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尹焞” 相关
共 14 条 1 / 1
1
知识出处: 近思录 | 类型: 正文
本文出自《二程外书》卷十二,尹焞见程颐入门下学习,半年后,才得到《大学》、《西铭》这些书看。
2
知识出处: 近思录 | 类型: 正文
本文出自《二程遗书》卷十五,阐述了学者应该用“谨敬以使内心正直”来涵养内心,使内心正直是根本。
3
知识出处: 大儒世泽——朱子传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朱松和朱子的历史背景和经历,包括他们的家庭生活、仕途经历、教育和文化成就等方面。
4
知识出处: 朱子新探索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是关于《中庸》中“心法”的解释。朱熹和尹焞都认为“心法”是孔门传授的重要思想。其中,朱熹在《中庸章句》导言中引用了程颐的话,强调了“心法”的重要性。而近年来,西方学者在翻译《中庸》时,将“心法”翻译为“the law of the ...
5
知识出处: 为有源头活水来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朱熹在绍兴七年回到朝廷后,延聘了名师杨由义和萧〓来教育自己的儿子朱熹。朱熹从小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和优秀师长的指导,立志学做圣人,攻读经典并结识了许多著名的理学先辈,如尹焞、胡寅、刘勉之等。
6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朱熹在诠释“克己”这一概念时,继承了扬雄、王肃、刘炫、程颐等前人的诠释成果。他系统化和普遍化了“胜己之私”的诠释,将内在意念和外在形躯的修养工夫结合起来,以突出“克己”诠释的内在意涵。在《论孟精义》中,朱熹广泛采集了程颢、程颐、范...
7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朱熹在《论语精义》中引用了程颢、程颐、范祖禹、吕大临、谢良佐、游酢、杨时、尹焞等宋人的“复礼”诠释,涉及礼与理、去私欲与复天理、克己与复礼、礼、心正与复天理等关系。
8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朱熹对程颢“复礼”诠释的评价与议论主要是认为程颢所言“积习尽有功,礼在何处”和“视听言动一于礼之谓仁,仁之与礼非有异”这两处诠释难以理解且似有可疑之处。然而,朱熹通过阐发程颢思想的本意和正确理解程颢诠释的含义,使这两处诠释变得通畅...
9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朱熹在《论语精义》中引用了多个宋明理学家的观点,以解释“克己复礼为仁”这一儒家核心概念。这些观点涉及仁与礼、己的关系以及克己复礼的方法等,反映了宋明时期对“为仁”的理解和工夫实践的主要思想。其中,克己复礼就是事事皆仁,天下归仁;为...
10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探讨了朱熹对《论语精义》中宋儒“为仁”诠释的评价。朱熹赞同程颐“克己复礼,则事事皆仁”,认为仁与礼不是同一物,复于礼,则仁心自存;对于程颐“凡人须是克尽己私,只有礼时,方始是仁处”,朱熹认为此说与伊川之意相契,但删除了赘词。对于范祖...
11
知识出处: 经学与实理:朱子四书学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孟子》“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章中,朱注引用了尹焞和王勉的解说。其中,尹焞认为主于义则信果在其中,而王勉有“不信不果”与“必信必果”两种说法,存在版本分歧。辅广引用杨时说,认为孟子不信不果是对夫子必信必果的发挥,...
12
绪论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朱子学说与闽学发展 | 类型: 正文
闽学是南宋时期以朱熹为核心的学派,主要在福建地区活动。本文介绍了闽学的概念、发展与衍化,以及它对中国和邻近国家的影响。
13
知识出处: 黄榦:朱子学第一传人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讲述了南宋时期黄榦作为朱熹的弟子和传承者,对朱子学的传播和推广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文章涉及了黄榦的生平经历、学术思想、教育活动以及历史评价等方面。
14
知识出处: 朱子文化大典 上册 | 时代: 不详
④韩元吉(1118—1187),字无咎,号南涧,开封雍丘(今河南省杞县)人,徙居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先后历官龙泉(今浙江省龙泉市)主簿、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市)知县、权礼部尚书,后出知婺州(治今浙江省金华市),又任建宁(治今福建省建瓯...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