点为登记截止日期。全县总户数为49577户,人口196206人(其中男102654人,占总人口52.3%;女93552人,占总人口47.7%),与第一次普查时比较,总户数增加1.96%,总人口增加24.6%。 文化程度全县大学毕业及在校218人,高中1876人,初中7541人,高小13174人,初小39937人,初识字12195人,不识字71064人。十二岁以下不在校儿童50121人,文化程度不详80人。
   年龄统计1岁以下7692人(男3951、女3741人),占总人口3.9%;1一10岁53078人(男27467人、女25611人),占总人口27%;11一20岁33123人(男17368人、女15755人),占总人口16.8%;21一30岁24938人(男13813人、女11125人),占总人口12.8%;31一40岁25610人(男14408人、女11202人),占总人口13%;41一50岁23918人(男12791人、女11127人),占总人口12.3%,51一60岁15299人(男7686人、女7613人),占总人口7.8%;61一70岁8969人(男3945人、女5024人),占总人口4.6%;71一80岁3197人(男1116人、女2081),占总人口1.6%;81一90岁338人(男88人、女250人),占总人口0.2%;92岁1人j(女),97岁1人(女),100岁1人(女),年龄不详41人(男21人、女20人)。
   第三次人口普查
  1981年5月开始,至1982年7月,全县开展第三次人口普查,以1982年7月1日零点为登记截止日期。普查结束,全县总户数为62274户,比第二次普查时增加12697户,增长25.6%,平均每年增长1.3%;人口304514人,比第二次普查时增加108308人,增长55.2%,平均每年增长2.5%。其中包括原有人口的自然增长数和外地迁入人口的增长数。1964年平均每户3.95人,1982年为4.89人,户平人数增加23.8%。 在全县人口增长变动中,男性数增长54.1%,而女性数比男性增加快,增加56.4%。在总人口的构成中,男性人口数由1964年的52.3%,降至1982年的51.9%;女性人口数由1964年的47.7%,增至1982年的48.1%。 性别比例:1964年以百名女性为基数,男性高于女性9.8%,1982年降低至8.1%。在南岳、温汤等山区,则高于15.5%,较平原丘陵地区多7.4%。
  1981年全县出生率数为6684人,出生率2.2%;全县死亡人数为2287人,死亡率0.7%,自然增长率为1.5%。
  1982年全县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者为194952人,占总人口64%,其中大学文化程度(含在校)447人,占总人口0.15%;高中文化程度为17877人,占总人口5.9%;初中文化程度为45944人,占总人口15.1%。[=此处为表格(1982年全县人口普查统计(一))=][=此处为表格=][=此处为表格(1982年全县人口普查统计(二))=][=此处为表格=]解放后,我县人口迁入数量最多的有两次:
   上海移民
  1956年4月,从上海迁入一批移民(称垦荒队)195户、951人(男510人、女441人),分别安置在:
   黄段乡:38户、194人。
   茶棋乡:52户、222人。
   风口乡:105户、535人。
   浙江移民
  1969年年底,由浙江新安江电站库区建德县迁入移民3136户、16128人分别安置在:
   船滩公社:155户、801人。
   浬溪公社:229户、1154人。
   清江公社:511户、2748人。
   石渡公社:354户、1863人。
   干楼公社:159户、862人。
   宋溪公社:131户、685人。
   幸福公社:153户、790人。
   莲花公社:22户、155人。
   杨洲公社:114户、586人。
   罗坪公社:500户、2439人。
   黄段公社:581户、2880人。
   石门公社:94户、501人。
   县茶场:28户、131人。
   县农科所:46户、234人。
   新宁镇:59户、299人。 我县人口密度在1960年统计,平均每平方公里48人,但在分布上是山区较稀,如严阳、伊山、瓜源、安乐等地,平均每平方公里不120人。而沿修河两岸及丘陵地区则较密,平均每平方公里在50人以上。全县以大桥公社人口最稠密,平均每平方公里达98人;横路、石门、箬溪、浬溪等地次之,以严阳最小,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到14人。[=此处为表格=]
  1969年浙江移民我县,增加人口,以及历年自然增长;1970年柘林水电站建成,淹没我县境内田地,土地面积起了变化;水库区大量移民后靠或外迁等因素,人口密度变动较大。以1981年总人口计算,平均每平方公里为86人,比1960年增加79%。在分布上仍是山区较稀,平原丘陵较密。[=此处为表格=]
  第三节少数民族 解放前我县无少数民族居住,如有,亦因种族歧视,多隐瞒不敢自报。解放初期,角少数同族因工作关系迁入我县。据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县有三个少数民族共26人,即:回族20人、苗族2人、壮族4人。分布情况是:
   回族20人:新宁镇17人、宋溪公社2人、横路公社1人。
   苗族2人:新宁镇1人、浬溪公社1人。
   壮族4人:风口公社1人、严阳公社1人、石羊公社2人。 随着1969年从浙江建德移民迁入和历年人口变迁等原因,在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少数民族有畲、同、壮、满、瑶、蒙古、苗、藏等八个、839人,比第二次人口查时增加813人。其中畲族和苗族主要由浙江迁入,以畲族居多,742人;苗族次,之,29人。分布情况是: 畲族742人:新宁镇24人、路口公社1人、横路公社2人、莲花公社20人、幸福公社1人、宋溪公社1人、干楼公社1人、石渡公社41人、清江公社26人、浬溪公社4人、罗坪公社384人、杨洲公社3人、船滩公社55人、黄段公社178人、严阳公社1人。藏族1人:罗溪公社。
   回族24人:新宁镇16人、大洞公社1人、路口公社3人、黄段公社4人。 壮族28人:新宁镇5人、大洞公社1人、路口公社5人、莲花公社1人、干楼公社2人、船滩公社2人、石门公社3人、杨洲公社9人。
   满族6人:新宁镇5人、莲花公社1人。瑶族4人:新宁镇。蒙古族5人:宋溪公社。
   苗族29人:石渡公社12人、清江公社2人、浬溪公社1人、罗坪公社14人。
   第四节华侨 我县自民国4年(公元1915年)开始,就有在国外定居者。抗日战争胜利后及解放前夕,去国外经商者增多,其中有的户先去台湾后转居外国。据1982年10月侨情普查全县居住在国外有51户、175人(另在香港、澳门等地居住者有71户、277人)。其中: 居住在英国3户11人。在西德1户3人。在美国15户56人。在加拿人3户16人在多米尼加1户3人。在泰国5户20人。在日本10户29人。在毛里求斯1户3人。在马来西亚9户26人。在越南1户3人。在印度尼西亚2户5人。 近年来,自侨务政策逐步落实后,华桥、港澳同胞和外籍华人与亲属通矾、通汇的联系逐年增加,侨汇在1978年的基础上已增加了31倍。[=此处为表格(1949-1982年全县户数、人口统计)=][=此处为表格=]

知识出处

武宁县志

《武宁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武宁,商属艾地,汉名西安,晋称豫宁,至唐始用今名。以接壤楚尾,屡遭兵燹。宋元以往,典志荡然无存。明、清曾纂修县志十六次,今仅存明嘉清壬戌志一部,清代志六部。自同治癸酉志以后百余年,其间历史兴替,已英雄和业绩纷呈,而志籍未修,必史迹与时间流逝。是以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重修县志,使承前而昭后。 武宁,处江西西北边境,全县面积为三千六百平方公里。南有九岭流脉,北有幕阜延绵,中部柳峰秀出,联群山以多娇;西来修江奔流,纳百川而东注。万山资源丰富,原野四季流青,盛产粮油、竹木、茶叶。人口滋蕃,现有三十万人,为赣西北望县之一。县城凡四迁治地:由西安而新县,而玉枕山麓,而南市岭。 全志材料,取自省、地、县档案资料、县各部门编写的史料及历代县志等历史文献。一部分取自有关报章杂志及回忆录、座谈记录等,为节省篇幅,均未注明出处。本志各章节篇幅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主要依据材料多寡所定。有关“附录”,是为辑录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以补充正文。

阅读

相关地名

武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