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业经济结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04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农业经济结构
分类号: F304.1
页数: 2
页码: 137-138
摘要: 西南部中、高山林农和多种经营区海拔3800米以下,包括曲瓦、大峪、武坪、插岗、拱坝、铁坝、大年、博峪8乡74个行政村。1990年有6064户,36385人,农业劳动力17123个。白龙江林管局所辖林区和县属林区均在此范围内。
关键词: 农业经济 结构

内容

一、农业区域结构
  西南部中、高山林农和多种经营区海拔3800米以下,包括曲瓦、大峪、武坪、插岗、拱坝、铁坝、大年、博峪8乡74个行政村。1990年有6064户,36385人,农业劳动力17123个。白龙江林管局所辖林区和县属林区均在此范围内。总土地面积1922.5平方公里,278.71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64.43%).其中农业用地10.16万亩,占3.65%;林业用地198.31万亩,占71.15%;牧业用地57.82万亩,占20.75%;其他非生产用地22.15万亩,占7.95%。共有大家畜24220头匹,山绵羊28666只,生猪8026口,禽蛋产量2.44万公斤,蜂蜜产量2.88万公斤。人口密度19.96人/平方公里,是本县地广人稀,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最多地区;也是发展林业和畜牧业,开展多种经营条件最优越的地区。本区饲养马、骡、黄牛、牦牛、犏牛、山羊、绵羊、生猪、家禽和蜂。种植主要有小麦、青棵、玉米、马铃薯、蚕豆、养麦、燕麦、油菜。野生药材有天麻、虫草、纹党、红芪黄茜、猪苓等600多种。另有木耳等食用菌。
  中北部半山林牧农业区海拔1600〜2200米,包括坪定、弓子石、中牌、三角坪、池干、八楞6个乡,共有53个行政村,农业户5693户,27327人,劳动力14024个,总土地面积291.39平方公里,43.71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9.76%)。其中耕地6.4万亩,占14.64%;林业用地10.47万亩,牧业用地21.65万亩,占49.53%;水域面积789亩,其它非生产用地5.11万亩。全区1990年有大牲畜11001头(匹),山、绵羊15850只,生猪4917头,禽蛋2.06万公斤。人口密度93.91人 /平方公里。主要种植小麦、马铃薯、玉米、养麦、糜子、谷子等农作物。
  本区农业生产条件较差。降雨量少,蒸发量大,频于干旱。林草植被差,肥料不足,土壤脊薄,有机质少。耕地坡度比较大,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虽有公路可通县城,但因路基低,雨季常塌方,时断时通。大部地方生活用燃料严重短缺。人畜饮水困难。
  白龙江河谷农业、经济林区位于白龙江两岸的川坝地区,海拔1300〜1600米,包括巴藏、立节、憨班、峰迭、江盘、城关、南峪、大川8个乡的83个行政村。农业人口46752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43.69%。劳动力23124个,占全县总农业劳动力的42.22%.人口密度为54人/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769.17平方公里,115.3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5.78%。其中农业用地7.82万亩,占6.78%;林业用地47.38万亩,占41.06%;牧业用地48.62亩,占42.14%;水域面积8443亩。其他占地10.72万亩。这一地区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最好、交通方便,粮食产量较稳定,经济林发展较快,是农村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二、农业产业结构
  长期以来,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一直在抓农业,而忽视林业、牧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结果种植业上不去,林、牧、副业的发展很缓慢。1963年全县总收入276.06万元,其中种植业就占89.49%,林业占1.13%,牧业占1.65%,副业占7.72%。1983年农业内部结构初步调整后,总收入451.57万元,其中种植业占80.70%,林业占4.67%,牧业占3.48%,副业占11.15%,林、牧各业比重有所增长。
  1971〜1978年农作物面积中,粮食播种面积76.70%,经济作物占2.73%。1979年以后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乡镇企业开始起步,农、林、牧、副各业有所侧重发展。农、林、牧、副业人均总产值由1979年的55.94元提高到1990年的155.23元,增长1.77倍。
  1990年农业总产值达1660.90万元,其中农业769.30万元,林业149.40万元,牧业464.50万元。副业250.70万元。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