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乐安县” 相关
共 1419 条 48 / 95
706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 类型: 正文
1932年6月,国民党军集结六十三万兵力,向苏区根据地实行所谓第四次“围剿”。
707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 类型: 正文
在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扩红运动在全苏区开展,广大群众踊跃报名参军,兵员补充,发展到十万人,各区、乡游击队、赤卫军、模范营等地方武装力量,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708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 类型: 正文
内容包括:人民生活、收入、饮食衣着等。
709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 类型: 正文
内容包括:收入、饮食、衣着、宅居、用具等。
710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 类型: 正文
一、农民收入建国前,本县总人口中的85%的农民,只占有全县总耕地面积的15%。多数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只得向地主租入耕地维生。成年累月除去沉重的田租和苛捐杂税以及高利贷的剥削外,所得已寥寥无几。少数自耕农的收入也极低微。“抛了禾镰没米煮”确是本...
711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前,本县总人口中的85%的农民,只占有全县总耕地面积的15%。多数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只得向地主租入耕地维生。成年累月除去沉重的田租和苛捐杂税以及高利贷的剥削外,所得已寥寥无几。少数自耕农的收入也极低微。“抛了禾镰没米煮”确是本县广大农民生...
712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前,本县的造纸、纺织、泥、木、篾、五金、缝纫等手工业工人和机关职工、店员等的工资收入均甚微薄,尤其是工作无保障,一旦失业就有饿腹之虞。“一人供三口,必须含饭走”这句俗谚形象地说明了当时职工工资难以维持三口之家的生活。
713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县盛产粮食,群众用粮虽无所谓定量,然而,大多数农户在交纳田租与高利贷之后,每届青黄不接之际仍有断炊之虞。农户多以糙米饭、稀粥及薯、芋等杂粮充饥;城镇居民的口粮每天要向市场购入,多数群众处于一日不做一日无食的艰困境遇。只有少数剥削阶级才过着...
714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前,本县盛产粮食,群众用粮虽无所谓定量,然而,大多数农户在交纳田租与高利贷之后,每届青黄不接之际仍有断炊之虞。农户多以糙米饭、稀粥及薯、芋等杂粮充饥;城镇居民的口粮每天要向市场购入,多数群众处于一日不做一日无食的艰困境遇。只有少数剥削阶...
715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前,本县劳动群众的衣着均十分简朴。寒冬腊月只有破烂的棉袄和破旧的单裤以御寒;炎夏盛暑多赤膊短裤以抗烈日。中产之家,平时也只有补丁较少的土布衣衫,偶有一二件“洋布”或漂白夏布衣衫,也只是作为外出或做客时穿着。“新三年,旧三年,补补缝缝又三...
716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前本县房屋质量优劣悬殊,绅耆富室均华堂丽室,贫困之家多破壁残垣。特别是金竹、坪溪、谷岗等偏僻山区的农户多是杉皮盖顶、筑土为墙的矮小狭窄的棚屋。1950—1951年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将各地的祠堂、庙宇和地主多余的砖瓦房分配给无房少房的贫苦...
717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前房屋质量优劣悬殊,绅耆富室均华堂丽室,贫困之家多破壁残垣。特别是金竹、坪溪、谷岗等偏僻山区的农户多是杉皮盖顶、筑土为墙的矮小狭窄的棚屋。1950—1951年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将各地的祠堂、庙宇和地主多余的砖瓦房分配给无房少房的贫苦农民...
718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前,本县劳动群众生活都很艰困,对日用器皿的购置,只求价廉耐用。加之当时本县工业落后,交通梗阻,城乡群众家庭器具绝大多数是本地传统制造的粗笨器皿。厨房的锅碗瓢甑桶罐坛钵,多是生铁铸造和土陶烧制的粗糙笨重之物。堂室的桌椅床橱箱柜一般都是笨重...
719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 类型: 正文
乐安县位处边远山区,建国前,科学事业不甚发达,加之交通闭塞,与外界接触少,因而旧的风俗仍世代相传。建国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随着精神文明建设和科学事业的深入发展,民情习俗发生了变化,一些恶风陋习正在逐步消除;社会主义新风尚正在逐步形成。...
720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 类型: 正文
内容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下元节、小年、除夕。 、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