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20005条
析出资源
2561条
图表
1687条
人物
2793条
机构
931条
事件
8204条
地名
807条
专题
2138条
作品
544条
实物
334条

检索条件

共 20005 条 137 / 1334
2041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讲述了舟曲县旱灾、雹灾、霜灾等自然灾害。
2042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历史上,县境多处地段发生山体滑坡。
2043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讲述了舟曲县地震灾害相关记录。
2044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解放前,舟曲经济支柱——农业,一直处于典型封闭的半自给状态。劳动人民在封建落后的生产关系和陈旧生产技术习俗的羁绊下,沿袭“朝天一把籽,种收去两次” 的简单原始的粗耕农业生产,艰辛度日。
2045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解放前,舟曲经济支柱——农业,一直处于典型封闭的半自给状态。劳动人民在封建落后的生产关系和陈旧生产技术习俗的羁绊下,沿袭“朝天一把籽,种收去两次” 的简单原始的粗耕农业生产,艰辛度日。
2046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土改以前,因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地束缚着农业社会生产力,大部分土地集中在地主和封建主(土司)的手里。藏、汉地区农民原多属于“屯田户”,他们每年向地主或封建主纳粮高达产量的40%以上。耕种“屯田”的农民无法纳粮时,便将土地转让...
2047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解放后,劳动人民在政治上获得新生,但封建土地私有制依然存在,广大农民仍无力承受沉重的地租和债务剥削。县委、县人民政府依据中央指示,在全县农村开展大规模的减租减息运动(亦称“减租反霸”)。减少缴租数量的25%(二五减租)。
2048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舟曲县于1951〜1953年展开土地改革试点和土地改革运动。遵照中央“小心谨慎,逐步开展,大胆前进”的土改工作方针和“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打击地主,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路线,贯彻民族地区“慎重稳...
2049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土地改革完成后,党和政府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走农业生产互助合作道路。虽然广大贫、雇农和中农分得土地,生产情绪高涨,但生产条件还很差,经济相当薄弱,多数农户有土地无畜力,有畜力缺劳力,因此发展农业生产互助组成为农村必经之路。
2050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8年夏,全县大办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本县初办第一个人民公社城关人民公社。随后按照“一大二公”的要求,共办11个人民公社,后并为8个。迭部下迭地区划入本县后,共有9个人民公社。1958年9月15日,全县实...
2051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1978年前,农业生产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其中有一部分队推行定额管理的生产责任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根据中央两个农业文件精神,为纠正全县在生产指导上主观主义和分配上平均主义倾向,进行“分组作业,五定一奖”(定工、定产、定投资、定任务...
2052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几千年前开始原始农业生产活动。汉代开西南夷,移民实边,将中原地区先进耕作技术带到这里,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但在解放前,受封建统治阶级长期剥削和压迫,农业生产发展极为迟缓,藏、汉人民长期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半年不跑饿断肠”...
2053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时期,本县无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解放初,县人民政府建设科,管理全县农、林、水、牧等行政业务,配备1名干事专搞农业工作。
2054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西南部中、高山林农和多种经营区海拔3800米以下,包括曲瓦、大峪、武坪、插岗、拱坝、铁坝、大年、博峪8乡74个行政村。1990年有6064户,36385人,农业劳动力17123个。白龙江林管局所辖林区和县属林区均在此范围内。
2055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 类型: 正文
舟曲县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洋麦、青稞、“舟曲六棱青稞”、大麦、“舟曲大麦”、燕麦、养麦、玉米、谷子、糜子、高梁、蚕豆、豌豆、扁豆、米豆、马铃薯、油菜子、胡麻、荏子、芝麻、向日葵等。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