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40850条
基础文献
75条
析出资源
15337条
图表
10528条
人物
3638条
机构
380条
事件
1918条
地名
1259条
专题
4594条
作品
2556条
实物
565条

知识出处

检索条件

共 40850 条 45 / 2724
661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正文
民国前期蕉城的城池与街市概括了以土疏水轻乃城于白鹤山阳。嘉靖四年(1525)县丞李诏鑿石厢北门及西南隅。故今城如芭蕉叶形,左入小东门城壕至登瀛桥下与涧水接,顺治十二年(1655)李令即龙于西南北三门各施炮台一座。十六年(1659)张令承瑞又...
662
城池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正文
城池概述了邑旧为感德场,伪闽龙启元年(为五代唐长兴四年,933)升场置县,始筑土城。初择地在四都陈塘洋,以土疏水轻乃城于白鹤山阳。立四门:东崇仁,西和义,南德化,北朝天。岁久而圮,宋时环以木栅,明正德元年(1506)分巡道佥事阮公宾檄高令应...
663
街市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正文
街市概述了东曰东门兜(即道头陈门前街尾最繁盛处,西曰西门街、后署巷、五显宫、棋盘头、西山境、上企头(以上无市),南曰南门兜(虽有市不甚繁盛)、潭尾陈(参政陈勗居焉)、学前街(即学边陈同知陈添居焉)、鹏程境(刑部林桂居焉)、下司井、下企头(无...
664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正文
宁德县自感德场而县而市而区,历经千年,治所都在白鹤山下的蕉城,即于今的蕉城区城区。城区过去面积不大,东起五里亭,西抵莲峰书院,南届土堡亭,北至北门外三官宫;1940年前,城内东从东门兜桥头面,西至西门街口,南于鹏程境出口处,北至北门城隍庙,...
665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正文
街、境、弄、埠概括了城内街、城外街、蔡厝弄、郑厝弄、章厝弄、海关埠、德顺埠、渔货埠、福安埠等。
666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正文
道路交通概括了古田、屏南、福安、周宁、罗源等县经虎贝、洋中、石后、霍童、赤溪、九都、八都、七都、自单石碑入城,过二都、飞鸾或西上白鹤岭过界首、叠石到达罗源、连江、福州等地。经兰田、漳湾、上下塘、田头鼻埠头或船头街诸埠往霞浦、溪南、下浒、西洋...
667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正文
街容市貌概括了五十年代蕉城街市主要集中在城内外几条主街道上。城内、街尾下至东环城路桥头面段、东环城路、“八一五”西路原不含路段,只是西门外一片田园。蕉城城内外五十年代主要街道状貌。特点是中心区位,商铺厂店多(店铺总量408家),街道宽畅整洁...
668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正文
蕉城中心街道的店铺概括了杨梅四杂货店、嫩俤师塑佛店、南沙打铜店、姚一俤水粉店、玉师傅鞋店、郑氏通泰米酒铺等介绍。
669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正文
蕉城区原名宁德县。宁德县在晚唐时系长溪、古田二县地,还包括今政和、寿宁的部分地与周宁县,这因为原宁德县城在建县前是长溪县一盐场,但到明清修《宁德县志》时?修志人员已经不知感德场与盐场是什么关系,可看看乾隆本《宁德县志》卷二《建置志·公署》。...
670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正文
你知道今五都漳湾镇属的鳌江村,是五十多年前连人带名从一都城关的水上迁去的吗?又是在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之后,中共宁德县委作出对沿海、沿溪船民“启动水上居民上岸安居的造福工程。从便利东湖塘内渔民的生产、生活出发,把...
671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正文
古溪村,位于城南镇政府东北1.28公里,宁川路东侧。辖古溪、企岭尾、天生墓头三个自然村。虽为弹丸之地,却名载国史。南宋时期,古溪属宁德县安东乡临海里。明代,为宁德县陵山里一都三图,清代沿革不变。明清时期古溪村的管辖范围比今天要大得多。村庄东...
672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正文
古溪属宁德县安东乡临海里。古溪属一区古溪联保。联保设在古溪陈氏上祠堂,下辖古溪、后山、塔山、贵岐、岐头、金蛇头、蚶岐、洋尾(今福洋)、二都、岚口、连洋(以上三村今属飞鸾镇)十一个村庄。宁德县编乡镇保甲,古溪属蕉城镇古溪保,乡公所设城关中正路...
673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正文
左边一座旧时为汤姓人家居住之地,右边一座为栖林林氏族产,共有旱溪、北坑墘溪、井兜溪、车楼溪、报恩寺溪五条溪流蜿蜒入海,古溪最引为骄傲的应该是古建筑。最早的忠烈王庙宇,以及普济王宫、妈祖宫、师公坛(供奉严、萧二位师公),古宅院中的匾额、楹联、...
674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正文
古溪建村已有一千多年,可惜漫长的历史并没有给这里留下多少足够夸耀于世的物证,举古代科举为例,与蕉城区沿海的六都、廉坑、南埕这些文化发达村子似乎不可同日而语。
675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 类型: 正文
许许多多的商人、官员、士子在这里留下了步履匆匆的身影。其中不乏曹辅、叶衡、陆游这样的达官贤士,没有给古溪这方水土留下任何文字记载。第一位给古溪留下诗文的是南宋状元余复。在宁德城南择佳胜之地“他在报恩寺留下了一首优美的绝句。报恩寺又迎来了两位...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