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抚州” 相关
共 2287 条 108 / 153
1606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 类型: 正文
梁启贤,又名涂女,南城县龙湖村人,生于1914年。他出生后几个月父母就双双亡故,是邻居席大娘将其扶养长大。
1607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 类型: 正文
危老仔,南城县珀玕乡松木岭人,生于1905年8月17日。1929年,方志纯、廖东海来资(溪)南(城)边界开辟新苏区,危老仔成为最早参加秘密活动的积极分子。他走村串户,启发贫苦农民的阶级觉悟,发展了大批秘密工作者。由于他出色的工作,翌年6月就...
1608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 类型: 正文
朱应生,南城县岳口乡长兴村人。1955年8月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1973年毕业于共大南城分校,1974年应征入伍,在福州军区守备2师工兵机械连当战士。
1609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 类型: 正文
翻开2008年的日历,开篇就很不寻常。进入一月中旬以来,50年不遇的冰雪冻雨袭击着中国南方广袤的大地,而江西抚州首当其冲,为灾中之重。
1610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 类型: 正文
抚州烈士英名千秋传。
1611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 类型: 正文
明初,北杂剧的活动区域主要是在王府教坊。教坊是古代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音乐、歌舞、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唐以来即设立的官府机构。南城县早在正德以前就设置了教坊,明正德建昌府志称其为“弦歌街”。
1612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 类型: 正文
明初,北杂剧的活动区域主要是在王府教坊。教坊是古代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音乐、歌舞、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唐以来即设立的官府机构。南城县早在正德以前就设置了教坊,明正德建昌府志称其为“弦歌街”。
1613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 类型: 正文
“建昌帮”是我国南方古药帮和中药炮制的重要流派之一,与“樟树帮”合称为“江西帮”,为全国13个大药帮之一。它发祥于南城县,以擅长传统饮片加工炮制、药村集散交易著称。建昌帮药业源于东晋,兴于宋元,于明清鼎盛时成帮,衰落于民国30-40年代。药...
1614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 类型: 正文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在西汉就存在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1615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 类型: 正文
唢呐又名喇叭,小唢呐称海笛。为簧管乐器,由哨、气牌、芯子、柏木构成,形体大小不一,有木管唢呐、铜管唢呐、铝管唢呐、锡管唢呐。是在木制的锥形管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铜管上端套有双簧的苇哨,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唢呐...
1616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 类型: 正文
麻姑绿茶属绿茶类名茶,产于江西省南城县西南10公里处有“洞天福地,秀出东南”的麻姑山区,以产地而得名。远溯至唐代、有道士邓紫阳在麻姑山习道修炼时就吟诵过“拣芽分雀舌”的诗句。北宋著名思想家李觏在麻姑山讲学时,对麻姑绿茶曾写过“麻姑云雾旗枪秀...
1617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 类型: 正文
南城特产麻姑酒(俗称寿酒),属甜黄酒,系南城县传统佳酒。酒度为18°至20°,糖分为16%至18%,以“香气浓郁,滋味甘美,酒性柔和,醇度适中”而闻名于世,被列为江西八大名酒之一。清朝诗人施闰章曾赋诗赞之曰:“石梁之上龙啾口,野店三家卖山酒...
1618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 类型: 正文
麻姑米产于南城县麻姑山乡余家源村,栽培历史悠久。据清同治五年所撰《麻姑志1志》载:“麻姑米,本山所出,四月始稼,九月方收。宋时取以作贡,今山多系地种,麻姑米,亦鲜矣!”麻姑米是全国名贵大米之一,1959年被选为参加印度“世界农业博览会”展品...
1619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 类型: 正文
麻姑米粉产于道教名山——麻姑山下的南城,相传麻姑仙女修炼成仙后,用麻姑米制成晶莹透亮的银丝米粉赠送给王母娘娘的拜寿贺礼,由此麻姑米粉天下闻名,历代皆为贡品。在上塘镇,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晚上,家家都要制作米粉吃,称为长寿粉。南城城镇乡村,无论...
1620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 类型: 正文
南城县位于华东中部,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是淮山生产得天独厚的天然场所,是全国三大淮山生产基地之一,淮山栽培和加工历史悠久。南城淮山是该县传统名特产品,近几年淮山大面积种植产销两旺,经济效益好,农民种植积极性普遍高涨,能够...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