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前期蕉城的城池与街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一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586
颗粒名称: 民国前期蕉城的城池与街市
分类号: K295.72
页数: 2
页码: 27-28
摘要: 民国前期蕉城的城池与街市概括了以土疏水轻乃城于白鹤山阳。嘉靖四年(1525)县丞李诏鑿石厢北门及西南隅。故今城如芭蕉叶形,左入小东门城壕至登瀛桥下与涧水接,顺治十二年(1655)李令即龙于西南北三门各施炮台一座。十六年(1659)张令承瑞又于正东门添设炮台一座,西北隅添设炮台一座。三十一年(1766)杨令德仁以西南城壕久经壅塞,道光二十一年(1841)署县事王谦劝邑绅士王祖添独立修筑并重建各敌楼(是役也,东曰东门兜(即道头陈门前街尾最繁盛处,西曰西门街、后署巷、五显宫、棋盘头、西山境、上企头(以上无市)。
关键词: 宁德市 蕉城 城池

内容

城池 邑旧为感德场,伪闽龙启元年(为五代唐长兴四年,933)升场置县,始筑土城。初择地在四都陈塘洋,以土疏水轻乃城于白鹤山阳。立四门:东崇仁,西和义,南德化,北朝天。岁久而圮,宋时环以木栅,明正德元年(1506)分巡道佥事阮公宾檄高令应易以砖。开五门:东跨鳌,西憩亭,南清晏,北朝天,增小东门曰登瀛,上各建楼。嘉靖四年(1525)县丞李诏鑿石厢北门及西南隅。辛酉陷于倭,夷为平地,四十二年(1561)林令时芳采石重造(鹤场慢志载,邑城倭乱后,西北仍旧规,东南以濒海,潮汐冲击,改而曲之,故今城如芭蕉叶形,俗称蕉城)。辟四门:东曰镇海,西曰崇顺,南曰永宁,北曰遵化,塞登瀛门,周五百九十二丈,高二丈一尺,广一丈六尺,遊廊六百九十有九,敌台四十,内外马道,环以深壕,上通山涧,下接海潮,势屹然矣。(邑西白岩峰山涧数支直泻西城壕,左支由西达北而东,右支由西达南而东,汇于东湖,连接海潮。海潮吞吐于东湖,左入小东门城壕至登瀛桥下与涧水接,涧水自上而下,海潮自下而上,东湖其要会也。)清初复登瀛门,其四门名仍旧。顺治十二年(1655)李令即龙于西南北三门各施炮台一座。十六年(1659)张令承瑞又于正东门添设炮台一座,西北隅添设炮台一座。康熙二年(1663)张令承瑞奉檄捐修,增高三尺,垛三百四十,遊廊六百四十。雍正初圮于大风。九年(1731)费令璜修。乾隆初,城堞多坏。十八年(1753)朱令景英略为修葺。二十五年(1760)郡守李拔檄楚令文璟率绅重修,制度一新。三十一年(1766)杨令德仁以西南城壕久经壅塞,捐俸开浚,深广视旧有加,并修四门外马道。嘉庆四年(1799)知县盛本倡修。道光二十一年(1841)署县事王谦劝邑绅士王祖添独立修筑并重建各敌楼(是役也,祖添计费巨赀萬五千余金。祖添家城外,其急公好义如此,当道以道衔请旨褒奖)。嗣后随圮随修,无大兴作。现今城高二丈四尺,广一丈八尺,周五百九十三丈,垛三百三十五,敌楼五大座,大炮台七,小炮台三。然历岁已久,椽桁剥落甚矣。
  街市 邑城内分四隅,东曰东门兜(即道头陈门前街尾最繁盛处,乡贤陈骏居焉),西曰西门街、后署巷、五显宫、棋盘头、西山境、上企头(以上无市),南曰南门兜(虽有市不甚繁盛)、潭尾陈(参政陈勗居焉)、学前(即学边陈同知陈添居焉)、鹏程境(刑部林桂居焉)、下司井、下企头(无市),北曰北门街(虽有市不繁盛)、金峤陈(巡按陈褎居焉)、韩厝下(举人韩璟居焉)、总衙前(知州崔世召居焉)、辕边井、进士衕(进士林日煟居焉)、东井堂(同知崔鑑居焉)(以上无市),中央曰衙前街状元里(状元余复居焉)、街中头(以上皆有市)。 东门外曰金鳌桥下土主宫前(为最繁盛之街市,一邑精华皆萃于此,自昔已然,非从三都开起也),盐仓前、下尾街、江家巷、海关前、河下街、船头街、水楻头(以上皆有市)、碧山街(有市)、溪头坑、马厝坪(无市)。
  小东门外曰城边街(有市)、小东外街(有市)、溪仔墘、王厝坪。
   西门外曰西湖池、后洋里(皆有街无市)、池头厝。 南门外曰城门兜、战场街、桥头下(皆有市)、筱场街(仅有十余间市店)、下宅园街(无市)、郑厝后门。
  北门外曰北角井、广桥头、下油行、三元观、单石碑(皆有市)。 邑城内外前此街道甚窄,店屋皆跨出官沟,殊形湫隘。民国五年(1916)邑令沈公守经以火患堪虞,令各市店皆退入官沟以内,城厢气象顿然宽敞。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宁德一都》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街区村落、经济活动、文化民俗、人物事件、老街风貌、姓氏源流、社会杂谈、志书札记等8大类,共100余篇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