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饮食 衣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乐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1299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饮食 衣着
分类号: D675.6
页数: 2
摘要: 本县盛产粮食,群众用粮虽无所谓定量,然而,大多数农户在交纳田租与高利贷之后,每届青黄不接之际仍有断炊之虞。农户多以糙米饭、稀粥及薯、芋等杂粮充饥;城镇居民的口粮每天要向市场购入,多数群众处于一日不做一日无食的艰困境遇。只有少数剥削阶级才过着美酒佳肴的优裕生活。
关键词: 饮食 衣着 乐安县 地方史志

内容

一、饮食建国前,本县盛产粮食,群众用粮虽无所谓定量,然而,大多数农户在交纳田租与高利贷之后,每届青黄不接之际仍有断炊之虞。农户多以糙米饭、稀粥及薯、芋等杂粮充饥;城镇居民的口粮每天要向市场购入,多数群众处于一日不做一日无食的艰困境遇。只有少数剥削阶级才过着美酒佳肴的优裕生活。
  建国后,在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下,劳动人民吃饭不用愁。除1959—1961年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本县虚报浮夸风盛行,造成群众口粮定量极低,难以饱腹外,其他岁月均无匮乏之忧,特别是1980年实行农业体制改革后,城镇居民和乡村农民除均有定量的基本口粮保证外,市场上各种粮油加工食品、鸡、鱼、肉、蛋、酒、糖、果、糕点、罐头等主、副食品,均应有尽有,任凭自由选购,因此,广大群众除日食三餐白米饭外,还佐以精面食和各类饮料,鸡、鱼、肉、蛋等荤腥菜肴也每天不离其一二。社会商品食品类的消费量逐年上升。据县统计局资料表明:1985年社会商品食品类消费零售总额达3725万元,全县人口平均有133元之多。
  表7—2 1971—1985年乐安县农村人平口粮情况表单位:斤二、衣着建国前,本县劳动群众的衣着均十分简朴。寒冬腊月只有破烂的棉袄和破旧的单裤以御寒;炎夏盛暑多赤膊短裤以抗烈日。中产之家,平时也只有补丁较少的土布衣衫,偶有一二件“洋布”或漂白夏布衣衫,也只是作为外出或做客时穿着。“新三年,旧三年,补补缝缝又三年”,“一床破棉絮,盖过三代人”,形象地反映了本县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衣着状况。至于丝绸呢绒皮裘之类的衣服,只有极少数富豪商贾才能享受。
  建国后,人民的服装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和职工收入的增加而有所改善。50—60年代土棉布和夏布衣料已逐步被淘汰,精纺的各色棉布、绒衣、毛线普遍于城乡之家。当时因供需关系尚不平衡,国家还实行过按人口分配布票的措施。进入80年代,农民的收入较前倍增,对衣着的要求也愈讲究,广大农民的衣料质量和服装的款式已基本上与城镇职工相接近。
  表7—3 乐安县几个年份棉布、呢绒、绸缎、毛线的零售量比较表

知识出处

乐安县志

《乐安县志》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县志记载介绍了宋代1149年至1985年以来的,有关了乐安县的所有地方史志内容。包括地理、经济、文化、军事、社会、文化、人物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