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
茌平民间中堂画源于清道光年间。全县善丹青者甚多,尤以杜郎口乡董庄董立元的绘画成就最大。他尤工人物,有人将其与同代著名书法家崔班、画虎高手杨频并列,素有“崔字杨虎董人物”之谓。当地文化馆搜集到的董立元的画中,以横幅画、中堂画、人物画居多,系工笔国画,淡雅细腻,为现代当地中堂画作者技艺所不及。其故乡董庄,向有“画乡''之称,40户人家几乎家家画中堂画,作者近百人。他们普遍沿用前人画谱,按谱绘画,多为山水人物、鱼虫花鸟、梅草兰竹。家庭妇女虽不识字,常靠画谱临摩,配上印有名家书写的对联岀售。久而久之,有些不用画谱也能作画,但总离不开画谱样式。民国后,民间中堂画几经兴衰,逐渐发展到周围的十几个村庄。建国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间中堂画的内容多有创新,画幅有所改进,色调更加鲜艳,并出现了炭笔山水和局部用木板套印,然后以笔涂彩的新工艺。除山水、人物、鱼虫、花鸟等入画外,反映农村现实生活和风貌的优秀作品大量涌现。1983年10'月举行的山东省第二届农民画展,展出在平董庄农民画作品6幅,《洗牛》还登在《大众日报》上。同年,在地区美术作品展览中,有7件董庄农民画作品入选。1984年,有5件董庄农民画在地区国庆美术展览中参展。1987年4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深圳大学《世界建筑导报》社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品展览,在平张加旺、胡福秀创作的《喂鸡》,董庆忠、胡传申创作的《交棉去》入选,后赴香港展出获得好评。
聊城木版年画始兴于古镇张秋。清代,山西商人在张秋开设3家年画店,经销年画、门神。后来,其中之一的“刘振升画店”迁往聊城东关清孝街。至清末民初,聊城的清孝街、铁塔寺一带的年画、门神店甚多,字号有聊城的五福祥、义和祥、福盛和堂邑的月泰、同顺和、裕兴和、福原成、魁元隆、广和及莘县的通顺、福兴等20多家店铺。聊城的年画、门神,二者融为一体,既具有年画的艺术风格,也起到门神作用,构图丰满,人物突出,刻画夸张,情调高昂,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其勾绘线条,朴拙而生动,清秀而简炼,取材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描写劳动生产的耕织图、渔家乐,戏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福禄喜庆之类的吉利画等,题材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年画的主要内容除描写现实生活外,还可分为3大类:一类是民间故事、戏曲故事、小说故事,如“庆顶珠”、“天河配”、“打金枝”,三国演义和水泊梁山中“赵云夺阿斗”、“长坂坡”、“武松打虎”、“马超马岱”等,同时,还多采用以神像为画面的门神画神荼郁垒、判头(钟尷像),双双对称,庄严威猛。此类故事画寄寓人民群众对英雄人物的赞扬及其扶正压邪的强烈愿望。另一类是吉祥喜庆的内容,如“福寿三多”、“双喜临门”、“招财进宝”、“连年有余”、“多种多样”。此类作品体现出广大人民群众热爱生活及其美好理想。再一类是以儿童为题材的“胖娃娃”。这是年画的传统题材,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儿童,有的抱鱼、逗猫、采莲,有的捧花、扑蝶,形象生动,饱满甜润,既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又可唤起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有“麒麟送子”、“五子登科”、“福寿三多”、“吉祥如意”等。聊城年画,历来只有“草板”,即全部用木板分色套印,从不开脸敷彩。造型生动,线条简洁、刚劲、细致、有力,富有版画意味。其色彩有丹红、粉红、黄、绿、青、黑6色套印,最多7色8版(再加大红和一遍黑),其印刷称为“六遍手”或“七遍手”,印岀的成品,色彩对比强烈,不仅使画面鲜艳明快,而且显得富丽辉煌,收到古朴风韵、别饶意趣的艺术效果,显示出特有的地方风貌。民国初期,聊城有木版年画作坊10多家。北伐战争后,年画、门神画曾被视为迷信用品不准生产、销售。抗日战争后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冀鲁豫文联和新华书店在解放区开展群众性文艺普及工作的同时,对聊城年画按原版图样格式进行改革,调集张秋镇等地的年画艺人与解放区美术工作者相结合,创作岀一批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解放区军民斗争生活题材的木版年画,在城乡广大人民群众中宣传推广。1949年,平原省文教厅和平原省美术协会创作印行一批内容新颖的木版年画。平原省撤销时,将一批新木版年画原版交给张秋镇年画艺人带回推广。建国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彩印年画相继问世,木版年画的印制逐渐减少。
在平剪纸其艺术特点是不打底稿,也不用刀刻笔描,艺人只需一把剪刀,用彩纸折叠,动剪成型。所剪花鸟、人物,造型简练,线条粗犷,生动传神,栩栩如生。因为它和“插花描云”相结合,所以不仅为广大劳动妇女所喜爱,而且长期以来把剪纸工艺视为心灵手巧的象征。在平剪纸源于人民生活,反映乡土风情,保留了古老淳朴的文化传统。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有剪纸形式出现。鱼、虫、花、鸟,民间传说,戏剧人物等无所不有。花样内容也因事因物而异。尤其装饰新房器具,不仅增加喜庆气氛,而且也是一种美的享受。传统的民间剪纸,在内容上反映喜庆、吉祥、如意、忠孝之题材较多。逢年过节,贴上“白莲红鱼”,象征五谷丰登连年有余;“喜鹊登梅”象征喜上眉梢;新婚嫁娶,床头贴上一对“鸳鸯戏水”,祝愿夫妻相敬如宾,白头偕老;用“状元祭塔”、“白猿献桃”等教育子女孝敬老人。1978年后,剪纸艺人又创作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如“大养其猪”、“责任制好”、“喜摘新棉”、“农家乐”、“学雷锋”等。1982年10月省民间美术展览中,展岀荏平剪纸64幅,占全省剪纸展出的三分之一。1985年,全国举行民间剪纸展览,在平有8幅作品晋京展出。省美术馆、中央民间美术博物馆收藏在平剪纸84幅。同年,在平县文化馆组织全县各乡村的剪纸作品成集22册,每册100.幅,全部被山东省美术馆收藏。1989年,在平民间剪纸在山东省美术馆专品展出,共展出作品200幅360件,得到专家的关注和好评。在平剪纸由于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又用料方便,简单易学,所以成为全县劳动妇女的一项广泛的文化活动。剪纸艺人遍及全县乡村,上至八旬的老太太,下至十五六岁的小姑娘。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剪纸艺人达0.3万之多。
工艺美术
印花土布明代,东昌府所属州县即家家纺车转,户户机杼声,村村有土染。所织土布除自己穿用外,即大量上市销售。清代,有专门印制花鞋面、花被褥、花包袱、桌围褡条的印花店铺。民国期间和建国后,土染、土织的粗布逐渐为机织布代替,民间仍保留着传统的自织土布、染印花布技术。1981年,山东省工艺美术所工艺师黄鹏至聊城,在区内工艺美术工作者的协助下,曾去阳谷、莘县、聊城、在平等地进行挖掘收集资料,在阳谷张秋镇、莘县朝城镇收集到“鲤鱼戏莲图”、“狮子滚绣球”、“猫蝶富贵”、“石榴和鹿”、“凤凰牡丹”等传统版样20多种、扎染花纹1种。该区工艺美术工作者在继承历史上蓝印花布独特风格的基础上,又创制一批新产品,有蓝印花窗帘、围裙、座垫、台布、书包等数10种,参加全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展览会,得到好评。
临清纸扎早在400年前,临清纸扎风筝已初具规模,筒子、长串、板子、硬翅、软翅5大类都曾扎制。制作过程分为扎、糊、绘等,自始至终由1人制作。清光绪年间,已能生产娱蚣(祥龙)、八卦、蜻蜓、螃蟹、仕女、八仙、鹰等多种形式工艺性较高的风筝。扎绘的长串蜻蜓,一个连着一个,造型准确,结构巧妙,绘画古朴,美观大方。放飞起来一个个各展翔姿,十分壮观。1909年(宣统元年)溥仪登基时,临清城内大街小巷,商贾店铺皆精制各式灯彩张挂于门檐下,尤以宫灯最多,又以考棚街的水浒人物宫灯、大寺街的封神演义、西游记故事走马灯为最佳。在大寺街商场内有一大型围屏凤灯。屏风8扇,合拢作八角玲珑宫灯样,高3米,宽1米,颇为壮观。此外,还有造型千姿百态,装饰各有千秋的龙灯、转灯、狮子灯、鱼灯、花草虫兽灯。最为奇特的是一种绣球灯,外表为古铜钱图案,无论怎样转动,里面的红烛也不会倒下,观者无不称奇。50年代,临清的龙灯舞曾被山东省歌舞团选送莫斯科青年节进行演出。1970年,临清风筝老艺人张玉田扎制的娱蚣被送往广交会展览。该风筝长达30米,40个腰节,整个竹架用7色绫绢裱糊,色彩明快醒目。其头为龙形,龙眼遇风自行转动,龙角采取鹿型直势,可挂彩绸,放飞起来头朝下尾朝上,左右摆动,犹如真龙下降,作品既保持了传统的地方特色,又有新的创新,以宏大的气魄和微妙的动热融合成完美的艺术形象。1982年,临清风筝“蜻蜓”参加山东省民间艺术展览会。1984年元宵佳节,临清举办了民间灯彩展览,送展单位134个,展出灯彩0.1万余件,品种有壁灯、吊灯、提灯、座灯、宫灯、走马灯、飞机灯、花篮灯等。在风格题材上有仿古典的红木宫灯、红纱灯,另有大量取材于花鸟虫鱼、亭台楼阁的花灯及变形动物灯。民间艺人扎制的鹤灯,在技巧、造型、用料和装饰手法上都表现出独到之处。孔雀电动壁灯,采用变形手法,造孔雀开屏之形,精美别致,加上电动灯的变化,五彩缤纷。其盛况由山东电视台进行录制。
聊城泥塑大致分为大型雕像泥塑和小型儿童玩具泥塑。清末年间,博平张安之即在聊城雕塑神像,其技术高超,工艺精邃。聊城三宝之一的玉皇阁神像就岀自张安之之手。后聊城胥元祥拜张安之之徒李振基为师学习雕塑工艺,历经数年刻苦钻研,造诣颇深。1919年,聊城万寿观及其他庙宇的神像多由他修复和创新。1931年,聊城纪刚、李英柳拜胥元祥为师,从事雕塑活动。建国后,聊城庙宇遗址全部被拆除或改为它用,雕塑活动基本停止。“文化大革命”期间,聊城县革命委员会在工会俱乐部举办阶级教育展览时,民间艺人纪刚创作设计《今昔对比》的人像泥塑30尊。1979年,纪刚赴阳谷景阳岗雕塑《武松打虎》像1尊。聊城小型儿童玩具泥塑,即马官屯泥人,亦称马官屯泥娃娃。此泥塑小巧玲珑,品种繁多。从各种人物到飞禽走兽都能捏制,造型优美,古朴典雅,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活头泥娃娃为最佳制品。建国前,马官屯村80%以上的农户从事该泥塑工艺,多以此为谋生手段。建国后,马官屯泥塑艺人组织在一起,批量生产泥塑制品,作为集体的副业收入,后因管理不善和销售不景气而被迫停产。1983年,山东省举办民间工艺美术品展览,由郑克勤设计制作的《西游记人物》(四人像)一组参展,受到好评。
聊城葫芦雕刻将葫芦经特殊处理后染色雕刻,成为一种家庭摆设,或作为秋末冬初盛放蛔蛔的保温器具,在区内广大农村早已相沿成习,并岀现了不少长于此技的能工巧匠。1972年,聊城工艺美术厂的设计人员在继承传统葫芦雕刻工艺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把葫芦切割、组合造型,改“平刻”为“透刻”,使图案立体化,创造了不少各具特色的新产品。如“仿古宫灯”,是将圆形葫芦加工着色,画上一株霜筋铁骨的雪梅和几片飘洒的雪花制作成宫灯,然后用优质黄杨木料雕刻一只口衔宫灯展翅欲飞的凤凰。人工的造型美与葫芦的天然形态美浑然一体,给人以格调新颖、高雅深沉、古色古香的艺术享受。“案头摆设品”是将葫芦经过特殊工艺处理使其露出象牙色的皮层,以此为基调进行雕刻,然后在图案上轻施淡彩,配以镂空花盖和描金装饰性花边,整个摆件金碧辉煌、雍容大方。“葫芦蛔蛔”则是由一只黄绿色葫芦和上面趴着两只绿色蛔蛔组成。其中,一只蝈蝈躯体仆伏后腿紧蹬,颇有一触即跳之势;另一只仿佛刚从葫芦中爬出,正在左顾右盼地发出“蛔蛔”的叫声,葫芦、蝈蝈相映成趣,富有田园风味和乡间生活气息。1979年,聊城葫芦制品在“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评比展览会”上荣获三等奖;1981年在“山东省民间工艺美术汇报观摩展览”中再次获奖。不少报刊称这种葫芦雕刻是国内仅有的工艺品。
葫芦皮贴画用葫芦制作的工艺品,在聊城一带早已相沿成习。1973年,聊城市工艺美术厂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制了葫芦皮贴画,并多次参加省工艺美术展览。葫芦皮贴画多为小型挂件和屏风、摆件等较大型装饰品。这种贴画取料不拘一格,利用葫芦皮凸凹不平的自然形态,经过切割、研磨、提光等一系列工艺,组成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贴画分两类,一类是素色画,利用葫芦皮本身固有的奶黄色提光后质感坚硬,有象牙浮雕的艺术效果。另一类是彩色画,利用葫芦皮染色后的滞涩凝重感,配以适当的题材,赋予作品一种古朴的乡土风情基调。作品《楠竹》,巧妙的运用葫芦皮的质地、形态,恰到好处地再现楠竹“一节复一节”的傲骨和“千枝钻万叶”的潇洒之态。透过密密的竹林,可见碧水蓝天中几叶顺流而下的小舟,整个画面静中有动。《荷塘鸳鸯》则塘水清清,荷叶田田,鸳鸯嬉戏于碧波中,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
蚰子葫芦聊城人有养蚰子(蝈蝈)的爱好,夏秋之季,将蚰子从田间捉回,放到高粱秸或细竹蔑编制的笼子里,悬挂在院内瓜架凉棚下或窗棂前,让其不时发岀清脆悦耳的鸣叫声。秋去冬来,将蚰子放进葫芦,揣入怀中御寒,闲暇无事在房前街头晒暖,取出葫芦,蚰子爬出,在阳光下抖翅嘶鸣,别有情趣。清末民初,聊城蓄养蚰子风气极盛,蚰子葫芦销售量颇多。因此,种植制做、销售蚰子葫芦的村庄、人员有增无减,大都集中在城关、阎觉寺、梁水镇3乡镇。在众多制做葫芦的工匠中,尤以郎庄郎发敏、陈庄陈金语、大杨庄的杨印台削刻的她子葫芦图案精美,刀法流畅,堪称佳品。凡经这3人削刻的葫芦,每只售价一块银元,有时高达3块银元以上,价格昂贵依然供不应求,登门购葫芦者络绎不绝,名扬省内外。建国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蚰子葫芦的种植和制作停止多年,1978年,蚰子葫芦的种植和制作逐渐恢复起来。大杨庄、王家庙的民间艺人重操旧业,开始生产各种葫芦制品。其蚰子葫芦格调新颖,雅俗共赏,曾在“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评比展览”、“山东民间工艺美术汇报观摩展览”中获奖。1981年12月,《大众日报》刊登了介绍该区独有的蚰子葫芦工艺制品的文章。1982年1月,《山东工艺美术》杂志刊登了蚰子葫芦的照片。济南、青岛、泰安、曲阜等旅游胜地均有其销售市场。
冠县郎庄面塑冠县郎庄是个三四十户之家的小村庄,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会做面塑,且一年四季都做,其成品远销省内外。郎庄面塑花样丰富,题材广泛。“哪叱闹海”、“赵匡胤借头”、“舞狮”以及老虎、金鱼、青蛙、瓜果、花篮等,应有尽有。其制作过程,用精麦面粉发面,发好后在案板上用剪刀、梳子等工具捏塑出各式花样,然后蒸熟,上胶、绘色、晒干即成。它的造型简练夸张,面塑为半浮雕式,经过蒸熟“发胖”,显现出一种浑圆敦厚的造型美。用色也很大胆,常涂以大块面的红、黄、绿等原色,间以多变的线条,再用少量的钻蓝和白粉点缀成花骨朵和小梅花,最后用墨绿勾画出眉眼和发色,造成色相度的对比,使面塑色彩更加活泼跳动、绚丽多彩。
羽毛画一种新兴工艺品。以孔雀、鸡、鸭等禽类羽毛为原料精工制成。临清羽毛画有羽毛画挂屏、羽毛画座屏、羽毛圆镜、变形羽毛小挂屏、平贴羽毛画、羽毛彩蛋6大类100多个花色。其中,变形羽毛小挂屏是独创品种,它改变了羽毛画原来的单调形式,创造出花瓶和动物等多种形体造型,是小型壁上的装饰品;羽毛彩蛋是将羽毛画移植到蛋壳上,给人以小巧玲珑、优雅别致的感觉;平贴羽毛画是利用羽毛的天然色彩和纹理,贴岀国画大写意的效果。所贴徐悲鸿的奔马,以手代笔,以手代墨,气势磅礴,效果逼真,再现了大师作品的原貌。1973年,临清羽毛画曾出口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科威特及东南亚各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80年代,国际市场变化使羽毛画出口量急剧下降乃至中断。临清工艺美术厂又将羽毛画与家具等实用品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美化生活的一种新的装饰形式。
镜画清末,镜画技术由天津传入临清。它的主要特点是从玻璃背面绘画书写,正面观赏,美观大方、色彩持久,悬挂、摆放皆宜。临清制镜厂的镜画除保持传统工艺的长处外,又吸取国画、油画、粉画、水彩画的优点,刻意求新,形成一种面貌全新的制画艺术。1982年,临清制镜厂采用真空镀铝新工艺,产品质量大大提高。生产套镜、挂镜、美术镜等6大类产品上百个花色,拥有彩绘、印花、喷花、磨花、电刻、银刻等各种生产工艺所需的技术人员和设备,是全省生产工艺最全的厂家之一。临清镜画品种繁多,门类齐全。雍容华贵的仕女,江边垂钓的渔翁,云遮雾障的青山,一泻千丈的瀑布,成双捉对的珍禽,迎风滴露的花草,对空长啸的猛虎,奋蹄驰聘的骏马,憨态可掬的熊猫,嬉游山林的群猴,无不收入画面,情趣各异,给人以美的享受。该产品不仅牢固地占领鲁西、冀南、豫北等几个县市的市场,还先后打入西宁、烟台、济南、北京等大中城市。
木雕始产于1975年,其中以高唐、临清两县市的木雕作品尤具特色。高唐木雕为黄杨木半浮雕装饰品,它以《八仙过海》、《武松打虎》等历史故事为题材,构思巧妙、刀工精细。其作品表面处理,或熨蜡干磨,使木质纹理清晰而富有硬亮的质感;或采用树枝大漆工艺,增强外部光泽,造成庄重沉稳的直观效果。1977年,在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展览会上获得三等奖,并被推荐赴日本展览。临清木雕主要是腊杆木雕手杖。该产品以腊杆为原料,以传统的“龙拿珠”为题材,技艺刀法以镂空透雕为主,主次分明,虚实并用。主体为盘龙图象,配景为变形云头。杖柄上前方雕刻“猴捧寿桃”,寓意吉祥长寿。整个作品刀法细腻工整,线条流畅,造型逼真,情趣横生,是实用和欣赏相结合的工艺品。1976年,关金龙木雕作品参加省工艺美术品展览和省外贸选样订货会,被选中订货。1982年,腊杆雕刻拐杖参加了“山东省民间工艺晶汇报观摩展览会”,得到好评。
美术创作
民国前,境内没有专门从事美术书画艺术创作的专业人员,一些民间书画匠人仅以书画为谋生手段。民国期间,聊城籍在外学画者较多,且书画创作较有成就。建国后,书画队伍不断壮大,聊城籍在全国及区内外较有影响的国画家有李苦禅、张彦青、孙瑛、韩羽、呼盉斋、张登堂、谢家道、刘玉璞、李秘、孟昭明、陈孝友,油画创作者周建国,版画创作者程辛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区内的美术创作开始走入正常轨道。1987年,地区美术家协会成立后,全区的美术创作取得可喜的成绩。1978年以来聊城地区获省级以上奖国画作品(续表)
1956〜1986年聊城地区出版的年画作品
美术画展
1931年,聊城籍国画家呼盉斋与篆刻家崔蕴璞、范进修,在聊城县民众教育馆内举办“三友画展”。1933年,武汉地区遭受水灾,国画家呼盉斋在聊城“进德会”举办个人画展募捐活动。
1949年,专署农业主管部门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专署院内举办“美术作品展览'',展出作品100多幅。1953年,聊城县举力、《宣传婚姻法美术作品展览》,由县文化馆、政法部门、教育部门联合举办。1977年,地区文化局、艺术馆举办“国庆节艺术作品展览”,展岀美术作品89件(幅)。
1978年,地区文化局、教育局、艺术馆联合举办“中小学美术教师作品展览”,展出美术作品175件(幅)。同年,地区艺术馆举办“庆祝建国29周年美术作品展览”,展出作品101件(幅1983年,地区艺术馆举办“国庆美术作品展览”,展出国画、油画、年画、版画等91幅(件)。同年,举力、“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90周年书画作品展览”,展岀书画作品102幅(件)。1984年,地区艺术馆举办“庆祝建国35周年美术作品展览”,展岀作品124幅(件)。1985年,地区艺术馆举办“首届青年美术作品展览”,展出美术作品127幅(件)。1986年,地区艺术馆举办“鲁西大地美术作品展览”,展出美术作品119幅(件)。1987年,聊城团地委、地区青年美协联合举办“五四青年节美术作品展览'',展出作品120幅(件)。1988年,地区青年美术协会举办“第二届五四青年节美术作品展览”,展出作品128幅(件)。1989年,地区举办“科技文化青年美术作品展览”,展出作品216幅(件)。1990年,地区举办“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展览”,展出儿童作品96幅。
1991年,关玉璀创作的《远古的回声》作品参加省首届工笔画作品展。1992年,地区举办首届“聊城地区民间民俗作品展”,展出作品60余种。同年,周建国创作的作品《清代女》参加加拿大多伦多国际画展,关玉璀创作的作品《惜》参加山东省庆祝建军51周年美术作品展。1993年,地区举办3期青少年美术培训班,选拔推荐3幅儿童画作品参加“宋庆龄基金会''组织的国际儿童画展。1994年,关玉璞创作的《收获》被省美术家大辞典收入。1995年,关玉璀创作的《沐浴》在全国学习孔繁森美术书法展中展出,李阳雪创作的《胭脂女的传说》、《柳笛声》2幅作品参加全国名人画展。1996年,地区举办“天人杯”百米长卷全区少儿书画大赛,参赛人数达100余人,评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1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