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6260 条 43 / 1084
631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经济的振兴与发展,一批有成就的诗人走上诗坛,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诗作占领了新时期社会主义的文艺阵地。
632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区内的影视文学创作始于1983年。当年,地区文化局刘桂城创作的电视文学剧本《海迪》在《电视与戏剧》上发表;1984年将剧本《海迪》改编为3集电视连续剧《生命的故事》由中央电视台录制播放,同年4月获优秀电视连续剧国家“飞天”二等奖。
633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1982年,张维芳与赵华伟合写的民间故事《武松学艺》等5篇作品获山东省民间文学一等奖。
634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聊城地区文化艺术渊源流长。几千年来,境内艺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境内的戏曲活动历史久远。清代,在境内流行的独特稀有剧种为高唐、聊城的“四根弦”,临清的“乱弹”与“吹腔”,冠县的“蛤蟆嗡”,...
635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境内即有戏曲演出。清末民初,经常演出的班社有山西“双魁班”、“复盛班”,安徽“同庆班”,茌平“万庆班”等戏曲班社25个,演出剧目为“紫金镯”、“湘江会”、“反五侯”、“姑苏台”、“丁甲山”等150余个。剧种多为...
636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聊城地区为全国著名杂技之乡。早在汉末三国之际,境内杂技马戏即已盛行。“建安七子”之首的曹子建,即精于百戏表演,擅长跳丸、跑马。唐代的花振芳曾奉命至长安为唐皇帝表演杂技,被奉为该区杂技祖师。至近代,古老的杂技艺术在全国处于凋零状态,而境内却呈...
637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流行于境内的曲种,除外地的山东大鼓、山东琴书、山东快书、河南坠子、西河大鼓外,地方曲种有聊城八角鼓、临清琴曲、临清时调、高唐四平调、阳谷谷山调、在平南城调等。
638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临清架鼓古称羯鼓,因多为庙会接神送佛所演奏,故而念白为架鼓(架,指神佛所乘坐的銮架)。清末民国年间,临清以南坛奶奶庙架鼓会、碧霞宫庙架鼓会、行宫庙架鼓会最有名。临清架鼓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声音铿锵有力,节奏变化无穷,给人以美的享受。
639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区内的舞蹈艺术起源于民间,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风格独特,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建国后,舞蹈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各级文化部门对流传和失传的民间舞蹈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广大专业和业余舞蹈工作者,在吸收古老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具有浓郁乡土气...
640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茌平民间中堂画源于清道光年间。全县善丹青者甚多,尤以杜郎口乡董庄董立元的绘画成就最大。他尤工人物,有人将其与同代著名书法家崔班、画虎高手杨频并列,素有“崔字杨虎董人物”之谓。当地文化馆搜集到的董立元的画中,以横幅画、中堂画、人物画居多,系工...
641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境内书法篆刻历史悠久。明清时期,于慎行、方之焕、邓钟岳等精萃之作闻名于世。清末民初,聊城的刘克平、顾逢臣、戴介臣被书画界敬称为“聊城三臣”;东阿陈宗妫善双手书写梅花篆字,其左手写的“寿”字中堂,龙飞凤舞,别具一格。《东阿县志》载,殷维缄曾书...
642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1927-1930年,高唐、在平城内先后开办私营照相馆,摄影技术传入境内。此后,各县县城内相继建立起照相馆,但大都是私人商业性人像摄影。建国后至60年代,区内没有专业摄影队伍,业余摄影人员也较少。1972年,地区文化局艺术组和县文化部门相继...
643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1932年,聊城东关大街首次放映两集故事片《火烧红莲寺》无声电影。1934年,在聊城城内光岳楼南老火神庙大殿中放映无声电影《关东大侠》和《荒江女侠》。同年,在临清清真寺内后大殿中放映无声电影《大破董家务》。1935年,聊城商会和绅士从济南请...
644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1932年,聊城东关大街首次放映两集故事片《火烧红莲寺》无声电影。1934年,在聊城城内光岳楼南老火神庙大殿中放映无声电影《关东大侠》和《荒江女侠》。
645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初期,区内没有建立电影放映单位。1951年上半年,平原省电影队曾在聊城及各县城放映有声电影影片《中国人民的胜利》、《中华儿女》和《新儿女英雄传》等。1951年11月,平原省电影队下放到区内,所带机器为苏联产K II Y-47型16毫米放...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