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钟鼓园林已如此 衣冠人物故依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一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599
颗粒名称:
钟鼓园林已如此 衣冠人物故依然
分类号:
K295.72
页数:
9
页码:
79-87
摘要:
古溪建村已有一千多年,可惜漫长的历史并没有给这里留下多少足够夸耀于世的物证,举古代科举为例,与蕉城区沿海的六都、廉坑、南埕这些文化发达村子似乎不可同日而语。
关键词:
宁德市
古溪村
概况
内容
古溪建村已有一千多年,可惜漫长的历史并没有给这里留下多少足够夸耀于世的物证,举古代科举为例,与蕉城区沿海的六都、廉坑、南埕这些文化发达村子似乎不可同日而语。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科举不振的现象,笔者认为跟地方环境有很大关系。国人自古就有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明人祁彪佳《救荒小考》中说:“重农固为务本,但今人稠地窄处,竟有无田可耕,因其土俗,各有力食之路,便非游手,此亦救荒源头。”古溪地处沿海冲积平原,土地丰厚,气候条件优越,又靠近县城,历史上战乱较少,社会安定,人口压力小,生存环境极佳,居民世代以农耕捕捞业为主,所以能够安于现状,对仕途、商贾这些需要付出代价的职业并不关心重视,崇尚农耕、轻视儒业的观念已在古溪人心目中牢不可破。城南镇有一句俗语“古溪无举人,金蛇头无土砻”,话语中虽含有一丝嘲笑,却是不折不扣的大实话。为此,古溪的大姓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会通过联宗来增加自身的“含金量”。如上厝新楼陈氏,永乐十三年(1415)进士、洋中东山人陈彬(字文甫,吏部主事)曾应岁贡生陈笃之邀,来古溪会族。清光绪六年(1880)春,罗源进士陈一鹤(字松村,内阁中书)以系出福安葫芦门,为春公第五子焕公之后,“由京告假旋里,特来此地(古溪)谒祖”。这两位进士所赠的匾额(复制品)至今仍悬挂在上祠正堂之上,族人引以为羡,并树为楷模。下厝头谢大厅也有一块“文魁”匾额,为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举人谢嘉修所赠。虽说本土没有出过进士、举人,贡生、庠生却为数不少,位居城南镇之冠。从明代永乐时期算起,至清末废除科举为止,古溪累计有贡生5人,分别是永乐七年(1409)岁贡生陈笃、同治九年(1870)附贡生陈集询、同治十三年(1874)附贡生陈良弼,以及不知具体年代的例贡生陈懋修、陈良从。文武庠生12人,分别为明代的林午山,清代的陈景奉、陈孟逵、陈邦钦、陈邦锦、陈希拯、林其靖、陈师善、陈师忍、陈良弼、陈集旭(武庠生)、陈朝勋。此外还有太学生13人,乡宾5人。
古溪古代职官寥寥无几,且捐纳得官的占了很大比例,真正科举入仕的少得可怜。见于地方志、各姓族谱记载的有五代林都录,明代浙江瑞安训导陈仕文,陈玄黄、陈荣、陈熙父子祖孙三代世袭福全千户所总旗,清代福宁中营游击陈招栋等,所担任的不是武职,就是七、八品的小官员。
民国时期,古溪有十多位热血青年积极响应号召,踊跃报名参军,投身抗日前线,英勇杀敌,多有建树。其中在部队担任军官的有陈登锱(字少潘,号老迟)任国民党某部副连长,授中尉军衔;陈俊轮(又名国雄)曾任国民党驻闽某连连长,上尉军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下厝谢庆绪(绰号“猴绪”)在担任国民党某连连长期间,曾率部编入抗日远征军,入缅对敌作战,九死一生,最后侥幸归国。1949年后,他囊橐无余,回到家乡。此后独居独处,以砍柴度日,生活清寒。由于生性孤僻,同龄人多不愿与之交往。晚年担任村庄护林员,每天上山砍柴的孩童会带着好奇之心,纠缠他讲述旧日经历,以排遣空虚乏味。他回忆的战场上残酷的事实,缅甸独特的生活习惯,以及野人山、仁安羌等地名,引人入胜。但大人们听说他的这些故事时,都会鄙夷地骂一句“猴先生放死屁(胡说八道的意思)”。而今他讲述的那些远征军的故事,都能得到证实,而老人已逝世多年了! 古溪还有不少身怀绝技的民间人物,如解放前著名的中医师陈上俊,木工师傅陈绍派,造墓师傅陈俊添、陈国添兄弟,制作“蛤筛”(捕捞花蛤苗的工具)的陈金潘,擅长制作花灯的陈薛氏,会盘(讲)全本《三国演义》的池彩彩妻,他们精湛的医术技艺至今仍被村民津津乐道。
古溪村还有一名“革命烈士”陈作丝。据《福建省情资料库》收录资料:“陈作丝(1902~1940),福建省宁德县城南镇古溪村人。1932年参加革命,曾任中国工农游击队战士、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某部战士,参加了闽东苏区反‘围剿’作战和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闽东红军改编为新四军六团北上抗日,陈作丝留在闽东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不久,国民党顽固派撕毁国共合作抗日的协议,背信弃义地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陈作丝随闽东党组织再次转入山区开展抗日反顽游击斗争,时任闽东游击队队员,1940年在霍童被敌杀害,壮烈牺牲。”建国后,经陈作丝女儿申请,宁德县委追认陈作丝为“革命烈士”,英名载入1995年出版县级《宁德市志》、1995年出版《宁德地区志》。
建国以后,特别是近十年以来,随着中心城市的逐步南移,古溪经济文化得到迅速发展,各行各业人才辈出。现有大学生200多名,其中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10人,本科生102人,专科生106人。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力学工程系的博士生陈斌,同时也是城南镇唯一的一位博士生。此外,村民黄碧妹,1979年、1983年获全国及省“三八红旗手”称号;陈成干,1979年被评为全国“青年长征突击手”;陈登寿,1999年被评为“宁德市(县级)十佳市民”,1998年荣获全国“老有所为奉献奖”;陈仕贵,1997年被评为“福建省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自建村以来,古溪第一位名见经传的就是第二章提到的林廿五妻谢氏。谢氏的真实姓名以及家庭身世早已无从查考,就连她丈夫的名字也存在多种版本,嘉靖版《宁德县志》、乾隆版府县志均作“林廿五”,明王应山《闽大记》作“林世五”,又作“卅五”。关于她的事迹,乾隆版《宁德县志》有详细记载: “谢氏,一都林廿五妻。始自泽头徙居感德场所治之阳。会伪闽升场为县,廿五且死,窆其所居之西。有逞其私者,谋建桓门,将没林氏之居,而夷其墓。
谢氏新寡,奋不自顾,襁其幼子,徒步四千里,赴汴京,抵浚仪,坐肺石三日。得诉符下所部,俾勿坏,后谢氏没合葬焉。廉访使孙泽撰墓碑。” 一位普通村妇,而且还是刚刚失去丈夫,在即将遭受政府强拆的紧要关头,挺着弱小身躯,怀抱襁褓中的幼子,历尽艰辛,徒步四千里,来到当时后唐王朝的首都开封,蜷坐在皇宫午朝门外肺石(古时设于朝廷门外的赤石,民有不平,得击石鸣冤,石形如肺,故名)之上,一坐就是三天三夜,终于胜诉,保住了自己的房产和丈夫之墓。谢氏之举足与后来的詹典嫂、杨菊贞(杨乃武胞姐)相媲美,历代省、府、县志均为之立传,并入祀本县节孝祠,元代福建廉访使乌古孙泽还为谢氏亲撰墓碑。谢氏是古溪最早的一位名人,也是唯一入祀节孝祠,惟一在省、府、县志上立传的古溪人。
自谢氏之后四百多年间,古溪村再也没有出现过一位有影响力的名人贤士。直到明代初期,才陆续有乡人考取功名,跻身仕途。直至民国时期,约有十余位。其中较具影响力的有: 陈笃,字以厚,号翠轩。上祠陈氏五世祖。明永乐年间(1403~1424)岁贡生,敕授修职郎。关心地方公益,曾重修宗祠,购族田二十三斗五升,用作祖先祭祀、子孙油灯田之用。逝世后,与妻黄氏合葬后山坪。陈笃学识渊博,与进士陈彬,贡生张兰相友善,多有唱和。有诗文集《翠轩集》传世,今无存。存诗二首。
陈文超,字希拯。顺治年间(1643~1661)庠生。为人刚毅,不畏强权,好打抱不平。浪游四方,以诉讼为生,专替贫苦百姓申诉,且不计报酬,故在蕉城、古田、屏南、福安、罗源、周宁、长乐等地都享有盛誉。康熙八年(1669),应好友崔嵸之邀,参与编纂《宁德支提寺图志》。陈文超工诗词,有七律一首,见于《宁德支提寺图志》。据乾隆版《宁德县志·卷之三·秩官》“储右文”传记载,清初地方衙门惯例,当轮里役,全县摊派纲银八百两,用于迎官接送及新任县官仪仗、家伙、什物费用。凡遇考年,又加派纲银三百两,供应书院役夫与车马。各乡要派人当役,还要缴纳工食银,甚为烦难。康熙四十四年(1705),知县程豫革去纲银四百两,“合邑德之”。五十四年(1715),知县储右文又将剩下纲银全部革除,“万民咸怀”。康熙六十一年(1722),经陈文超告革,除去最后一项里役,各乡派改由图差(地保)催纳,革除徭役,“民不苦累,文超之力也”。陈文超晚年迁居县城南门外,子孙繁衍,蔚成大族。
林溱,内厝栖林人。雍正年间(1722~1735)庠生。从民间传闻中可以看出,他是个阿凡提式的机智人物。乾隆八年(1743),宁德县大盐商周良任以砂掺盐,行销县内,牟取暴利。士农工商乃至乞丐,无不切齿痛恨,联名向知县申诉抗议。由于周良任为闽浙总督义子,知县不敢得罪,以致更为肆无忌惮。县学一些生员不忍心看到百姓受苦,在林溱带头组织下,有四、五位庠生挺身而出,到福州巡抚、按察司衙门递诉状。谁知周良任早有准备,四处疏通关节,并以重金贿赂省里官员。结果林溱等人被问以诬告之罪,关入水牢。林溱等人因告诉陷入囹圄的消息传到宁德后,全县轰动,在乡绅贤达的积极酝酿下,推举原永定教谕黄硕等人,准备通过其他渠道,再一次到省城告状。民间传说,林溱的四个儿子听说这个消息,认为父亲得救有望,先期入省城探视,泄露了消息,遭到了林溱的痛骂。果然打草惊蛇,被官府察觉,为了灭口,林溱父子以及其他囚犯被秘密处死于狱中。后来黄硕在钦差大臣卓某的帮助下,盐官商周良任被缉拿归案,处以极刑,得到了应有的下场。行刑之日,宁德百姓奔走相告,林溱等人冤情也得以昭雪。栖林族人将林溱父子棺木船运回梓,安葬于林家山之阳。周良任死后,总督怀恨在心,对告状者暗地里进行打击报复,林氏族人害怕受到牵连,纷纷举家外迁,栖林林氏从此一蹶不振,逐渐衰败。而今林氏后代仍分布在本县三都、罗源碧里、长乐金峰等地,约有四五百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古溪一陈姓村民在林家山建造坟墓,挖出一个密封的小陶缸,据说就是林氏族人疏散时的窖藏。对于陶缸中的物件,该村民缄口如瓶。笔者曾多次进行访问,才说出某些细节:缸中有一把宝剑,一张写满毛笔字的红布。至于文字内容,由于目击者不识字,当场就丢弃了。
陈师忍(1772~1846),小名天生,字永容,号和轩。乾隆三十七年(1772)出生于古溪上厝一户殷实人家。父希佐,母翁氏。师忍为家中独子,自小聪慧过人,饱读儒家典籍。弱冠应童子试,名列案首,名噪一时。补县学增广生,后应乡试不第,开始挂牌行医。当时南北交通不便,运货船只一年只能航行两次,一些中药材不能及时供应,延误了病人最佳医治时期,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陈师忍富有经商头脑,他认为药材贸易不仅给医家、病家带来便利,而且还是一项大有可图的经商门路。从此弃医从商,经过二十多年的打拼奋斗,货物畅销,且效益丰厚,奠定了十分雄厚的经济基础。成为当时宁德县有名的富商。陈师忍娶妻冯氏、叶氏,生四子,俱有所成。长子良列(1802~1859),字淑承,号光川,国学生;次子良本(1811~?),字淑真,号性如,国学生;三子良卿(1827~1880),字淑九,号壶卿,例捐按察司知事,例捐布政司理问,钦加同知衔,诰授奉政大夫,貤赠修职郎;四子良弼(1831~?),字淑言,号霭如,同治四年(1865)以府学第七名入泮。同治十三年(1874)附贡生,咨部候选儒学训导。陈师忍卒葬二都飞鸾岭。光绪五年(1879),改迁本村洋中冈。墓平面呈“风”字型,三合土结构,坐西朝东,占地约四百多平方米。正中墓碑为楼阁式,四柱三间,中柱对联“辞楼下殿规模远,食水张山体态舒”,墓前左右供奉“后土尊君”、“财神宝座”。墓面饰以祥云如意,左右墓手造型为三合土狮子。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整块青石雕刻的墓门,上面有“老子骑牛过函关”图案,寓意“紫气东来”,雕工精细,惟妙惟肖。可惜前几年惨遭盗墓贼偷盗。还有一块青石神道碑,碑首镌刻“清封赠”三字,两旁为祥云捧日图案,下半段颜体正楷“皇清诰赠中宪大夫增广生和轩陈公神道碑”。这块石碑现仍保存完整,搁置于村中某民宅石墙边。旧时古溪通往县城南门大路上,有三座著名的墓葬。除了陈师忍墓外,还有两座分别是坐落于前冈大圣宫前的蔡家大墓,以及粗芦桥头的二都林家墓。这三座墓的主人都是清代中期宁德县有名的富翁,所以古溪百姓把他们联系在一起,总结概括成“古溪天生,县城蔡亨,二都林亨”十二个字。
谢元茂,下厝头谢人。清咸丰年间(1851—1861)拳师。幼年丧父,家贫如洗,以砍柴为生,与寡母二人相依为命。谢元茂身材魁梧,膂力过人,天生就是一块习武的好料子。后得到“南京婆”指点,以龙尊拳、虎尊拳最为得心应手。古溪旧有“陈文超好笔头,谢元茂好拳头”的说法,谢元茂不仅武艺超群,而且还是“功夫狮”高手。以他为代表的古溪功夫狮在清代中期闻名全县,曾到上府(今南平市)、古田、本县霍童等地打过擂台,连战连捷,轰动一时。在谢元茂的影响下,再加上旧时与附近村子经常发生海埕、山界纠纷,古溪村从此有了尚武的传统。清末民初,村里曾开设十八家“拳头馆”(武术馆)。古溪著名的拳师还有陈深茂、谢细宝等人。
陈招栋,下厝陈厝里人,生平不详。清代福宁府中营游击。按清代官制,游击为从三品官衔,仅次于参将。据老一辈口传,陈招栋当时驻守于三沙。旧时陈氏故宅还保存有一道圣旨,因岁久遗失,只留下镌刻有“诰命”的圣旨盒,悬挂于陈家中堂神龛。
陈集渠(1862~1927),小名亦锦,字孔石,号章甫。清末国子监生。陈师忍之孙,陈良弼三子。民国二年(1913),任古溪区学校教员。民国三年(1914),全县倡办保卫团,任第九保保董。民国八年(1919),倡修上祠族谱,亲任主修兼采访,聘任罗源松洋林大翰为主笔。陈集渠博学多才,虚怀若谷,且才思过人,处事果断,关心贫苦百姓,公而忘私,所以村里大小事务都要由他主导,且每每都能得到满意处理。至今村里还流传着许多有关他的故事,还流传有歌谣予以赞美:“汐头陈孔石,做事真平直(正直无私)。要扱(处理)大众事,真真也(很)吃力。”陈孔石与岐头天主教堂的外国神父、十九路军混成旅旅长陈希鲁等均有交往。据说岐头洋神父对陈孔石很是尊敬,每次进城办事,轿子经过古溪时,都要下轿步行,亲临陈家问候。
陈朝勋(1889~1960),学名世英,字伯咸,号建侯。祖父良卿,父集询,例贡生,敕授修职郎,母蔡氏,云南按察使蔡步钟次女。陈朝勋相貌过人,且出身富足之家,自幼接受良好教育。光绪三十年(1904),年方十六岁,高中福宁府第二名庠生。民国三年(1914),被推选为宁德县议会议员,不久担任宁德县商会坐办(清制,凡非常设的机构中负责日常事务的称为坐办,略次于总、会办),与县城名流黄笃夫、叶鼎侯等共事。民国十六年(1927),郑长璋、蔡威等人回乡筹建国民党宁德县党部,其间开展清算县商会会长黄笃夫等人贪污粤军军饷案,陈伯咸为躲避风头,潜居濂坑岳家,日常无事,随岳父王德苞习医。民国二十七年(1938),古溪乡设联保自治,担任古溪乡乡长兼联保主任。至民国三十八年(1948),任期长达十二年之久。陈朝勋为人谦逊和气,无论达官显贵,还是贫苦农民,他都一视同仁,从不蔑视。建国后,陈伯咸因为一技之长,被县城某药铺聘为坐堂医师。1958年7月,县卫生学校成立。同年8月开办中医进修班,陈朝勋与阮子骥、邓梦萧、王克澄三位名老中医被荣聘为讲师,为乡村医生传授中医课程。陈朝勋还工于声律,民国时期为“鹤场吟社”社员,与拔贡林文瑄、附贡陈德俭、秀才黄以褒等人均有唱和。民国后期,原三都特种区区长陈拱北(字少淳)寓居古溪,二人亦有交往。
池朝钧(1871~1935),小名琳瑞,字家守,号衡峰,人称“流渣”。清末太学生。出身小商人家庭,识字不多,但记忆力极强,口才也异于常人,遂以诉讼为生,长期寓居福州。池朝钧善于交际,广交朋友,与飞鸾黄金水、二都尤元基、岐头陈希鲁、塔山吴振友等乡绅过从甚密,互有照应。据说与霞浦厉木恭、林义和匪部也颇有瓜葛。一方面还秘密联系共产党,与闽东游击队阮英平、池陈旺均有联系。一次在接手连江海埕纠纷官司时,遭到晓澳人忌恨,被秘密枪杀于福州马尾旅社之中。池朝钧的尸骨由家人运回老家,安葬于前冈山。细细想来,他的结局与一百多年前的乡亲林溱极其相似! 继谢氏之后的明代中期,古溪又涌现出了一位极不寻常的女性,她就是上祠十一世陈思宝妻彭氏。彭氏出身于县城后场(今西门路一带)一户殷实人家,虽说熟稔女红,生性贤惠,却因相貌丑陋,年龄大了,尚未出阁。由于思宝家道中落,以讨小海为生,经常把海产品贩卖给彭家。一回生,二回熟,彭氏的父母见后生勤劳朴实,情愿陪丰厚嫁妆,将女儿嫁到了陈家。彭氏虽面貌丑陋,却有旺夫之相,一进陈家门,就连生了三个儿子,家境逐渐好转。民间传说彭氏很有口彩,每次村民下海,经过思宝家门口,都会向彭氏询问当日劳动成果,而彭氏的答复皆能一语中鹄,由此受到村民的尊敬,后人都尊称她为“彭氏婆”。而今古溪村三千多人口,上祠陈姓约占了一半左右,而上祠的一千五百多丁,有五分之四都是思宝的后裔。民国重修《古溪新楼上祠陈氏族谱》盛赞思宝夫妇为“上祠大发祥人”,绝非过誉。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街区村落、经济活动、文化民俗、人物事件、老街风貌、姓氏源流、社会杂谈、志书札记等8大类,共10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仕玲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