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盱江歌舞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遍抚州》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30001458
颗粒名称: 一带盱江歌舞歇
分类号: G127.56
页数: 2
页码: 195-196
摘要: 明初,北杂剧的活动区域主要是在王府教坊。教坊是古代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音乐、歌舞、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唐以来即设立的官府机构。南城县早在正德以前就设置了教坊,明正德建昌府志称其为“弦歌街”。
关键词: 地方文化 地方风物

内容

明初,北杂剧的活动区域主要是在王府教坊。教坊是古代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音乐、歌舞、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唐以来即设立的官府机构。南城县早在正德以前就设置了教坊,明正德建昌府志称其为“弦歌街”。
  南城设教坊,有其特殊条件和地位。首先南城为建昌府治交通方便,物产丰富,愈越诸府;其次从明永乐元年始,南城便成为藩王封地,永乐元年怀思王朱允坚分封南城建造了“怀思王府”,宣德四年荆王朱瞻罔分封南城,建造了“荆王府”,弘治八年,益端王分封南城建造“益王府”,其中益王是明代江西大藩中延续时间最长,势力最大的一个王族,他在南城地区统治时间长达一百五十年之久,世袭了七代八个益王。
  藩王府其实就是一个小王国,明帝对亲王之国不仅赐以词曲千百本,还赐以乐户。南城先后建过三座“王府”,随府的宫廷音乐歌舞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坊也就成了为王府服务的管理机构。自益王建盱后,南城就是益王的“大明益国”,由于益王的势力大,时间长,因而教坊的建筑规模非常可观。据道光《南城县志》卷三十二载:教坊“飞阁临江,栉比鳞次,红楼曲槛,靓妆弦服”。堪称赣东之首。教坊内“管弦丝竹之声,昼夜不绝;妓人乐工习演,了无虚日”。其繁盛情形甚至超过了当时南京城内聚集了众多艺人的秦淮河畔,所谓“秦淮箫鼓殆不如也”。盱江客舟上下过东城门,以为“金腔、广腔”,豪客语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除却苏杭,尚有建昌。”由此可见明代南城教坊盛况。
  据《南城县志》所载《益端王碑记》云:”端王性不嗜酒膳……宴客杜陈女乐,戏剧了无所好……”这里的女乐、戏剧应该是王府内的宫廷音乐、歌舞百戏,事实果真如此吗?一九七零年发掘出益端王墓,出土了几组女乐戏剧陶俑,证明益王府内确有一个宫廷女乐戏剧班子。至于碑文,大概是撰稿人为朱祐槟歌功颂德罢了。另外几个藩王更有甚于此,在益庄王朱厚烨墓里,发现有两百多个陶俑,可分为轿夫、男侍、女侍、乐队等组,乐队又有文武之别,或弹琵琶,或拨月琴,或吹笙箫。有大型骑马乐俑、小型骑马乐俑、眇行乐俑各一组,男女管弦乐俑各二组,共计204个。由此可见王府生活的奢华及歌乐的繁盛。
  教坊常习唱新词,争翻艳曲,由于技艺高超被人视为“妓人乐工甲江西”。另据《江西诗檄》载:“程某,崇正时南城教坊擅色艺者有楚玉锦、含菱生、丝老诸人皆常供奉益王宫者。康熙中士人程某遇丝老于汉阳舟中,……程某为置酒,丝老拨琵琶唱故宫弹词……”可见在王府教坊有诸多具有高超技艺的艺人。
  教坊的教习、排练演出对促进南城戏曲艺术的发展、繁荣,梨园班社技艺的提高,南北声腔的交流和传播都起了重要作用。传说正德年间,益王有一女嫁宜黄,并筹一“二郎班”随嫁,此“二郎班”应为益王府的女乐戏剧班子之一种。崇祯末年,明朝灭亡,益王府垮台,教坊也付之一炬。弦歌街的丝竹管弦昼夜无休的日子,变成了“五丝繁弦声不闻”的惨景。对此惨景,清代南城人在《建昌桥上步月》诗中感慨万端:“旧时月照淮安桂,此日烟迷细柳营,一带盱江歌舞歇,行人虚说小南京。”
   (节选自中国戏剧出版社《临川戏曲与地方社会》,于少海、肖爱民、刘毅著)

知识出处

走遍抚州

《走遍抚州》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抚州历史悠久,人文鼎盛。自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建州以来,勤劳智慧的抚州人在这块土地上耕耘不辍,繁衍不息,奋斗不止。高天厚土,养育了无数的俊杰,蕴育了璀璨的文化,被誉为“才子之乡”、“文化之邦”。“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百世大儒”陆象山,“唐宋八大家”之曾巩,词坛巨擘晏珠、晏几道父子等,史贤名英辈出。其著述充栋,帙卷浩繁,被选入《四库全书》目录的就有206种,为中华文学、哲学曲库中的瑰宝。

阅读

相关人物

于少海
责任者
肖爱民
责任者
刘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抚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