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图书馆
抚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抚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七编 社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乐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2990
颗粒名称:
第七编 社会
分类号:
D675.6
页数:
43
摘要:
内容包括:人民生活、收入、饮食衣着等。
关键词:
人民生活
收入
饮食衣着
乐安县
内容
第一章人民生活乐安与其他各地一样,从鸦片战争(1840年)至民国38年(1949年)的漫长岁月里,战乱纷纭,兵连祸结,百业凋零,田园荒芜,除少数官绅富豪仍过着优裕生活外,广大劳动群众均处于饥寒交迫的境地。
建国后,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广大劳动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生产上解除了束缚,安居乐业,勤劳生产,收入得以逐步提高,生活随之日益改善。特别是1980年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农民与职工的收入均大幅度递增。至1985年,除部分偏僻山区的农户生活仍较困难外,其余一般农户已达到或接近温饱水平。从1984年以来,有的专业户、承包户的年收入已高达万元,部分农民开始迈向了富裕之路。
第一节收入一、农民收入建国前,本县总人口中的85%的农民,只占有全县总耕地面积的15%。多数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只得向地主租入耕地维生。成年累月除去沉重的田租和苛捐杂税以及高利贷的剥削外,所得已寥寥无几。少数自耕农的收入也极低微。“抛了禾镰没米煮”确是本县广大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建国后,广大农民从旧的生产关系中解脱出来,生产力得到解放,但因耕作方式和技术仍保守落后,农产量上升缓慢;收入虽较前略有提高,但仍不及温饱生活,少数困难户更有赖于政府的救济。特别是1959—1961年之间,由于生产指导上的失误和虚报浮夸的极“左”错误,农民的劳动报酬微乎其微。1962年纠正农村政策的失误后,农业生产开始得到恢复和发展,在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下,农民的收入有所好转。然而,1966年又卷入了“文化大革命”的浪潮,本县农民年平均收入长期徘徊于73—91元之间;有的生产条件差的生产队每个劳动日的分值仅仅有1—3角,农村超支户,只有依赖银行信贷始可维持低等生活水平。1979年国家较大幅度提高了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农民年人平均收入开始突破百元。1980年以后,农村实行农业体制改革,鼓励发展多种经营,农民的生产情绪空前提高,农副产品产量成倍增长,全县农户年人平收入增至224.7元,1985年又上升到281元,较1979年提高了2.62倍;较1971年提高了3.69倍。其中有的专业户、重点户全年纯收入已高达数千元至万元之间,大大超过了一般农户的收入水平。
图7—1 1971—1985年乐安县农民年平收入比较图二、职工收入建国前,本县的造纸、纺织、泥、木、篾、五金、缝纫等手工业工人和机关职工、店员等的工资收入均甚微薄,尤其是工作无保障,一旦失业就有饿腹之虞。“一人供三口,必须含饭走”这句俗谚形象地说明了当时职工工资难以维持三口之家的生活。
建国三十多年来,各业工人和企事业单位职工、干部的工资都由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标准。本县职工工资从1956年工资改革后,经过几次的调整,工资收入已较前提高一倍以上。
表7—1 乐安县几个年度职工工资增长比较表金额单位:元第二节饮食衣着一、饮食建国前,本县盛产粮食,群众用粮虽无所谓定量,然而,大多数农户在交纳田租与高利贷之后,每届青黄不接之际仍有断炊之虞。农户多以糙米饭、稀粥及薯、芋等杂粮充饥;城镇居民的口粮每天要向市场购入,多数群众处于一日不做一日无食的艰困境遇。只有少数剥削阶级才过着美酒佳肴的优裕生活。
建国后,在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下,劳动人民吃饭不用愁。除1959—1961年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本县虚报浮夸风盛行,造成群众口粮定量极低,难以饱腹外,其他岁月均无匮乏之忧,特别是1980年实行农业体制改革后,城镇居民和乡村农民除均有定量的基本口粮保证外,市场上各种粮油加工食品、鸡、鱼、肉、蛋、酒、糖、果、糕点、罐头等主、副食品,均应有尽有,任凭自由选购,因此,广大群众除日食三餐白米饭外,还佐以精面食和各类饮料,鸡、鱼、肉、蛋等荤腥菜肴也每天不离其一二。社会商品食品类的消费量逐年上升。据县统计局资料表明:1985年社会商品食品类消费零售总额达3725万元,全县人口平均有133元之多。
表7—2 1971—1985年乐安县农村人平口粮情况表单位:斤二、衣着建国前,本县劳动群众的衣着均十分简朴。寒冬腊月只有破烂的棉袄和破旧的单裤以御寒;炎夏盛暑多赤膊短裤以抗烈日。中产之家,平时也只有补丁较少的土布衣衫,偶有一二件“洋布”或漂白夏布衣衫,也只是作为外出或做客时穿着。“新三年,旧三年,补补缝缝又三年”,“一床破棉絮,盖过三代人”,形象地反映了本县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衣着状况。至于丝绸呢绒皮裘之类的衣服,只有极少数富豪商贾才能享受。
建国后,人民的服装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和职工收入的增加而有所改善。50—60年代土棉布和夏布衣料已逐步被淘汰,精纺的各色棉布、绒衣、毛线普遍于城乡之家。当时因供需关系尚不平衡,国家还实行过按人口分配布票的措施。进入80年代,农民的收入较前倍增,对衣着的要求也愈讲究,广大农民的衣料质量和服装的款式已基本上与城镇职工相接近。
表7—3 乐安县几个年份棉布、呢绒、绸缎、毛线的零售量比较表第三节宅居用具一、宅居建国前本县在县城、招携、湖坪、流坑、龚坊、戴坊、山砀、同富、东堆、罗山及其他较大的村镇遗留的清代所建的砖瓦民房、祠堂、庙宇甚多,可供当时各地居民住房之需。但房屋质量优劣悬殊,绅耆富室均华堂丽室,贫困之家多破壁残垣。至于散处山间田野小村庄的农户,绝大多数是简陋破旧的土砖平房,人畜混住。特别是金竹、坪溪、谷岗等偏僻山区的农户多是杉皮盖顶、筑土为墙的矮小狭窄的棚屋。1950—1951年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将各地的祠堂、庙宇和地主多余的砖瓦房分配给无房少房的贫苦农民。进入60年代后,人口逐渐增长,特别是城镇职工人口激增,城镇住房出现紧张现象。各企业、事业单位和县房管部门开始兴建简易结构的平房为职工宿舍。70年代后期,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职工收入的增加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城镇中公建的职工宿舍和私建的住房与日俱增,其构造设计日趋现代化,两层以上砖木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式楼房逐渐增多,居民点已发展到县城四郊,截至1985年县城建房的总面积已达8.1万平方米。广大农村从1980年以后因农业生产收入倍增也颇有积余,建房之风渐盛,一般废弃了旧式的土木平房而代之以全新的砖瓦楼房,厨房、畜舍杂居分立。有的村庄在集体的规划下,在开辟的新基地上建成了整齐、实用和美观的住宅群。如龚坊乡的哈陂下,新建房屋集中在一片平缓的山坡上一字排开,划数栋成一组,每栋房屋占地近310平方米,一律为砖木结构一厅六间的两层楼房。屋内是水泥地面,四壁粉刷洁白,光线充足,宽敞舒适。其他各村庄的新式农舍也日渐增多。至1985年,全县有12500户农民建造了新房,总面积达137.5万平方米,其中楼房面积为41.25万平方米。
二、用具建国前,本县劳动群众生活都很艰困,对日用器皿的购置,只求价廉耐用。加之当时本县工业落后,交通梗阻,城乡群众家庭器具绝大多数是本地传统制造的粗笨器皿。厨房的锅碗瓢甑桶罐坛钵,多是生铁铸造和土陶烧制的粗糙笨重之物。堂室的桌椅床橱箱柜一般都是笨重的杉木家具。贫苦之家多世代遗传旧物,破旧不堪;农村照明多用松光、篾条,薰烟满室,空气污染;洗衣用皂角、枯饼,难除污秽;运输靠肩挑背负或独轮土车推送,少慢差费。城镇的中产之家的日用器具才有少数细瓷和铜锡制品,照明用煤油,洗衣用肥皂。富豪之家则有精致的木质油漆家具和时钟字画等摆设,并备有轿、马以供外出之需。
建国后,交通畅通,工业有所发展,物资逐渐丰富,城乡工农群众收入增加,因而对家庭日用器皿逐渐更新。80年代以后,厨房里过去那种粗糙的土陶器已为轻巧的铝制品和搪瓷用具所代替。精巧的油漆桌凳、床橱已普及于城乡。特别是城镇中收入较高的职工之家,新式配套家具、电视机、电风扇以及收录机一应俱全。富裕者更拥有洗衣机和电冰箱等高档家具。家家户户基本拥有缝纫机;手表和自行车则更加普遍了。
表7—4 1985年乐安县农民家庭购买日用品、文化用品典型调查表表7—5 1985年乐安县职工家庭主要耐用物品拥有量典型调查表第二章风俗乐安县位处边远山区,建国前,科学事业不甚发达,加之交通闭塞,与外界接触少,因而旧的风俗仍世代相传。
建国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随着精神文明建设和科学事业的深入发展,民情习俗发生了变化,一些恶风陋习正在逐步消除;社会主义新风尚正在逐步形成。
第一节时节一、春节每年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春节期间,家人欢聚共度佳节,此乃本县沿袭习俗。初一、初二有互相拜年、团拜、互贺新节之俗,初三谓之“忌日”,亲朋挚友间在这天均不往来,但可给隔年去世的长辈、亲友拜年,俗称“行新香”。建国前,新年初四,雇工、店员都要去上工。建国后,按照政府规定:春节法定假为三天,让干部、职工与家人团聚欢度春节。
二、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本县城乡均有闹元宵之习。早餐有吃“元宵丸”、“叶俚饼”、“元宵饼”等习惯;中午则合家共进“元宵餐”过元宵;晚上烧“门神”纸,旧有“烧了门神纸,各人寻生意”之谚。元宵之夜,更为热闹。华灯初上之际,锣鼓喧闹,各式灯彩操舞于街头巷尾,牛田镇的流坑、水南等地有“操灯”活动,龙灯彩灯竞相比技,观众甚多,热闹非凡。万崇乡上罗村的元宵灯独具一格,与众不同,元宵之夜,除九人撑舞布彩龙在前,八面大锣随后,接着四人放灯,三步一盏,从三华里远的大石脑直放到村里,远远望去,就象一条火龙从山上滚滚而来,令人留连忘返。
三、清明节清明扫墓,又称“挂青”。这天,晚辈都要到先人坟前扫墓祭奠,以托哀思。旧时,大姓宗族,均设有“清明会”,置有产业,其收入作清明祭扫祖坟支出,清明之日,凡属房下男性子孙均需前往祭扫祖坟。建国后,清明会均停止活动,但干部、群众为缅怀祖先,清明扫墓传统习俗仍然保留下来。每当清明节,机关干部、职工、学校师生,前往烈士公墓,献上花圈,凭吊英灵,并以此向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四、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名“端阳节”。家家户户门前都插上菖蒲、艾叶(传统作为以此驱瘟避邪),吃粽子。旧时,牛田河沿岸的流坑、官庄、园陂;公溪河沿岸的古城、公溪街、荷陂等地,在端午节进行龙舟竞渡;流坑村每逢端午节前后,除划龙船外,还要请戏班唱戏助兴。建国后,本县民间仍保留了过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但龙舟竞赛则很少见。
五、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又称“鬼节”。旧时本县民间每年七月十三日至十五日有在祖堂或三叉路口烧“纸钱”的习俗。
建国后,随着科学事业的发展,本县民问这一习俗已逐渐减少。
六、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本县民间过此节较为隆重。除备美酒佳肴供家人共度佳节外,晚上还需备有花生、瓜子、香糕、月饼之类甜食糕点,家人团聚共欢赏月。旧时,本县湖坪、流坑等地在节日之夜,还要玩火龙(俗称狗婆龙),以此增添节日之夜的欢乐气氛。湖坪在中秋节有装饰儿郎台戏活动,又称“故事会”。儿郎故事系在台上用二至三个小孩分上下两层化妆传统戏中的人物,伴有吹弹锣鼓随行。仅湖坪一村,就有七台儿郎故事供人欣赏。
建国后,除中秋之夜团聚赏月的习俗相传至今外,其他活动日见稀少。
七、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1日时,文人雅士有登高赏菊、吟诗作赋之习;民间则有吃“九皇斋”之俗(从九月初一至初九,合家口不沾荤,洁身虔诚奉祀九皇菩萨)。建国后,吃斋之举已告绝迹,但仍提倡重九登高、爬山等体育活动。
八、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又称十月半。旧时,本县鹏洲、戴坊、供坊、公溪一带,对此节颇为盛行,节日需打麻糍(糯米做的)或做米饼,各家均备酒肉欢度节日。建国后,随着习俗的改变,十月半(下元节)也相继自然消失。
九、小年农历腊月二十四日为小年。这天挨家挨户都要扫尘打灰,清洗家具,整齐干净迎新春。这天中午,要备酒菜,团聚欢饮共度小年。旧时,在小年晚上要点香燃烛,送灶神上天。
建国后,扫尘打灰,搞好环境卫生,干净迎新春的传统习惯仍保留下来,其他迷信活动均被废除了。
十、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也就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谓之“除夕”。本县各地在岁末之日,中午应祭祖,下午打扫庭院,张贴春联、门神及门彩。旧时,贫穷人家负债多,无法偿还,这天要躲债,俗称“做夜皇帝”,深夜封财门后,方可出来,债主不敢再上门讨债。
除夕之夜,有守岁之俗,合家通宵不眠,当夜子时,燃爆迎新后,方可入寝“享福”。
建国后,除夕之日,尚有合家团聚共庆新春之习,但焚香祭祖尤其是躲债现象已消逝无迹。
第二节婚嫁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办式的婚姻制度在本县一直承袭到民国前期。虽然在新潮流的推动下封建包办婚姻制度开始受到冲击,但婚嫁仍须通过媒妁的介绍和家长的同意,方可进行议婚、订婚而达到结婚。
议婚男女当事人经过媒人牵线约期相互认识表示同意后,各自家长开出子女的年庚(八字)交对方请算命先生合算是否相生、相克,如果相合则可结姻缘而进行订婚。
定婚先由女方开列小允、大允、年节阶段所需求的财礼、首饰、衣料、食物等礼品帖送交男方,男方根据本身财力酌情加减,达成协议后,男方开具允帖,备具礼金的一部分及订亲饰物、衣料、食品等礼物,送交女方,女方回以一对女子亲手所做的“夫妻同鞋”以示这门亲事已定,名为“小允”。从此,男女双方可以互相串门作客,以后根据双方年龄(一般是男18、女16)和男方经济条件,请拣日子先生选择吉日良辰,以红帖开出迎娶日期,并备送允帖议定的全部礼金、首饰、衣料、食物,谓之“大允”。
结婚结婚前一日,由男家备花轿、旗牌、灯笼、吹打乐队和花红彩礼、押轿猪肉等到女家去迎接新娘。女方当晚要“开面”(即线眉),次晨要“哭嫁”(即新娘向父母哭诉惜别之情,父母教以为媳之道)各赠“押身钱”。早宴后,新娘梳妆打扮,头戴凤冠,身穿霞披裤袍,拜别家长、祖先,脱去旧时鞋(意指不带娘家福泽去),由牵娘牵上轿,归至夫家门首,经过顿轿仪式,直达堂前下轿,由牵娘引至礼堂前与新郎举行交拜仪式后,引入洞房,撒过喜果,吃了“鸡汤饭”(孝顺汤),婚礼才告结束。三日后,新娘初进厨房,炒豆子、芝麻,表示开始家务劳动。是日娘家派弟妹提新娘旧时换洗的衣物来省视,名为“看三朝”。满月时,新夫妇一同到女家参拜父母,谓之“走满月”。第一个元宵节,要给新娘“打甑盖脑”,预祝早生贵子。至此,全部婚嫁程序方告完毕。
民国后期,城镇富户和知识分子之家的婚礼形式有所改良,即所称“文明结婚”,新娘不坐花轿,不穿旧式嫁衣而披头纱、佩红花。婚礼时,新夫妇在两对男女宾相的陪同下进入礼堂。聆听证婚人(多请名士或机关首长)、主婚人(男女双方父母)、介绍人和宾客代表的贺词,并致以答词。最后相互交换首饰,在结婚证书上盖章,便结束婚礼。
建国后,在婚嫁方面的习俗又有所改进。男女双方一般均系自由恋爱而结婚。农村中非自由恋爱者的订婚过程也与前不同,一般是经媒人介绍相识后,女方本人和父母亲到男家察看其家庭情况(乡人谓之察家境),认为满意后,接受男方的盛宴招待和馈赠(每人一件好衣料),作为初步应允。再经过“小允”、“大允”等形式,最后到当地乡(镇)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新娘出嫁时,穿时装、乘汽车至男家举行婚礼。婚礼有旧式的,也有“文明结婚”式的。有的不采取婚礼和宴请宾客而以“旅行”方式代之,称为““旅游结婚”。
招赘建国前妇女在“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约束下,名门望族的妇女死去丈夫后,均以守节为荣,死后可受旌表、立牌坊,但也有的因家有财产、遗有孤儿,缺乏劳力维持门庭者,征得族众和娘家同意,可以招夫养子。被招赘的男子对女方原有财产无支配和享受权利。入赘后,劳动所得和所生子女的归属,均应按照协议执行。这类婚姻,不须举行仪式和花费钱财,招赘时,仅备酒邀请亲族,订下协议就行。此类习俗,建国后也还存在。
再嫁家境贫苦的妇女丧夫后,无法生活,征得族众和娘家同意后,可再嫁新夫。在旧社会里认为寡妇再嫁是不光彩的行为,所以嫁时要趁三更半夜摸黑乘轿、秘密而去。建国后,对丧夫的妇女,不论年龄老少,可以自由改嫁,既不受任何干涉,也不视为羞耻。
童养媳婚姻这多是贫穷之家考虑将来无能为儿子花巨资娶媳妇,则收养贫困人家的幼女,抚养长大后配给自己的儿子为妻。这类婚姻,或因年龄悬殊,或因才貌不当,而强迫成婚,往往造成悲剧。建国后,这种形式的婚姻已被禁止,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童养媳婚姻,如果双方感情不合,允许离婚。
第三节丧葬旧时,本县丧葬习俗大致与邻县相似。男性老人逝世称“寿终正寝”,女性老人逝世称“寿终内寝”。城镇乡民办理丧事,其程序颇繁杂,如“买水”、“装殓”、“ 吊奠”、“出殡”和“圆坟”等。
买水在老人临终时,其子孙应在跟前聆听遗嘱、送终。孝子应身穿孝服至河边“买水”(先向河中抛弃三枚铜钱,再提回一壶河水),替亡人洗脸洗身。净身后,方可穿衣入棺。
装殓旧时装殓颇有考究。富有人家则需扎丝绸、穿棉衣(上七下八),并在死者口中含金银;贫穷人家则一切从简。入棺后,不能立即盖棺;待次日始可关殓。三天之内应“抄丧哭灵”,即早晚灵前哭祭,以表孝心。
吊奠出殡前开祭凭吊,孝子跪于灵侧,前来祭奠者,在哀乐声中“三跪九叩”鞠躬静默追悼。富豪人家之吊奠仪式更为庄重,主祭者必须读诔章,有的还要设路祭,“搬官点主”;请道士设坛做道场,超度亡灵。
出殡有的人家在出殡前有出“讣告”,或“讣闻”之举,邀请死者族房长辈或生前友好届时参加祭奠。出殡时其仪式规格不一。富有者,灵柩前要鸣锣开道,举引魂幡招引,小吹、香案随后,是日大开筵宴,招待来宾。贫穷人家,则一切从简。
下葬与圆坟灵柩抬至葬地,将棺柩缓缓放入坟坑内,然后培土砌拱、竖碑立墓,孝子将“哭丧杖”插于墓顶,跪地叩首与亡人告别。三日后,家人穿孝服携酒食复检坟墓,这叫“圆坟”。
建国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葬礼亦逐渐有所改革。
各级干部、职工为亲友办理丧事时,不循旧习,不遵陋俗,只是在出殡前开个追悼会,寄托哀思。出殡时,亲朋挚友抬花圈,送挽联,臂佩黑纱,胸挂白花,送殡出村即返,丧家设便宴,以示谢意。
乡村农家办理丧事,有些地方仍沿用旧习,经济条件困难的,则一切从简,草草安葬而已。
第四节其它习俗祝寿本县民间对“弱冠”(20岁)、“而立”(30岁)、“不惑”(40岁)、“知天命”(50岁)、“花甲”(60岁)均有办寿庆贺之习。孩子过10岁、15岁,有些地方也要办生日,但湖坪、牛田、招携等地却不太作兴。60大寿庆贺礼仪较为庄重。70岁、80岁、90岁、100岁祝贺仪式比60岁寿诞更为隆重。本县有些地方对80寿诞则提前或推后举办。
乔迁俗称“过火”,又叫“搬家”,迁入新居称为“乔迁”。本县各地均有贺喜之习,亲友应送贺联、喜爆等礼物,主家则设宴招待,以示谢意。
贺房又称“上梁”。新屋落成时,择好吉日为新房上梁, 是日,亲友送来礼物(鞭爆、对联等)贺喜,主家设宴招待宾客。
上梁,房顶中间的一根正梁,要染红,用红头绳穿一古钱系在梁上,并用红纸写上“万载兴隆”四个大字贴在梁中央。
上梁时,要在新房中央设一香案,上面点烛,放置米斗和泥木匠的工具,宰猪祭梁,大放鞭爆,泥木工喝彩,主家给红包作赏钱。
上梁习俗现只在私人建房时沿用,至于城镇机关建房,则排除了这些旧习。
第三章宗教本县群众在建国前信奉的只有佛教、道教。其中信奉佛教者较多,信奉道教者较少。信基督教(又称耶稣教)、天主教,均系外来者,本县无天主教堂、耶稣教堂,也无神甫、传教士。
第一节佛教据清同治十年(1871年)版《乐安县志》载:“当时全县有大小寺庙125所,寺庙香烟缭绕朝神拜佛者甚众” 。历经沧桑,至今尚存寺庙仅有8座,其中以谷岗乡之天仙古寺较为著名。
天仙古寺建于元代。由谷岗板岭欧坊村欧阳桔秀捐资建造。清道光十年(1830年)夏,又由其裔孙欧阳季重修。民国34年(1945年)该寺主持僧德耀又进行过重修。建国后,再次重修,现共有佛堂三幢,总面积为375平方米的二层平楼。
“文革”期间,该寺遭到破坏,原来由僧尼耕种的土地与山林均被没收,寺院后的石塔也列入破“四旧”之列,遭到毁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统战部根据党的宗教政策所规定,将该寺被没收的田园、山林全部归回(计稻田15亩、山林300余亩)。
主持寺务的是入寺达28年的金倮僧。该寺供奉释迦牟尼、观世音、地藏王佛像,每年来寺朝拜的不下2800余人次。
表7—6 乐安县开放寺观情况一览袭第二节道教本县的道教在宋、元、明、清四朝较为盛行,民国时期较前衰逊,直至建国前县城及县境内较大村镇尚有一些道教徒,一般在家设“坛”,主坛人俗称“道士”,是迷信职业者。
本县道教的道观以大华山(即华盖山)为著。山上古观是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时修建的。其中以“宝仙阁”、“华顶庵”、“三宫殿”、“真君壇”、“九皇宫”、“仙人楼”、“观音堂”等的建筑最为宏伟壮观。
建国前,每年农历8月,登山朝拜者甚众,有来自福建、安徽、浙江及湖南等省的,邻县新干、丰城、永丰等县亦均有“善男、信女”结队前来“朝华”。
建国后,“朝华”之风已逐渐减少。由于该山风景秀丽,古迹著名,观、楼、台、阁之中,留有历代游客诗词甚多,至今以游览风景、凭吊古迹而登此山者颇不乏人。
第三节其他会道门拜道(拜“大伯”) 清光绪年间,有姓廖的“大伯”夫妇和“三叔”(“大伯”首徒),设坛拜道,每年集会三次(夏四月、秋八月、冬十一月),每次集会均需杀猪宰羊,大摆筵席。戴坊镇廖坊曾设有道坛,坛内不设偶像,只在道坛正中悬挂一个“〓”字,每天拂晓教徒面对“〓”字下跪合掌祷告,并摆动双手扩胸运气,称为“拜道”。道坛设在杯山。龚坊乡的殷坊、增田乡的王沙村、牛田镇的羊家岭等地亦设过道坛。建国后,拜大伯这一活动已不复存在。
一字门本县群众在建国前有吃长斋的,信奉祖师瑶祖(一字门教)。谷岗乡登仙桥村袁宝金(女),从青春年华16岁起吃长斋至73岁,其子欧阳风家,也吃长斋30年之久(在60年代开斋),该村吃长斋的妇女有4人,平均年龄多在60岁以上,此外本县妇女吃花斋的也不少,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吃斋,每月素食两天。
第四章方言第一节方言概略乐安地处江西省中部,东邻崇仁、宜黄;东南与宁都交界;西南接永丰;北毗丰城;西北连新干。这里在三国以前属吴越之地。宋绍兴十九年(公元1149年)割崇仁、永丰之地而建县,属抚州。尽管这里历史上山川阻隔,交通不便,但是,由于有以上的行政归属和地理关系,本县方言与赣抚平原的语音仍有着密切的联系,大体上属赣方言区。然而,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的人口大迁徙,均路经江西,尤其是唐末黄巢起义,中原居民为逃避战乱,大举南迁,从本县东南的宁都经过而传入汀江流域。在迁徙、流传的过程中,客家话与当地原有的土话互相渗透,互相吸收,逐步扩散,对本县方言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之形成大体上保持赣方言特色,同时又夹杂着客家话的某些成分的复杂局面。
乐安方言主要特点有: 1、完整地保留了中古音“平” 、“上”、“去”、“入”四声。“平”、“去”、“入”三声各分阴阳。“上声”不分阴阳,全浊声母字归阳去。
2、全浊声母基本消失,大都变成送气清音。〔t〕、〔t‘〕声母在本县方言中非常丰富:照、穿二三等、知、彻、澄、端母的全部字及透、定、崇、生母的部分字都念〔t〕、〔t‘〕。
3、辅音韵尾有四个:〔-m〕、〔-η〕、〔-t〕、〔-〓〕,后两个是塞尾韵。
4、语音上与普通话的差异较大,韵、调在数量上均比普通话多。词汇的差异次之,语法则更小。
由于地理关系和县境四乡人口与邻县人民交往频繁等原因,境内方言语音呈错综复杂的局面,基本上存在着: 县城话:包括鳌溪镇、石陂、潭港、增田、望仙、南村、谷岗等八乡镇。
公溪话:包括古城、航桥、山砀等三乡镇。
戴坊话:包括戴坊、龚坊、湖溪、鹏洲等四乡镇。
罗陂话:包括罗陂、牛田、万崇、湖坪等四乡镇。
招携话:包括招携、坪溪、金竹等三乡镇。
本章所述本县方言主要是以县城鳌溪镇语音为代表音兼有望仙语音录制的。
第二节语音一、声母乐安方言包括零声母共有19个声母。
表7—7 声母表声母特点说明: 1、p、p‘、t、t‘、t〓、t〓‘、〓、ts、ts‘、s、k、k‘等声母发音情况与北京语音大致相同,与中古音比较则由于浊塞声母变成清送气音,使得本县方言的送气塞音包含了北京语音的许多不送气音: 2、在乐安方言里,〔1〕声母来源于古来母和部分泥、日母字,它的白读音只有〔1〕而没有〔n〕。但是在文读里还是有所区别的,如:〔l〕蓝、路、饶;〔n〕脑、南、怒等。
3、泥母开口三、四等和合口三等字读〓,如:纽、黏、尿、念、宁、女、浓等;其余则与来母合流读〔1〕,如:拿、奴、闹、暖、嫩、诺、能、农等。
4、古微母字发展到现代乐安方言基本上演变成零声母。
5、端母字仍保留古读音念〔t〕,透、定二母归属较复杂:开口四等字及止摄开口三等字念〓,如:弟、题、替、电、田、天、定、地等;遇摄和通摄的合口一等字与非母字合流,读〔f〕,如:徒、屠、图、吐、兔、独、毒、读等;此外,通摄的合口一等字还有失落声母而变成自成音节的现象,如:同、动、洞、痛、桶等均读〔n〕;遇摄、臻摄和通摄的合口一等字保留古读音念〔t‘〕,如:统、通、秃、涂、杜、度、屯、突、褪等,其余均变读为〔x〕,如:拖、驮、大、台、待、态、代、推、腿、掏、桃、讨、套、盗、豆、偷、头、痰、谈、毯、摊、达、弹、团、夺、段、汤、堂、糖。
6、清代古音学家钱大昕的上“古无舌上音”即没有知、彻、澄,只有端、透、定的论断在本县方言里基本得到印证。本县方言的知系字和端系字是相通的,都读为〔t〕、〔t‘〕如: 知母:知ti、置致ti、朝tau、罩tau、展tan、珍tin、镇tin、张tcη、著tu、竹tu〓、追tui、中tuη等。
彻母:耻t‘i、彻t‘at、抽t‘iau、畅t‘crη等。
澄母:治t‘i、直值t‘i、宅t‘εt、召t′au、超t′au、阵t‘in、丈t‘cη、长t′cη、郑t′aη、迟池t′i、朝潮t′au、绸筹t‘iəu、缠t‘an、尘t′in等。
7、精、清、从三母的一等字分别读〔t〕、〔t′〕,如:左、做、坐、醋、粗、租、灾、猜、才、菜、罪、崔等;止摄开口三等字读〔ts〕、〔ts‘〕,如:紫、此、刺、子、次、姊、资、瓷等;其余的三四等字有读〔t〓〕、〔t〓‘〕的,如:妻、焦、锹、就、接、侵、千等,也有部分字由团音变尖音,如:尖、祭、挤、济、酒、煎、剪、箭、津、进、浆、蒋、醉、嘴、荐、节等读〔t〕;钱、贱、尽、渐、捷、墙、绝、七、抢、切、脆、翠等读〔t‘〕。
8、照系的庄、初在北京语音里读〔t〓〕、〔t〓‘〕,而在乐安方言里则与章、昌合流,分别读〔t〕、〔t‘〕;崇母字除蟹摄、咸摄、山摄的开口二等和止摄、流摄、宕摄的开口三等与生母字合流读〔s〕外,大都读〔t‘〕。综观上述几条可见〔t〕、〔t‘〕声母在乐安方言里所占比重是非常大的。
9、船、书、禅三母的开口三等字大部分读〓。
10、在见、溪、群三母里,舌面前音〓组声母只与细音相拼,如:饥〓、计〓、契〓、巨〓、虚〓、居〓、京〓、卿〓、竟〓等;舌根音〔k〕组声母则与洪音相拼,如:稿kau、靠k‘au、交kau、敲k'au、感kon、坎k′on、夹kat、恰k′at、干kon、看k′on、昆k'un、坤k‘un、觉kau、确〓等。但是,流摄和臻摄开口一等字本来是洪音,然而在乐安方言里亦改读细音。如,跟根〓、勾钩〓、垦恳〓、狗〓、扣〓等。
11、疑母字洪音拼〔η〕,如:外、涯、卧、讹、牙、我;细音拼〓,如:谚、验、严、业、疑等。
12、晓、匣二母中,开口一、二等都读〔x〕,如:何、贺、下、吓、虾、海、害、械、汉、寒、巷、学等:开口三、四等和遇摄、臻摄、通摄的合口三等字读〔〓〕,如:香、向、宪、显、弦、现、苋、嫌、协、险、晓、喜、牺等;其它合口字则读〔f〕,如:怀、话、毁、挥、唤、话、欢、幻、悬、县、昏、荒、况、弘等。
13、山摄、臻摄合口三等字的喻(云、以)母字,园、圆、袁、援、渊、院、缘、沿、铅读〓;悦、阅、越读〓;云、运读成〓。这些字中的u出现在-i介音前,本该作〔v〕声母处理。但是,臻摄合口三等字的见母:君、军;群母:群、裙;晓母:训,分别读成〔kuin〕、〔k‘uin〕、〔fuin〕。这样一来,又把原来的声韵齐全的音节变为韵母,所以,从总体上看待这些字,一般应把u作介音处理更为恰当。
二、韵母乐安方言包括自成音节的共有韵母63个: 表7—8 韵母表 (续上表) 注* 为白读音韵母特点说明: 1、乐安方言韵母的主要元音有I、a、ε、〓、o、i、y、u等八个,它们发音的共同点都较偏央,圆唇元音唇形较舒展。
2、a的音值有两个,当在ai、an、at(包括前加介音)中时,a的音值接近于〔〓〕;当在a、au、aη、a〓(包括前加介音)中时则比标准元音偏低偏央。
3、ε的音值是一个介乎于〔e〕与〔ε〕之间的一个音值;o的舌位偏央,音值接近于尖元音〔a〕;u的舌位比标准元音略低且偏央,圆唇不很显著;i跟北京语音的i(衣)发音相似;y是一个撮口音,比北京语音的y(鱼)稍舒展些,撮口呼韵母在乐安方言中较少,只有三个。
4、乐安方言入声韵由于受中古音后鼻音的影响,收-〓尾韵的字比收-t尾韵的字主要元音在发音部位上相对地偏前偏低,整个音节也相对地舒缓些。如:笔必〔pit〕、璧碧〓;吉急级〓、积绩击〓;悉失湿吸〓、息熄惜昔析〓;骨〔kut〕、谷〓;窟〔k′ut〕、哭〓;八〔pat〕、百柏伯〓;答搭扎〔tat〕、摘〓;踏杂察〔t′at〕,赤尺拆〓;夹裌甲〔kat〕、隔格〓;恰掐〔k‘at〕、客〓;瞎〔xat〕、吓〓;所有这些字收-t尾韵的字,元音开口度较小,收尾急促,收-〓尾韵的字,元音开口度则稍大些,收尾较舒缓。
5、自成音节〓的音值也有两个,念“五”时,共鸣腔在鼻腔前部,念:痛、动、桶、同、桐时共鸣腔往后移至至咽喉处。
三、声调乐安方言共有七个调类。
表7—9 声调表声调特点说明: 1、乐安方言声调平、上、去、入四声俱全,除上声外其它三声各分阴阳,与中古音互为对应。上声的古全浊声母发展到现代乐安方言已归阳去,部分白读音字则和部分次浊声母一道跑到阴平字里去,如:弟、厚、后、伴、你、痒、我等。
2、阴平、阳平、上声与北京语音一一对应,阴去和阳去字与北京语音的去声对应;阴入则分派到各个调类里,阳入字全浊声母为北京语音的阳平,次浊则为去声。
四、声韵配合关系 1、〔ts〕、〔ts‘〕声母只与开口呼的〔I〕韵相拼;〓只同齐齿呼相拼,除零声母外,没有任何一个声母可与四呼配合齐全。
2、开口呼不同〓、〓、〓、〓相拼;齐齿呼不同〔k〕、〔k‘〕、〔x〕、〔ts〕、〔ts′〕、〔s〕、〔η〕七个声母相拼;合口呼不同〓、〓、〓、〔ts〕、〔ts′〕、〓相拼;撮口呼只同〓、〓、〓和零声母相拼。
3、舒声韵中〔uaη〕只与零声母相配,如:横。
表7—10 声韵配合简表注:有“ +”者为可拼合,空白处则没有拼合关系。
五、县内“四腔”语音差异县内公溪、戴坊、罗陂、招携等地与县城鳌溪镇语音相比,在声、韵、调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公溪话(以航桥语音为例) 在声调方面降调略占优势,声母方面〔n〕〔1〕有所区别,如:南nan、蓝lan、怒nu、路lu、农nuη、笼luη、闹nau、老lau、脑nau、扰lau等;此外,还有很大一部分知组字变成〔t〓〕〔t〓‘〕声母,如〔t〓〕:展、织、蒸、知、支;〔t〓o‘〕:迟、耻、治、尺等。
戴坊话: 声调的入声调值与鳌溪镇语音正好相反,阴入为43,阳入为5;声母的最显著特色是,这里基本上消失了舌尖前塞擦音〔ts〕、〔ts′〕,而将它转化为舌尖后塞擦音〔ts〕、〔ts‘〕。舌尖前塞擦音即使偶尔出现,也是用于文读字或特称字,如〔ts〕:子、州,〔ts‘〕:酬、臭等。但是,舌尖后塞擦音却普遍存在,如〔t§〕:枝、脂、纸、指、制、致、至、置、质、针、镇、振、趁、正、整、证等;〔t§′〕:池、耻、齿、植、阵、陈、称等;而舌尖前擦音〔s〕和舌尖后擦音〔§〕则呈并存的局面,如〔s〕:史、始、素、速、疏、叔、鼠、述、塞、率、扫、寿、伞、产、商、上、省、松等;〔§〕:十、石、是、示、视、食、识、乘、承、城、绳等。
此外,由于受卷舌音的影响,部分〔t〕、〔t‘〕声母在发音部位上也出现舌位向后缩的现象,如〔t〕:执、竹、祝、帐、着等;〔t‘〕:柱、住、处、长、丈等。
罗陂话: 在声调方面多曲调,且连读时主要元音往往是长音,尤其是最末尾的一个音节更为明显,形成罗陂话乐音感强的特色,如:“是不是?”(是〔sl·〕啦〔la〕唔〔n·〕是〔sε:〕);〔ts〕、〔ts′〕声母比鳌溪镇语音相对地增多;另外,有些声母浊音化,如:主〓、除〓、书〓。它们的共同点是声母后面的〔u〕随着声母的浊音化,元音也变为〔ε〕;韵母方面,鳌溪镇的〔oi〕韵,在罗陂话中往往变为〔ε〕,如:灰fε、开k′ε、盖kε、妹mε等。
招携话: 招携话和鳌溪镇语音相比,在声、韵方面没显著的差异,声调方面主要是乐音感较强,长音现象也存在,但是,它的长音往往出现在一个词组最前面的音节,或一句话的最后一个音节,如:招ta:u312携i轻声。
第三节词汇一、方言词汇特点乐安方言词汇丰富,与普通话相比较,在词形和词义方面基本相同,有些词只是在组合方式上有自己的特点,概括如下: 1、词义相同,词形有别。这是乐安方言和普通话在词汇方面的主要差异,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词义相同,词序颠倒。如:公鸡(普通话)称为鸡公(乐安话);灰尘(普通话)称为尘灰(乐安活);客人(普通话)称为人客(乐安话)等。
②词义相同,词素有别。即词义相同,词素部分相同,部分不同,如:阉鸡(普通话)称为割鸡(乐安话);厨房(普通话)称为厨下(乐安话);煤油(普通话)称为洋油(乐安话);刮风(普通话)称为发风(乐安话);下雨(普通话)称为落雨(乐安话)等。
③词义相同,词形完全不同。如:蜘蛛(普通话)称为蜅咝(乐安话);丝瓜(普通话)称为纺线(乐安话)、南瓜(普通话)称为藩葫(乐安话);医生(普通话)称为郎中(乐安话);狼(普通话)称为豺狗(乐安话),睡觉(普通话)称为瞌(乐安话)等等。
2、词形相同,词义有别: 同一词语的含义在乐安方言和普通话中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形成同词异义的现象,这类词在乐安方言中为数不多,举例如下: 如某些词在普通话里涵义较窄,在乐安方言里则可用来兼指与之相关的另一些事物,其涵义得到扩大。如: 吃——普通话中主要是指用嘴嚼的东西,如:吃饭、吃薯;在乐安话中还可兼指通过嘴吸、抽等涵义,如:吃水、吃烟等。
长——普通话中常用于表长度,与“短”相对,此外,乐安话里还兼指与“矮”相对的“高”,如:“他个子真长”。
二、特殊词汇举例普通话乐安话 1、自然太阳日〓头〓古月亮月〓婆婆虹降〓 雾朦〓 河港沟圳仔〓 水渠堰〓 2、时令今年今年明年 □〓年去年旧年今天今朝明天 □〓朝后天后〓日〓 大后天外后〓日〓 昨天昨〓日〓 前天前日〓 大前天向前日〓 白天日上晨俚晚上夜间上午昼间下午下昼中午昼五〓前里早上清早刚才将古 3、称谓爹爹父亲爷〓爷〓 爸爸母亲姨也祖父公公祖母姆妈外公阿公外婆阿婆兄老□〓 哥哥弟老弟〓 弟媳妇弟〓嫂姐姐己己婽〓己妹妹崽〓 儿子崽〓 女儿女舅舅婽〓舅〓 舅母婽〓妗〓 姑姑(大于父) 大〓姑姑姑(小于父)婽〓姑姨(大于母) 大〓姨姨(小于母) 婽〓姨丈夫老公我〓屋〓里咯妻子老婆我〓屋〓里咯女客伯伯〓伯〓 婽〓伯〓 叔叔仔〓 婽〓叔男人男子人〓 女人娘子人〓 男孩崽〓俚女孩女俚老头老者〓 医生郎中〓 4、身体头脑脸面耳女朵舌头舌脖子颈腿海巴子瞳孔人〓公仔〓 鼻孔鼻子眼下巴牙〓槁〓 肚子腹〓 肚脐眼腹子眼膝盖膝头〓古脚后跟脚〓□〓 屁股屎窟裸体隆笃〓 5、动物蝙蝠檐鸡老鼠蜘蛛蜅〓 蚯蚓蚁〓俚厥〓 蚂蚁蚁〓俚苍蝇蝇俚蚊子门虫鸭子鸭俚蜻蜓蚢〓蚢〓 臭虫孤蜱蝌蚪 □〓俚子蟑螂灶鸡麻雀奸〓雀仔虱虱婆种跳蚤狗蚤公牛牛牯 6、代词我我〓 你你〓 他佢〓 我们我〓□〓 你们你〓咯□〓人〓 他们佢〓咯□〓人〓 这里咯〓俚李里那里很里谁嗨〓个? 什么什〓个(俚)? 为什么哪〓□〓嘞? 干什么舞什〓俚? 做什□个? 7、动词娶媳妇 □□老婆讨饭当饭养供□ 骂啜□ 抓搲□ 哭啼□ 洗澡葬洗赶集当街溅 □□ 怀孕做大□人□ 不要紧活得客套作□〓□〓□〓 8、形容词丢脸跌古难为情 □〓人〓 美排场肥(鸡) 壮肮脏邋遢长 □〓 短 □〓 小细愚蠢北咯〓 过劲吃〓价〓 努力攒〓劲拼〓瘦跑红行〓时 9、服饰、食物、用具等名词棉袄囤子布暖〓 围裙 □〓裙〓 袜子水〓袜〓 涎布 □〓裌〓 尿布 □〓仔鸡蛋旮〓旮鸡子辣椒角〓椒苦瓜甜〓瓜躺椅眠〓椅长凳条〓凳方凳兀〓子凳大圆桌月〓桌〓 锅盖荷答盖雨伞气扶雨盖粪箕 □〓箕 10、避讳用语睡觉享福起床晓〓起洗脸荡〓面服药吃茶吃甜〓咯帽子有子棺材寿〓屋(器) 寿〓床长〓生木改葬捡精(金) 人死了老了去了过了多了打醮,请巫神做好事破发杀鸡、杀猪发鸡、裁〓鸡发猪、裁〓猪病了人懒了瞎子光子小孩办满月办八十岁〓 注:“〓”表示方言中有音无字,即在普通话中找不到相应的文字。
第四节警语、隐语、歇后语一、警语千棕万桐,永世不穷。
人上一百,五艺皆全。
田塍关得水,道理服得人。
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
若要好,问三老,兴不兴,看后丁。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行要好伴,住要好邻。
早起三朝当一日。
吃不穷,着不穷,人无计划一世穷。
为人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做酒作豆腐,充不得老师傅。
天上会落宝,也要起得早。
一日三,三日九,灯草沾干一缸酒。
没过七十七,莫笑人家瘸和乞。
没过八十八,莫笑人家瘸呀瞎。
没过九十九,莫笑人家穷和有。
八十公公要屋下,八十婆婆要娘家。
水过田不瘦,客吃饭不穷。
吃了清明饼,蓑衣挂上颈。
艺多不供家,崽多饿死爹。
赶路不怕慢,就怕路上站。
人心隔肚皮,锅心隔甑皮。
和气走遍天下,蛮犟寸步难行。
喉咙深似海,灶门大如山。
一扇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检漏赶天晴,读书趁年轻。
富人不知穷人苦,饱人不知饿人饥。
三勤夹一懒,懒也会勤;三懒夹一勤,勤也会懒。
有理天下可走,无理寸步难行。
二、隐语千拣万拣,拣到一个漏灯盏。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一个拿刀,一个端钵, 捉得黄牛当马骑。
说得白水点得灯灼。
老鼠跌进白米箩。
稀泥糊不上壁。
人有用怨事难,老鼠无用打横岩。
黄牛三扁担、水牛也三扁担。
半斤鸭子十二两嘴,除了毛就是屎。
肥水不落下丘田,肉烂在锅里。
大树底下好乘凉。
纸扎灯笼,一戳就破。
黄土山上出好笋。
吃家饭屙野屎。
吃桐油呕生漆。
虎死留皮,人死留名。
走了泥鳅泥里翻。
隔墙打女,教乖媳妇。
出门观天色,进门看气色。
满桌儿女,当不得半床夫妻。
火烧乌龟,痛在腹里。
三、歇后语老虎口里借猪——有借无还。
十八罗汉打转身——没有外人。
猴子吃姜,吃了辣口丢了又舍不得——取舍难定。
天井里捉乌龟——十拿九稳。
雷打死人、还要打雷醮——翻道理。
穿蓑衣打火——惹祸上身。
朱漆马桶——外好内臭。
棺材里伸手——死要。
半斤对八两(指十六两一斤)——一般货色。
鸭子吃田螺——全吞。
石上栽禾——难生根。
狗吃粽子——有解。
长人住在矮屋下——不得不低头。
锈花针当粗针用——使用不当。
鸡婆不抱,盖着也不抱——莫压。
打死狗来讲狗价——事前未协商好。
流坑去招携——要过银(人)口。
睁开眼睛遗尿——明知故犯。
三十日(除夕)的甑——家家紧。
罗陂去安老上——差不多。
扛起柱头把磉借——自己急需还借给别人。
猫儿不吃鱼——是假的。
老鼠偷盐吃——荒唐。
盐钵里生蛆——无中生有。
鸡蛋碰石头——斗不赢。
嘴上搽石灰——白吃。
脚板上搽油——溜走。
老鼠啃棺材——生的不得进,死的不得出。
层山人约花火(火焰)——日子不定。
大金竹人扛棺材——不会变通。
湖坪人打篾箍——不讲价。
蔡头人雕菩萨——自雕自相。
张坑人烧钵——劲大。
汤山人作钱纸——白去累。
罗陂人挑石灰——禁累。
嫁了老婆做生意——贪财。
罗山人接官——临时办。
大岭顶上笑烧屋——高兴过早。
嫁了老婆唱本戏——争气。
第五节农谚歌谣一、农谚熟不熟,看头六(指农历正月初六,晴预兆丰年)。
雨打残灯满,早禾一束秆(残灯指农历正月十六日)。
夏至逢端午,稻田旱成土。
六月六日阴,牛草贵似金;六月六日晴,牛草当路行。
冬雪兆丰年,春雪水淹田。
七耖(翻田)金、八耖银。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耘禾三道,丰收可靠。
乌云拦东,有雨有风。
天上扫帚云,三天雨淋淋。
雷打惊蛰前,无水做秧田。
蚂蚁搬家,大雨将下。
早晨云拦东,无雨也有风。
四月不搧扇,早禾长有限。
当昼一现(指冬天太阳),三日不见。
日晕长江水,夜晕扁草黄(旱)。
秋发南,水打涧;秋发北,晒死棘。(此处南、北系南风、北风。) 春东(风)、夏西(风),打马送蓑衣。
春天南风雨咚咚,夏天南风一场空。
秋发南(风),夏发北(风),要雨即得。
秋天南风雨淋淋,冬天南风天不晴。
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早到底。
五月风向南,涨水雨满潭。
五月风向东,下雨老祖宗。
春天东风急,出门戴斗笠。
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
一日南风三日燥,三日南风狗钻灶(指冬天)。
五日南风涨大水,六日南风无天晴。
今夜花花云,明朝晒死人。
日头反爆(指下山时的太阳),大水打灶。
天上鱼鳞云,地下雨淋淋。
早晨乌云急向东,今朝无雨便是风。
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
东闪(指闪电)日头西闪风,南闪北闪雨咚咚。
雷打冬,十只牛栏九只空。
朝有红云暮落雨,暮现红云晒死鬼。
二、歌谣 (一)童养媳妇苦麻雀仔,柳上栖,细媳妇,实吃亏,早间吃碗麻汤水,收拾锅碗肚又饥,投得爷来不会哇,揩干眼泪送爷归。送爷送到卢家边,一买烧酒二买烟,烟呀烟,爱花边(银洋),花边七钱三,留给妹妹打钗簪,钗簪要打新式样,莫像妹妹受熬煎。
(二)如今妹子讲花边送妹送到西坑边,底下(如今)妹子难比(不比)先; 先前妹子讲情义,底下(如今)妹妹讲花边(银洋)。
(三)讨了老婆不认娘麻雀仔,尾巴长,讨了老婆不认娘,娘是路边草,还是老婆好,娘要钱手撒撒,老婆要钱袋里拿;娘要酒谁家有?老婆要滔天天有。
(四)母舅母妗做断根麻雀仔,矮驼驼,掌把伞,睄阿婆,阿婆睄得眯眯笑,母妗睄得鼻孔翘,盛碗饭,冷冰冰,挟箸菜,有三根,母舅母妗做断根。
(五)长工歌日头下山快下山,打日长工实艰难; 一日三餐糙米饭,一碗酸菜下三餐。
(六)农家乐村前一口塘,屋背一山竹; 早晨新鲜鱼,晚上笋炒肉。
(七)采茶歌妹:哥哥出门去采茶,早采茶叶早回家; 一怕山中有猛虎,二怕地下有毒蛇。
哥:妹妹在家照好家,哥哥出去莫记挂; 山中猛虎奈我何;地下毒蛇用棍打。
(八)十劝嫂一劝嫂,要在家,莫跟外人打笑话,娘家你是闺门女,莫让旁人说闲话。
二劝嫂,要和气,穷人之妻要规矩,日子贫穷小心过,久雨总有天晴时。
三劝嫂,学当家,柴米油盐酱醋茶,早晨起来三件事,放鸡扫地带崽娃。
四劝嫂,恩绵绵,丈夫有米早烧烟,人来客往先端茶,要为丈夫遮脸面。
五劝嫂,黄梅天,安分守己莫野讪,颠颠邪邪招是非,指指戳戳惹人嫌。
六劝嫂,三伏天,花柳之事莫沾边,男人浪荡逗诱引,女人也要顾脸面。
七劝嫂,要早起,丈夫衣裳要先洗,莫看别人有钱客,要看丈夫身上衣。
八劝嫂,是中秋,公婆打架没冤仇,早晨打架夜间好,一对枕头两个头。
九劝嫂,重阳到,媳妇要听家娘教,献茶送饭要亲热,大人面前要尽孝。
十劝嫂,劝得多,一劝嫂嫂二劝哥,拌嘴吵架各相让,夫妻恩爱好过活。
(九)十送郎一送郎,房门边,哥妹牵手好谈天;(我)俩挽手成双对,就象池塘并蒂莲。
二送郎,大门边,打开大门看看天,保佑今天落大雨,留我情郎住几天。
三送郎,禾场边,月亮圆圆挂蓝天,妹说情郎慢慢走,晓星一出在东边。
四送郎,腊树下,社公菩萨笑哈哈,唯愿菩萨显威灵,保佑俩行长情。
五送郎,港沿边,一港河水象清泉,情郎挽着老妹手,影子倒映在水面。
六送郎,亭子边,亭子门前雕神仙,亭子脑上七个字,保佑情郎中状元。
七送郎,过拱桥,风吹罗裙轻轻飘,情郎在前扶妹过,只见桥下水渺渺。
八送郎,过古村,村头乌狗叫阵阵,你家乌狗莫乱叫,情郎哥哥是好人。
九送郎,十字街,十字街上好买卖,两边大门猪肝色,中间挂起状元牌。
十送郎,流眼泪,劝郎莫学陈世美,名上金榜要想家,妹子在家等着你。
(十)五更姐一更姐,姐在房,姐在房中绣鸳鸯; 手拿花针穿丝线,线长怎比妹情长。
二更姐,姐在房,姐在房中烧炷香; 手拿线香朝天拜,拜得日短夜更长。
三更姐,姐在房,姐在房中缝衣裳; 做件新衣送郎穿,免得在外受风凉。
四更姐,梦郎归,双手牵着情郎衣; 连叫三声郎不应,天亮不见我郎回。
五更姐,天大光,手拿锁匙开箱; 件件新衣含妹情,等待郎归穿新装。
(十一)撑排哥哥实可怜撑排哥哥实可怜,大路有行行港沿; 手拿篙子排要开,那里舍得亲老妹。
撑排哥哥实吃亏,撑了这转不撑你, 回转家中耕田地,朝见爹娘晚见妻。
(十二)麦笠歌(牛田) 新买麦笠安数珠,打扮哥哥去读书; 以后哥得功名归,哥有禄来妹也贵。
新买麦笠安飘带,得罪小妹我不怪; 以后哥得功名转,要和妹妹永相爱。
拆散麦笠圈打圈,妹妹跟哥不脱伴; 莫学灯笼千个孔,要象心肝紧相连。
(十三)手拿锄头开荒田(湖坪) 日头一出朦胧天,坪上碰见好姣莲; 姣莲问(我)做什里,手拿锄头开荒田。
日头出来晒高坪,坪上一群好后生; 栽起禾来鸡啄米,唱起歌来实好听。
(十四)木梓树下好交情(龚坊) 摘了木梓捡茶仁,木梓树下好交情, 木梓千年不落叶,吾妹千年不变心。
(十五)恋妹要恋隔壁窥(罗陂) 恋妹要恋隔壁窥,转弯抹角笑嘻嘻; 有人看见丢眼色,那个晓得我交你。
(十六)新打禾镰刀脊驼(罗陂) 新打禾镰刀脊驼,嫖嫖赌赌家不和; 奉劝世人莫嫖赌,合家大小和睦过。
(十七)洗黄瓜(石陂) 妹在河下洗黄瓜,哥在岸上撒泥沙; 哥想吃瓜拿两只,你要谈话到屋下。
花开引蝶蝶恋花,哥哥快步到妹家; 妹见哥来笑眯眯,问哥要说什哩话。
妹子今年正十八,好比初开牡丹花; 哥哥好似恋花蝶,恋妹不知昼和夜。
妹子听了羞答答,房里捧出香山茶; 双手送到哥面前,茶里溶有恋情话。
花恋蝶,蝶恋花,妹洗黄瓜哥撒沙; 泥沙作引瓜传情,哥妹交到头发白。
(十八)劝妹莫做穷人妻(湖坪) 老妹莫恋穷子弟,恋到穷汉没东西; 早晨起来没米煮,夜间上床盖蓑衣; 盖到天光爬下床,妹身尽是乱秆衣。
口打念哇嘴嚼蛆,俏妹我都带东西; 早晨吃的白米饭,夜间床上盖棉被; 瘦马也能长肥壮,人勤富贵恋上你。
(十九)摘茶歌(望仙) 清明过了谷雨边,妹送情郎进福建, 福建一皮黄茶叶,想念屋里小姣莲。
(二十)我打山歌盖江西(山砀) 大水雀崽脚郎撑,我打山歌出了名; 站在高山叫一句,我打山歌盖江西。
(二十一)劝哥莫赌钱(招携) 正月初一是新年,妹劝情郎莫赌钱; 十个赌钱九个输,有见那个得好处。
(二十二)隔河打山歌(万崇) 上罗池头隔条河,隔河山歌妹听着; 山歌打来真好听,打只山歌哥来和。
油菜花开黄又黄,蝶蜂采蜜真是忙; 蜂蝶都知花开好,傻哥不是蜂蝶样。
妹子山歌我知情,都因哥子家里贫; 蝶花都是互相爱,怕我妹子受苦辛。
哥哥说话没志气,天下那有永穷人; 劳动纺织我都会,穷富不是天生成。
第五章轶闻传说本章收集的是乐安县建县后至建国前,广泛流传的民间传说和苏区轶闻。其中苏区轶闻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本县从事革命实践活动的传说,是对后一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有益教材。至于民间传说,多是有益无害之作,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不无俾益。
第一节苏区车失闻一、穿山甲夜送无字天书 1931年春,只有200多支枪的乐安独立团,奉令配合主力红军去吉安东固攻打敌军公秉藩师,行至永丰县境内的桥头岗就与敌人一个正规团遭遇了。增援之敌越来越多,情况十分危急,部队坚持到黄昏以后,敌营在四周点起了火把,双方暂时压住阵脚。本来独立团可以从悬岩峭壁处趁天黑突围。但是团政委张方说同志认为:如果部队突出去了,敌人也就跑了,不如暂时吸引住敌人以待我军大部队赶来“包饺子”。随即决定派人去向毛委员和总部火速告急。
从这桥头岗到总部所在地,中间尽是险山恶岭,高岩陡坡,还要翻过一座云缠雾绕的凌华山,爬一个叠绕有二十二拐大弯的荒草坡,而且沿途敌方设卡重重,封锁严密。要在最短时间内越过去把信送到,真得挑选一名精明强干、腿长步快的送信人才行。
派谁去呢?张政委想起一位外号叫“穿山甲”的炊事兵。这位战士本名叫张运发,是乐安大金竹山里人,最熟悉这一带山路,且走起路来行走如飞。平日里有什么军情急件,张政委总是派他去完成。
“穿山甲”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随即向政委要公文,这一下把政委难住啦,打长工出身的政委,打仗冲锋陷阵,挥大刀,舞长枪,样样都行,可就是目不识丁,独立团仅有的一名文书在上次战斗中牺牲了。眼下全团实难再找出一个会写字的人手来,可信是一定得写,这么重大的事情总不能光凭个口信。张政委情急间从衣兜摸出一张折皱了的土产毛边纸,就地拣了一小截火烧焦的木炭条,往那纸上就那样画了几画。“写”了一封奇特的信,交给张运发。
张运发化装成一位山里农民的模样,把信藏在斗笠的夹缝中,立即动身出发了。别看他身材矮小,两腿粗短,走路可真有功夫。他从小在山里长大,善走山路。此刻军情紧急,他便使出全身本领。混过了敌人第一道岗哨之后,他选择了一条到红军总部驻地青梨村最近的捷径,攀藤附葛,荡悠而过,真不愧是崇山峻岭穿往自如名不虚传的“穿山甲”呢。
天亮前按时赶到红军总部驻地,交出那封信,在场者谁也看不懂。那毛边纸上面只用炭色画的是中间为一圆圈,连接一撇和两竖的简易人形,四周围则用小圆圈环环圈满,再无其他字迹可寻。这份无字“天书”真难以看懂,大家又都不认识张运发,只好摇头。运发发急说:“我要见毛委员,毛委员知天文、懂地理,这封信他肯定能看得懂的……。
不一会,只见一个神采奕奕的高个子大步走进来,因为熬夜的缘故,眼圈显得有点微红。张运发认出这正是毛委员。他清楚地记得,毛委员曾经到过大金竹村,并和张运发谈过话。这时张运发满怀喜悦喊了声:“毛委员,我是自己人呀!”他激动而急切地指着那张谁也不解的“天书”,让毛委员亲自过目。
毛委员接过“天书”,目光一扫,眉宇一扬,欣然一笑。他握住张运发的手说:“哦,原来张方说同志被困,你这个信送得好!” 紧接着又问明部队所在位置,敌人兵力分布情况。当下召集部队紧急集合,立即开赴桥头岗歼击那股被我军吸住的敌人。
二、巧退顽敌 1931年春天的一个傍晚,招携港田村的交通员董来福从牛田流坑村带回来一个重要的消息:逃亡在流坑的招携大地主、还乡团团长董锡六听说红军主力已离开招携往赣南闽西去了,想借这个机会以图东山再起,对招携港田村里的劳苦大众进行阶级报复。并扬言要“打回招携去,杀绝穷光蛋”。还厉声嚎叫“我董某有朝一日回到招携,茅厕要过火,石头要挨刀,人要换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董来福还亲耳听到流坑还乡团团丁说,董锡六报仇心切,备足了厚礼,馈赠给白军五十师的师长,要求他带兵护送进攻招携… 听到这个消息,港田村农会主席刘立冬和他的父亲刘吉祥心急如焚,心想:此时红军主力不在招携,赤卫队只有一百多人,除了三枝套筒枪、五十发子弹外,其余的尽是些马刀、梭标,就凭这几个赤卫队和一些粗陋的武器要与白军五十师去较量,那是不可能取胜的。情况十分危急,怎么办? 晚上,他们把赤卫队队长董型山找来共商退敌之计。开始董队长主张到外乡去求援协同御敌,或是边打边等援军。刘吉祥老爹却不同意这样做。他认为以弱敌强,只有巧退为妙,在“巧”字上多动心计。只见刘老爹叫来儿媳春莲,吩咐她说:“你去找几只洋油桶来,快去!”老爹又喊来孙子,对他说:“你去带你们儿童团多拣些鹅卵石,堆到山岩边,快去!”他又对儿子刘立冬说:“你的任务就是负责到各家各户去收爆竹,越多越好,我们就这样行动……”次日大家都按刘老爹的话分头去做,作好了战斗准备。
第三天早饭后,白军五十师的匪兵出发上路了,有骑马的,有步行的,有抬着官太太的。董锡六和那些还乡报仇的家伙,跟着队伍得意洋洋地朝招携方向走来。一路上,他那伙人跑跑停停,骂骂咧咧,恶狼样地说笑着:“嘿,进了招携,要杀猪宰牛吃个饱。”“到了港田村,找个俏表子过个夜。”“哥儿们到招携该痛痛快快玩几手牌。”他们就这样从流坑村沿着一条小路走去,看见前面出现一条小河,河侧岸是一座陡峭的山岩,山高林密,通向招携的这条小路正是绕着山岩过去的。走在前面的人马已爬上了那道挨贴山岩的坡路了。突然,这时从山上传来一阵骤急的枪声和爆炸声。
原来,正在港田村的赤卫队和妇女、儿童、老人们埋伏在山上。吉祥老爹是这次战斗的总指挥。春莲领着村里的青年妇女,在树上分等距挂起了七八个洋油桶,每个洋油桶边守着三个人,把一挂又一挂的爆竹点着了往桶里扔,在桶里炸的辟哩啪啦响,跟真的打枪一样,赤卫队的几枝套筒枪和鸟铳、土炮又同时发射,击中敌人。还有一些青壮年把捆扎好的炸药包居高临下朝敌群中抛去,轰隆轰隆地炸响。儿童团员们把早准备好的从河里拣来的鹅卵石,从陡斜的高坡上呼啦地朝下头扔,石头顺坡滚下,重力加大,造成大片的杀伤,这时山下的敌人躲又躲不及,吓又吓得死,又听得从山上传来一阵接一阵的喊话声:“欢迎白军士兵投降!”“你们被包围了,快投降吧!”“缴枪不杀!……”那是刘立冬领着一群大嗓门的汉子在喊话,声声喊话象子弹一样撞击着敌人,使敌人心惊胆战,以为真是跟主力红军接上火了。顿时,敌五十师乱成一团,争先恐后丢枪逃命。有的挤到石河里,有的互相践踏,活象被赶散了的鸭群一样。那董锡六一伙人也蒙头转向,跟着往后撤,却被一个军官挥起马鞭,打倒在路边泥田里。
打扫战场时,吉祥老爹和赤卫队员们缴获了大批的枪支弹药补充自己,大家都高高兴兴的凯旋而回。在庆功大会上,招携的劳苦大众自豪地唱着: 赤卫队员有本领, 巧退顽敌一师人。
敌人来时荷枪炮, 去时伤心泪淋淋。
三、辣椒嫂告状中央红军第三军团在大湖坪善和乡进行改编,朱德军长和康克清同志随军驻在善和乡庵下村。村里有个泥水匠名叫罗敲仔,人很老实,从不在外面惹事招非,身边带有一个徒弟,上户串村做手艺为主。可是,他老婆却是个多嘴快舌泼辣的娘子人。村里人都不敢惹她,背地里给她起了个绰号叫“辣椒嫂”。
一天晚上,敲仔师傅到农会开完划成份会,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回家来。辣椒嫂一见,傻了眼,她以为丈夫受了别人欺侮,双手往腰一叉,扯了嗓门叫了起来:“谁欺侮你了,老娘给他点颜色看。”敲仔师傅连忙摇手说:“莫发泼了!这回可不得了,我们家庭成份被划为地主!”辣椒嫂一听就象全身钉了钉子,靠在墙上发呆。一连几天,辣椒嫂不敢发泼了,碰到人总是低着头默默无声地走开。
敲仔师傅被划为地主成份,村里人都认为是划错了。还算是敲仔师傅的人缘好,有的人悄悄地告诉他,要他去朱军长面前告一状。告谁呢?忠厚老实的敲仔师傅拿不定主意。隔壁陈大嫂也为这事打抱不平,悄悄地告诉辣椒嫂:“红军是讲实事求是的,你还不去找朱军长哇一下。”辣椒嫂经陈大嫂这么一指点,顿时心里豁亮了。她拿定主意去告状。告谁呢?她知道要告的是她曾经得罪过的一个农会干部。清晨,天蒙蒙光,辣椒嫂梳好头,拔脚就一直往村头走去。
这天,朱军长的警卫员小徐在大门口站岗。辣椒嫂冲到大门口,挺胸昂首地就往里面走去。
“干什么的?” “告状来的,我要……!” “有证明吗?” “没有!” “没有证明不能进去!” 正当小徐和辣椒嫂争吵不休时,康克清同志从屋里走了出来。她一眼就看出这个妇女是辣椒嫂,便上前拍了拍她的肩膀,笑着说:“有什么事?到屋里去谈吧!”康克清把辣椒嫂带到屋里去见朱军长去了。
辣椒嫂见到了朱军长,滔滔不绝地诉说着,因为她讲的是一口湖坪土话,加上哭哭啼啼,说了老半天,叫人听不清讲些什么? “不要哭,慢慢说,把情况讲清楚嘛!”朱军长拿着笔记本,把她讲的全部记上。
“你先回去吧,我去调查调查,我们红军办事是实事求是的,有错就改嘛!”朱军长把辣椒嫂送走以后,把笔记本贴在胸前,一手托着下巴,在屋里踱来踱去。
康克清同志对朱军长说:“自从提出反对富农路线后,又反中心县委的“右倾”,农会干部实事求是的作风差了,有的又在划成份时以种种借口,扩大打击面。” 朱军长听了康克清同志说的这席话,反复地加以思考,确实是这样,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不能丢呀! 午休时,他和康克清同志来到庵下村上门谈家常,了解情况。
晚上,他又亲自召开农会干部会。他在会上说:“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我们革命的首要问题。我们不能把朋友推到敌人那边去,掌握政策决不能感情用事,感情决不能代替政策,凡是划错了的要纠正!” 十天过后,朱军长到外地视察工作回来又亲自到庵下村,农会干部汇报了工作后,朱军长又问:“敲仔的成份如何?”农会主席回答:“纠正了。” “是什么成份?” “富农!” “划他家富农成份根据什么?” “他雇工剥削!” “雇长工从事什么主要劳动?” “有时作田,有时作工!” “我不是问有时,而是主要从事什么劳动!” 这时农会主席老王站起来说:“罗敲仔是个手艺人,他带了一个徒弟,农忙时帮作田,农闲时就跟着他学手艺!” “对,群众反映敲仔的老婆快嘴长舌,爱干预闲事,得罪了你们,你们借着批“右倾”机会,用个人恩怨来代替政策,先划他家地主,后又揪住不放,不讲实事求是,硬给一顶富农帽子……你们把师徒关系当成雇工剥削关系,这样不行呀!” 几天后,朱军长听说农会干部把罗敲仔的成份降为手工业,把没收的东西全部退还了他。朱军长又亲自到庵下村来,开了个农会干部会。会上,他笑着对大家说:“实事求是是我党的优良作风,不能丢,知错就改就是好同志!” 五月下旬的一天,辣椒嫂笑脸绯红,提着一只母鸡找上门来了,朱军长一见她来了,便迎上去笑着说:“你的状告准了,高兴嘛!”辣椒嫂翘起大拇指说:红军办事讲事实,呱呱叫。”她说罢,把鸡放到朱军长面前,转身来对康克清同志说:“这只鸡送给朱军长营养营养!”朱军长把鸡提起,送到她手里,严肃认真地说:“你把鸡拿回去,留着生蛋换油盐吃。”辣椒嫂硬不同意把鸡带回去。康克清同志耐心地对她讲了红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谁也不能违反的道理。辣椒嫂只好怀着过意不去的心情,提着鸡,沐浴着夕阳余晖,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
四、朱军长检田螺 1933年初夏的晚上,在江西乐安县善和村里的大草坪上,红军总部直属工兵连的战士正织着草鞋闲谈,这时一个高大的人影忽然出现了,不知道谁喊了一声:“朱军长来啦”!于是战士们蜂拥而上,把朱军长环绕在中间。朱军长非常和蔼亲切地问:“今天是什么日子?”有人回答:“今天是五月初四。”朱军长说:“明天是端午节了,大家开开斋吧!” 这时,战士们却默默不语,心想:白狗子封锁这么严,左村右庄的六畜几乎绝种,在山沟里几个月连豆腐都吃不上,那能吃上荤腥呢?朱军长早已猜透大伙的心事,笑哈哈地说:“吃不上猪鸡没关系吗,我们可以搞些现成的荤腥来改善伙食。”他这么一提,大伙都挖空心思想了起来,有的提议捉野鸡,有的提议打山猪,但这些意见都不切合实际,因为当时红军的子弹少,而且鸣起枪来容易震动人心。最后通讯员徐达桂说:“那么捡田螺?”这一建议获得全部同意,朱军长也点头笑了。
这话正好传到从厨房走出来的伙夫老胡耳里,他飞快地挤了进来说:“田螺是样好菜,油烙辣椒炒、醋焖,还可以氽汤,味道可鲜呢!”这一说,把同志们的口涎也引了出来。因为老胡过去在吉安城里当过十几年厨师,有一手好技艺,一只鸡可以做几十种菜,即使当时生活艰苦,物质条件差,但他还是想尽办法调配。经他这么一讲,大伙的劲头就更大了,决定第二天早晨动手,中午会餐。
第二天,天没大亮,太阳还躲在深山里,战士们就下田去了。不一会,朱军长戴顶淡黄色的破草帽走来。徐达桂见了,尖着嗓子喊:“首长,到这里来吧,这丘田多,密密麻麻到处都是。”话音刚落,另一个战士又喊道:“首长到这儿来吧,这里田螺可大哩,一个有半两重!”又有人说:“我这里有一个半斤重!”徐达桂并不示弱,说:“我这里的田螺一个有三斤呢,你瞧!”说着,他拿起一个田螺来。别人和他开玩笑说:“那不成了田螺精了,你带回去当老婆吧!”大家说说笑笑,真够热闹。回到营房,一篓篓的田螺都倒了出来,数朱军长拣得多,除了他篓子装的以外,连军装的口袋也装得鼓鼓的。田螺象一座小山似地堆在伙夫老胡的跟前。老胡忙坏了,他督促大家挑田螺肉。中午时分,每个班都有三个菜,有韮菜辣椒炒田螺肉,有醋焖螺丝,还有一盆田螺汤。
朱军长也来了。他把自己的一份也端在战士面前,他看着大家,忽然说:“是呀,没有酒怎么行呢?”说完,他在徐达桂耳边轻轻道了几句。不久,徐达桂和伙夫老胡提了一桶“酒”来,一人面前倒了一碗,大家一喝,原来是茶,都笑了起来。朱军长说:“过去有首古诗说‘寒夜客来茶当酒’,看来茶能当酒的。”其中有个战士说:“能当,我看比‘杏花村’还行呢。”于是你一碗我一碗地闹到午后才散。
五、桃树下的秘密红军北上了,江西乐安县港田村象失去了太阳。
就在红军北上的那一年,港田村的人们在村庄旁边种了一棵小小的桃树。每当人们一看见了这棵桃树就会想起红军。
村庄边种的桃树,小孩子每天要跑去看三遍,鞋子也跑烂了。成年人虽然一天忙到晚,但看到白匪和还乡的地主东抢西杀,乌天黑地,也要抽空跑去看三遍。老年人一想起红军在这里的一串幸福日子,每天也得跑去看三遍。
不管是东家的猪,还是西家的牛,只要走近小桃树,小孩看见了,会远远赶开;成年人看见了,会远远的吆喝开;老年人看见了,也会将牛远远的牵开。港田村上的人保护这棵小桃树就象保护自己的命根子一样,都怕不懂事的牲畜把小桃树踏坏。
港田村的农会主席刘立冬被白匪抓去了,但是,他在监牢中总是朝着铁窗口,望着村上栽种桃树的那个方向,心中也会立刻感到一阵温暖。
当人们用二十块光洋把刘立冬保回来时,他还没有进家里的门,就先跑去看那棵桃树,并亲切地用手抚摸了一会,出神地看了一会,口中不住地喃喃说着:“红军会回来的!红军会回来的!” 有一次,白匪有一个连驻在港田村上,摊款派粮,搞得鸡飞狗上屋,人人惶惶不安。那个白匪连长的一匹马,偏偏又系在那棵桃树上,港田村的人看到了多么心痛啊!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婆,故意跑上前,对那个看马的白匪兵说:“桃树是我们家里的,你的马不要系在那里,搞坏了我们的桃树你赔不起。” 看马的白匪立刻翻着眼睛,动手就是一掌,把老太婆推倒在地,头上被擦破了一块皮,鲜血也冒了出来。白匪还不解恨,说:“你这老不死的,再啰嗦,老子不但要砍掉你的树,还要你的老命,看你找谁赔!” 港田村的人看见白匪的马不牵走,一个个急得油煎火烧,在桃树旁边走来走去地想办法。可是,看马的白匪不等人走近桃树旁,就狐假虎威地喝着人们走开。
刘立冬在一边看了一会,眼睛在闪烁着火星。最后,他狠狠地盯了那个白匪一眼,就回家挑着一副担子,说进城买东西去了。
太阳溜进西边的山谷中去了,天上的彩霞消散了,星星、月亮出来了。
在半夜时分,月儿已经爬到头顶,突然,听着一阵马的嘶叫声,隔了好一会,又听着白匪的叫声和枪声,把港田村的人从甜梦中惊醒了,一个个都不禁纳闷起来。
“又出了什么事了?” 过了后半夜,东方泛起了鱼肚白,天渐渐明亮了,听到白匪连长在咆叫:“你们这些该死的家伙,见了游击队拉走了马,为什么不马上开枪?你们站岗守哨,难道是一块木头!” “不知怎样见了游击队就……怕……” “你怕死,老子毙了你,游击队也是人,又没有三头六臂。” 港田村的人听到了白匪系在桃树上的马晚上不见了,心中象开了花,全村一个传一个,说有一个游击队员,一跳上了马,就象一支箭似地飞进了山谷,吓得白匪哨兵目瞪口呆,不知怎么回事。
第二天,白匪连长的马找到了,死在对面的山中,把白匪连长气掉了命,开口闭口骂着白匪士兵。
不久,白匪开到别处去了,刘立冬挑着担子从县城回来了。村上的人一见到他,就高高兴兴地告诉他一个喜讯:“老刘,那天晚上游击队下了山,杀死了系在桃树上白匪连长的马。”刘立冬虽然没有作声,脸上却现出了光彩,跟着大家哈哈地笑了一阵。
漫长的日子过去十六年了,春天又来到了,桃树也已经长得老高了,绿油油的桃叶生得密密麻麻,红艳艳的桃花开得满枝满树。看!桃树好象在给我们报喜! 刘立冬说:“是呀!听说红军打过了长江,快回来了。” 的确,就在1949年这一年,乐安县港田村解放了,村民们重见了自己的亲人——红军。
县上工作队到了港田村,组织了农会,斗倒了恶霸地主,又分了田地。有一天,老农会主席刘立冬同志和全村的老老少少,带着工作队的老董同志到村边的桃树下,指着说: “这棵桃树是红军离开港田村那一年种的,现在它已经长大了,我们动手挖掉,来看看我们埋藏在桃树下多年的秘密。” 港田村人浑身起了劲,你用斧头,他用锄头,挖呀!砍呀!桃树倒了,树根也挖掉了,下面有一口封盖好的瓦罐,打开一看,里面一个大油布包,布包里面有苏维埃政府的公章,少先队、赤卫队的袖章,还有油印的文件等。
这些港田村人用鲜血和智慧保留下来的文物全部交给了工作队,后由工作队转送到县人民政府。
第二节民间传说一、王井乐安城北有一口水井,深数十尺,从水面离地面却欠身可探。井水终年清透明净,即使暴雨袭来,井水仍不变其色,不改其味。大旱天气,水位亦不下降。如今,数百户人家用水,从不枯竭,实乃井中之王。故当地群众一直把这口井叫作“王井”。
相传王井的地下水源与四川相通。那还是元朝某年间的事情。当时,城内有一位姓詹的学者,他家有一把小锡酒壶,是祖传珍宝,上面刻有祖辈的姓名、地名和制作年月。一日,学者家人拿这酒壶前去王井取水,不料绳脱壶落,虽派人打捞,却无影无踪。
事很凑巧,那姓詹的学者后来赴四川某地求学。有一年七月半,四川当地群众洗井,在井中捞到小酒壶一把,洗净一看,壶上面亦刻有字样。适逢学者路过井边,近前一看,正是他家在乐安王井里丢失的那只宝壶。詹学者欣喜非常,随即取出银子赎回了宝壶。
从此,王井水通四川的奇闻便世代相传了。
二、姨婆桥在乐安城西的潭港乡巴塘村有一座单孔的石拱桥,每当人们过桥时总会谈论着修桥人张氏当年资助修桥的义举。
姨婆桥长六米,宽二米,是明思宗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修建而成,距今已有三百余年。
据同治十年(1871年)修《乐安县志》载:“此桥系由一婢女以平时积存之稻草谷资助而修成。” 相传在明末崇祯年间,该桥系以木料搭成,是本县龚坊、戴坊通往宁都必经之路,每年春汛期间,易被洪水冲断,使行人涉水而过,老孺往来更为不便。当时百姓虽欲修复此桥,以利行人往来,无奈生活贫困,无法还此夙愿,只好作罢。
村里黄姓富翁家有一婢女张氏,目睹断桥,见行人过河艰难,十分同情,虽有造桥之愿,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她暗下誓言,修复此桥乃我心愿。从此,张氏烧火煮饭时,把当柴烧的稻草遗谷一粒一粒存下来,成年累月,储藏稻谷竟达数百担。张氏修桥心切,愿将全部积蓄用以资助。四方乡邻为张氏此举所感动,均愿以力相助。为防患洪水冲桥,将木桥改为石桥。历时年余,桥始修成。乡村邻里为留纪念,欲将张氏名为桥名,而张氏却婉言谢绝,众呼为“姨婆桥”。张氏深明大义,为乡民造福,至今仍传为佳话。
三、罗隐趣闻送寿礼乐安湖坪村有个王员外,八十大寿庆时,当地名流纷纷赴宴祝寿,唯独罗隐不去。王员外久慕罗隐大名,心想:请吧,怕他不肯屈尊,不请,又恐有失体面,左思又想,不知如何是好。忽然他心生一计,在请柬上写下“不来无礼,来则贪吃”,看他怎样应付?主意已定,他立即写好,差人送去。
罗隐看了,抚髯大笑,遂将一块干薯片包好,写上“不收嫌少,收则贪财”,又龙飞凤舞地写了一首打油诗:“王老先生,八十高龄,无量功德,义满山林”回赠。
王员外对“寿礼”当然不屑一顾,可对“祝寿诗”却格外垂青,传示众人。有人突然发现这是一种藏头诗,王员外仔细一看,果真如此,原来是骂他“王八无义”,气得捶胸顿足。
搓灰绳乐安万坊村里有个叫万赖子的财主,为人尖酸刻薄,为了赖掉长工万黑古一年的工钱,他煞费苦心想出一个鬼点子。年底的一天,他对万黑古说:“我家要一根灰绳吊牛避邪,明天你若能搓好,工钱照付,若不能,分文不给。”万黑古苦思苦想,总想不出一个法子,便伤心地哭起来。正好罗隐碰见了,问他怎么一回事,他照实说了。罗隐一听,教他如此这般做。
万黑古高兴地回到家里,用干稻草搓了一根又粗又长的牛绳,浇上火油,烧成灰绳,立即叫万赖子来取。万赖子见是如此,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知道这是罗隐的主意,无奈何,只好乖乖地照付工钱。
公鸡蛋罗隐玩世不恭的性情远近闻名,传到了新任县官耳里。新任县官是个不学无术又闲得无聊的芝麻官。
一天,新任县官假意邀罗隐喝酒,对罗隐说:“听说你天上事知一半,地下事全知道,无所不通,耳闻是虚,眼见为实,你若能为我找到一个公鸡蛋,我就在你的胯下钻三遍。”罗隐沉吟一会说:“一言为定,但要依我一个条件,打开时不能用手解,只能用嘴咬,否则它会化掉。”傻县长一听,满口答应。
罗隐回去后找了几撮黄鸡屎,用纸小心包好,又用夏布裹得圆鼓鼓的,交给傻县官,说是公鸡蛋。县官一看,不知他卖的是什么点子,正要用手解,罗隐按住他说:“用嘴咬吧!”傻县官不知是计,就用嘴咬,轻咬不开,重咬一下,布纸破了,黄鸡屎喷得一脸,腥臭难闻。县官正要去洗净,罗隐一把拉住他,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你还得在我胯下钻三圈呢。”傻县官无奈,只好忍气吞声地在罗隐胯下钻了三圈,并自认晦气。
四、“乌米” 相传在本县湖坪村东南面的天子岭上有座破庙,庙里住着逃荒在此的张姓灾民。岭上杂草丛生,荒芜凄凉,张姓灾民饥寒难忍,只好靠乞讨四方糊口,苟延残生。
每值严冬,乞讨无路,只好忍饥困睡庙内。某夜,忽见讨饭竹篮内毫光四射,花花的白米溢出篮外。张姓灾民顿觉惊奇,连忙祈谢上苍。
翌晨,有砍柴人至庙内歇脚,进庙后,忽闻饭香扑鼻,甚感惊奇,询问张姓灾民:“米从何来?”答曰:“此乃天赐,救我残生。”他表示愿将竹篮涌出的白米接济村里的贫民,以度饥荒。
天赐白米的讯息传到湖坪村豪强“王老虎”耳里,他顿起歹心,图谋霸占竹篮,独享天赐白米。一日,王老虎带领数名恶奴来到岭上,将张姓灾民赶走,夺取他乞饭用的“竹篮”。
次年,又值荒年,村人缺粮断炊,老幼嗷嗷待哺,遍地饿殍。村里贫困百姓对王老虎霸占天子岭,强夺竹篮,侵占天赐白米深恶痛绝,朝暮跪地诉告上苍,恳求施威惩恶,以消怨恨。
一日,忽然雷电交加,狂风大作,一声轰雷,将天子岭的破庙炸毁,霸占天子岭的王老虎及众恶奴亦同时被雷电炸得粉身碎骨。但是,篮内涌出的天赐白米亦被雷烧得乌黑,经狂风猛吹,乌米散落在天子岭四周山头。
五、圣姑岭圣姑岭位于忠义乡九都(今乐安增田),距县城十余里。岭上修有郁林院和仙游观。
相传晋时有一对年轻夫妇,男的叫做李瑞祥,女的叫符草莲。由于不甘忍受财主张烂眼的欺凌,夫妇俩来到岭上,过着夜宿洞穴、日食野菜的凄惨生活。
一日,他们正在岭上寻觅野菜充饥,意外地发现一块荒坪,夫妻俩经过一番辛勤劳动,把那块荒坪开拓成了良田。
有一年,天气久晴不雨,那块稻田被早得龟裂发白,瑞祥夫妻眼看自己的辛勤劳动即将化为乌有,睹此情况,泪下不止;最后,竟昏倒在田塍上。
一天,树林里飞来一只金丝鸟,衔来一根金丝草,飞抛在田塍上,倾刻间,金丝草变成一根金竹水枧,一端置于岭上,一端架在田坎上,顿时,一股清泉从对面岭上流到田里来了。因此枯早的禾苗得到还青。
这消息传到岭下张烂眼的耳朵里,一天他带着一伙恶奴上岭来,气势凶凶地责问瑞祥夫妻霸占他张家的祖山,开荒破土,破坏了张姓的祖山龙脉,要没收他的耕地。并强迫草莲随同他下山到张烂眼家服苦役三年,致使草莲拉着丈夫双双跳崖自尽。
顷刻间,金竹水枧突然化成“金丝草”,只见金丝鸟拍翘从岭上俯冲到田坎上,将金丝草衔走。从此清水断流,禾苗枯死。
张烂眼见霸占的诡计落空。竟残忍地把瑞祥夫妻的三个女儿也推下山崖。
相传瑞祥夫妻的三个女儿冬姑、雪姑、寒姑堕崖后,穴居大墓山。幼时山羊用乳水喂养,三岁过后,姐妹结伴上岭采食野果充饥。据说村里有人看见她姐妹三人当日出之前,翩翩起舞于山岭上空,夜间人静时分,可以听到她们清脆悦耳的歌声。后又有人看到冬姑、雪姑、寒姑在雷雨声中乘云而去。
据旧志记载:宋嘉定年间李木溯溪而上,邑丞程悦以木刻象于郁林院,因号李仙姑。圣姑岭遂因此而得名。
六、神秀庙相传很早以前,本县东南的枫岭山有座神秀庙,有位乐秀才进城赶考,路过此地。坐在这块光滑的石板上歇息。没想到,刚坐下一会,突然狂风大作,下起了倾盆大雨。
乐秀才正打开雨伞,只听一声狂啸,一只猛虎忽然冲下山来,张开血盆大口对准乐秀才。这突如其来的危险,使乐秀才头脑清醒,他撑开雨伞和老虎周旋着,老虎嘴再大也比不过伞,弄得老虎一时都无计可施。
此刻,乐秀才手无寸铁且力气不支,他灵机一动,用雨伞掩遮身体,引着老虎向崖边走去。就在这一瞬间,由于老虎吃人心切,它不知是计,只是呲牙咧嘴,向前逼近。
乐秀才躲到崖边,老虎一窜,再直扑乐秀才。乐秀才慌忙一闪,老虎腾空掉下山崖毙命。乐秀才怕老虎没死,又从崖上推下几块大石头砸去,见无动弹,方才放心。
乐秀才随即在石板上题了一首打油诗:“枫岭山上路难行,青天白日虎横行。幸亏雨伞避了难,我给老虎送了命。”乐秀才写完就走了。后来,路过山峰的行人突然发现崖下有头死虎,人们不知老虎为什么会死在大树下?后面有位老头看见石板上的那首诗,大家方才明白,老虎要吃秀才,秀才引虎撞下山崖而死。
人们认为,这秀才一定非同一般,肯定是神仙下凡为民除害的文武秀才。于是将卖掉死老虎的钱,在半山腰中修了一座庙,叫“神秀庙”。从此,附近的平民百姓都纷纷前来“神秀庙”烧香祈祷,求得神秀才显灵,保佑行人平安。
一年后,秀才回家又路过此地,一看新修一座庙,走近一看,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他觉得好笑,提笔在原石板上又题上一首词: 打虎不是神相公,原是老虎扑了空。
由于老虎作恶多,神仙将虎命送终。
七、长寿泉在本县南部一座大山中,峰高林密,云环泉飞。有一家姓赖的财主,尽管吃得好,长得肥,祖祖代代却没有一个能活到五十岁。
赖财主整天发愁,他很想自己也活久一点,好尽情享受人间的富贵。便派了他的家丁赖七出外去打听长寿泉。
赖七跟踪打柴的入了深山。在一块岩壁下有一个泉眼,泉边有块平石头,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汉和一个少年,他们身后停放着一大一小两担木柴。忽然间,两人一晃就不见了“莫不是仙人?””赖七心里一骨碌拔腿就往回跑,赖财主听过赖七的传报,连忙吩咐赖七前头带路,朝长寿泉走来。
一到泉边,只见涌起微波的泉水在夕晖下喷出,他在泉边踱着方步,细细察看起来,发现这口泉一是水色清澄,有镜明之吉象;二是由石缝滴落,响声叮咚;三是这泉池以及周围的山石草木相衬相陪,景色宜人,真有神仙造化之工。他连声叫道:“仙水、仙水”,便撩起长袖,伸手捧泉水尝起来。
没尝两口,感到味苦,这泉水怎么苦了? 这时,那一老一少又出现了,他们停下柴担,捧起泉水便喝,喝得那样津津有味,原来这泉水勤快的人喝时是清甜甜的;财主和懒汉们喝时是苦涩的。
赖财主下狠心要毁掉这泉水,叫别人也喝不上。他带领所有的家丁,挥着锄镐,气势汹汹地要把长寿泉的泉眼封住,把泉底填平。
正当他们毁泉的时侯,猛然只听得轰隆一声巨响,上方的大岩壁炸开了,石头从半空中砸下来,把赖财主一伙活活埋葬了,从此长寿泉再也不见了。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县志记载介绍了宋代1149年至1985年以来的,有关了乐安县的所有地方史志内容。包括地理、经济、文化、军事、社会、文化、人物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