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建国后电影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63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建国后电影事业
分类号: J99
页数: 2
页码: 780-781
摘要: 建国初期,区内没有建立电影放映单位。1951年上半年,平原省电影队曾在聊城及各县城放映有声电影影片《中国人民的胜利》、《中华儿女》和《新儿女英雄传》等。1951年11月,平原省电影队下放到区内,所带机器为苏联产K II Y-47型16毫米放映机和苏联II3/2型发动电机。至此,区内有了第一支电影放映队。
关键词: 聊城地区 建国后 电影事业

内容

建国初期,区内没有建立电影放映单位。1951年上半年,平原省电影队曾在聊城及各县城放映有声电影影片《中国人民的胜利》、《中华儿女》和《新儿女英雄传》等。1951年11月,平原省电影队下放到区内,所带机器为苏联产K II Y-47型16毫米放映机和苏联II3/2型发动电机。至此,区内有了第一支电影放映队。
  1952年下半年,全区第一个电影放映队和专署文教科筹建未成的电影放映队改编为“山东省电影队”。1952年底和1953年初,放映人员和放映机械由省电影队管理。其间,团省委下放给聊城地委1个电影队及1名放映人员。1953年上半年,地委决定将放映队交专区“中苏友好协会”直接领导管理,放映队开始在全区各县放映电影。1953年8月,山东省电影队下放到各专区,“聊城专区电影教育工作队”中队部遂建,下设6个放映小队,担任16个县的巡回放映活动。1956年1月,撤销专区电影队中队部,成立专署电影组,建立电影放映单位70个,负责24个县的放映工作。1959年,成立“聊城专区电影发行站”,各县相继建立电影队部。1962年,成立“聊城专区电影公司”。1966~1971年,电影事业受到影响,发行部门缺乏影片,农村放映队多数停放,少数能够继续活动的单位工作也很不正常。
  1972年底,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和全省试点经验,在全区23个公社试办一批8.75毫米电影放映队,此后,社办16、8.75毫米电影放映队不断增加。1976年底,全区放映单位发展到192个,其中城市24个,农村168个;全年放映6万余场,观众7800多万人次;放映收入100万元,发行收入30万元。
  1978年,全区的电影发行放映事业蓬勃发展。利用国家、集体、个人的资金发展放映单位,农村集镇电影院相继兴建营业,放映场次、观众人次及放映、发行收入逐年增加。至1985年底,全区已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625个,其中农村590个,平均每6998人即有1个放映单位。1990年底,全区有电影发行放映队伍近0.3万人,电影放映单位649个,其中35毫米放映单位52个,16毫米电影放映队597个,达到县县有电影院、乡乡有电影放映队。当年共完成工作日0.4万个,放映长片6600多场,观众8900多万人次。其电影普及率大大提高,全区城乡平均全年每人看到电影18次以上。
  1991年,全区电影发行、放映收入人均超额完成计划。1992年,电影行业出现全国性滑坡。1993年,确定面向、启动市场的工作重点,并与13家电影院签订供映合同。1994年,进一步完善经营机制,加强与周边地区各放映单位的合作,本着“服务、扶持、促进”的原则,启动农村放映市场。几年中,组织开展全区性的影片展映、汇映活动30余次。1995〜1996年上半年,全区共放映电影3.45万场,其中城镇放映1.05万场,农村放映2.4万场,观念达1980万人次。1996年,全区城乡活动放映单位182个,其中城镇单位14家,农村16毫米电影放映队168个。当年,全区共放映电影22992场,观众132万人次。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