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杂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62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杂技
分类号: J892
页数: 5
页码: 755-759
摘要: 聊城地区为全国著名杂技之乡。早在汉末三国之际,境内杂技马戏即已盛行。“建安七子”之首的曹子建,即精于百戏表演,擅长跳丸、跑马。唐代的花振芳曾奉命至长安为唐皇帝表演杂技,被奉为该区杂技祖师。至近代,古老的杂技艺术在全国处于凋零状态,而境内却呈现发展的趋势。清末民初,仅东阿县就有几十个杂技马戏班。
关键词: 艺术创作 杂技

内容

聊城地区为全国著名杂技之乡。早在汉末三国之际,境内杂技马戏即已盛行。“建安七子”之首的曹子建,即精于百戏表演,擅长跳丸、跑马。唐代的花振芳曾奉命至长安为唐皇帝表演杂技,被奉为该区杂技祖师。至近代,古老的杂技艺术在全国处于凋零状态,而境内却呈现发展的趋势。清末民初,仅东阿县就有几十个杂技马戏班。数十年来,在平傅家门艺徒李禄来(艺名李半仙)和薛家门艺徒张义成(艺名张大辫子)广收门徒,为境内杂技艺术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李半仙的三世传人张正振曾创建“东盛杂技马戏班”,两次入朝鲜演出达6年之久,成为境内历史上第一个出国的文艺班社;张大辫子的儿子张振玉也曾率“双盛杂技马戏团”部分演员与南洋华侨联合,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表演,发展了同友好邻邦的关系。
  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前进”、“胜利”、“跃进”等杂技马戏团先后组建。1955年,东阿县正式组建杂技马戏团8个。1972年,地区杂技团成立。1985年,地区杂技团在原有两个演岀队的基础上,又创建“环球飞车队”,填补了山东省杂技艺术的一项空白。1990年,全区有杂技马戏团体20余个,杂技艺人数百计。东阿县刘集镇路庄共有62户不足300人,而从事杂技艺术活动的有40多户上百人,组成3个专业团体。莘县朝城镇刘菜园村也有100余人从事杂技艺术,以“杂技村”闻名于鲁西。至1996年,区内的杂技活动更加频繁,在演出场地设施上已由“明地”演出发展为布帷圈棚、马戏大篷演岀,演岀节目增添了驯兽、马术、武术、气功、魔术等项内容,有舞台杂技、空中杂技、蹬技、车技、口技、驯马、古老中幡等几十种节目,并逐步形成了朴实、刚健、粗犷、健美、活泼的地方杂技艺术风格。
  境内的近代杂技艺术起源于在平县,发展在东阿县。聊城地区杂技艺术的影响遍及全国,并为繁荣新中国的杂技艺术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原籍为该区或与区内艺人有血缘、师承关系者组建的杂技团有中国杂技团、广州杂技团、昆明杂技团、贵州省杂技团、上海市杂技团、郑州杂技团、西安杂技团、呼和浩特杂技团等20多个团体。聊城地区籍在外地担任(曾任或现任)杂技团领导的有孟广富(山东省杂技团团长)、郎延芝(山东省杂技团团长)、臧占义、孟昭鹏(山东省杂技团副团长)、田海来(云南杂技团团长)、景言庆(内蒙古杂技团团长)、王庆友(甘肃杂技团团长)、陈大庆(德州地区杂技团副团长)、刘庆一(晋东南地区杂技团团长)、张玉珍(黑龙江省肇东县杂技团团长)等。
  在国际国内杂技比赛中获奖者,原籍为聊城地区或与区内艺人为师承关系的有,孟昭鹏(东阿县人)与他人合作演出的《蹬板凳》荣获第十届蒙特卡洛国际马戏杂技节的最高奖——金小丑奖;孟燕(东阿县人)与别人合演的《蹬板凳》,获第十一届美国世界杂技锦标赛“英杭杯”奖。以杂技为题材的电影《齐鲁英豪》、《杂技英豪》、《红牡丹》和故事片《光岳楼浴血记》,都有聊城籍杂技演员参加拍摄。
  演出活动
  清末民初,荏平城南李禄来为鲁西著名江湖艺人,其杂技技巧娴熟,功底深厚,其弟子张鹏芳的演出遍及鲁西、鲁南各地。在平县广平村张义成精通戏法,善演气功,其足迹踏遍山东、河南等地。张义成之子张振玉,继承父业,演岀范围扩大到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并率其“双盛杂技马戏班”部分演员和南洋华侨联合会,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表演。40年代初,他率班返回祖国,在上海“大世界”、“丰安公司”演全场和堂会。聊城田家园村田官成,于1943年创建“少林国术杂技团”,1949年率团由南昌经赣州,广东省韶关,湖南省衡阳,广西省柳州,贵州省贵阳、遵义等地,沿途卖艺演出。
  1956年,名噪鲁西的杂技艺人东阿县陈集村刘庆一,带领“前进杂技团”部分演员独立成团赴山西省演岀,并以该团为基础成立了“晋东南杂技团”。
  1959年,山东省首届杂技马戏汇演在聊城举行。聊城地区9个民间团体参加汇演,“三盛马戏团”表演的马术节目,在平跃进马戏团表演的大武术、飞杠节目,均由《大众日报》予以报道。
  1962年,中国新闻社电影部来山东拍摄电影《齐鲁英豪》,“三盛马戏团”孟广连应邀参加马术表演。
  1972年,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来青岛,聊城地区杂技团的顶碗、晃梯踢碗、双爬杆节目,应调赴青岛为贵宾演出。晩会结束后,西哈努克、徐向前、杨得志上台接见演出演员,并和全体演员合影留念。
  1975年夏,地区杂技团赴青岛为来访的罗马尼亚党政代表团演岀,演出后,代表团同全体演员合影留念。继又为到青岛避暑、访问、游览的50多个国家的外宾演出,受到好评。同年国庆期间,赴济南“大同剧场”演岀,山东电视台实况转播了杂技演出节目。
  1976年,全国举行杂技演出,聊城地区杂技团的倒立技巧、椅子顶、顶碗、晃梯踢碗、双飞叉、顶板凳、蹬板凳等7个节目被选拔到山东省杂技代表队进京参加调演。
  1978年8月,辽阳石油化学纤维总厂为招待各国专家举行文艺晩会,聊城地区杂技团应邀作专场演出,受到厂领导和外国专家的称赞并赠予奖旗。
  1981年8月,地区杂技团应邀赴北京天坛公园演出。孟广连表演的“关公马上劈刀”节目,气势磅礴,形象逼真,中央电视台给予实况转播,《北京晩报》等报刊对其表演给予较高的评价。蒋士昌、侯淑萍合演的《顶板凳》节目,选为中央电视台国庆晚会节目向全国进行播放。
  1986年1月,山东省杂技魔术创新节目比赛在济南举行,聊城地区杂技团郎延彬、陈立堂表演的《双飞叉》,王峰、赵燕表演的《溜冰》,李健民表演的《牌技》获三等奖。
  1987年,郎延彬、陈立堂代表山东省赴南昌市参加华东地区杂技比赛,《双飞叉》节目获三等奖。
  1988年10月,地区“阿胶杯”杂技大奖赛在聊城举行,参加单位有地区杂技团和聊城市、临清市、东阿县、莘县、阳谷县、冠县7个杂技代表队,参赛演员107人,演出节目有杂技、魔术、气功,经3天4场的激烈角逐,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山东分会设置的“创新杯”和“振兴杯”,分别由地区杂技团郎延彬、陈立堂表演的《梅花桩飞叉》和东阿代表队景延华、景延霞表演的《木砖技巧》节目夺得。大奖赛评出一等奖4个,二等奖6个,特别奖和新蕾奖4个,三等奖9个。11月,文化部在湖南省长沙市举办全国“新苗杯”杂技比赛,聊城地区杂技团小演员季小芳、王云贵合演的《小小炊事员》节目获银奖。
  1989年9月,季小芳、王云贵应邀赴北京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演出,获得成功后又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国庆晚会演出。次日,季小芳作为代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一起合影留念。10月3日,文化部代部长贺敬之,副部长英若诚、刘德有,艺术局局长方杰、副局长魏中珂专程到友谊宾馆看望《小小软事员》节目领队王大民,教练胥吉成,演员季小芳、王云贵,并一起合影留念。当年,山东电视台专门拍摄了介绍聊城地区杂技团表演艺术的电视片《夜明珠》。
  1990年11月,在第三届全国杂技比赛华东区预赛中,由郎延彬、武核新表演的《梅花桩飞叉》获一等优秀表演奖,王大民、杜春彬获一等优秀编导奖,郎殿祥获优秀教练奖。
  1991〜1994年间,《梅花桩飞叉》在全国第三届杂技比赛中获“创新奖”,在第三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演岀中获“银狮奖”。创新节目《缸碗恋情》参加中国第四届艺术节的演出;《笑笑笑餐馆》参加武汉第二届国际杂技艺术节的演出获铜奖;《梅花桩飞叉》、《神鞭》晋京参加庆祝建国45周年国庆盛大游园活动,被推选在人民大会堂为中央领导人和首都人民做汇报演出。
  1995年,《海底拾趣》参加首都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晚会演岀。1996年,该节目被选入参加第三届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比赛节目,并获优秀奖。1995年,创新节目《梅花桩飞叉》应邀参加《上海奇迹——基尼斯纪录授奖典礼》表演,中国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授予郎延彬、武核新表演绝技《梅花桩飞叉》证书。1996年2月,该节目代表中国赴摩纳哥参加第20届蒙特卡洛国际马戏杂技节比赛演出。其间,杂技团相继赴日本、泰国、德国访问演岀,扩大了对外文化交流。杂技创作
  蹬板凳1959年由孟广富根据蹬桌子、梯子等传统的原理构思出的节目。在省电影机械厂老工人的帮助下,制成《蹬板凳》节目的特制道具——板凳,由其妻李兆桂、其侄子孟昭浩经过半年苦练获得成功。《蹬板凳》节目作为1960年国庆献礼节目,首次在济南上演,受到欢迎和重视。1961年,省政府率领慰问团去三门峡工地慰问,《蹬板凳》节目应选为工人演岀,受到热烈欢迎。以后,孟广富之子孟昭鹏又在原《蹬板凳》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创新、提高,由原来蹬7条板凳发展到蹬11条,并在凳塔上成功地设计了“乌龙倒吸水”、“桩子单手顶转落旱水”、“卧鱼”、“岔腿大转”等高、难、新的动作。1984年,《蹬板凳》节目代表国家赴摩纳哥参加第十届蒙特卡洛国际马戏杂技节,以浓厚的民族特色、高难新颖的技巧和完美的艺术形象,荣获杂技节目最高奖——金小丑奖。
  小小炊事员在《快乐的炊事员》基础上改编发展而来。其构思有新的突破,在技巧上首创“一手晃盆、盘两层,一手拨转盘子”等高难动作,在表演上不落俗套,力图把杂技技巧和童心好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了一对天真活泼的儿童在节奏欢快的音乐旋律中,悄悄跑进厨房,玩耍起各种炊具,使盆、盘、碟空中旋转飞行,令人目不暇接,动作敏捷,妙趣横生,幽默滑稽,情技交融。此节目多次在国家、省重要的活动中参加表演并获奖。
  梅花桩飞叉全国首创节目,王大民创作。首次把传统“飞叉”节目由地面表演改为地、桩结合表演形式,并在技巧上有新的突破。演员不仅在8根高1.65米铁桩上如履平地表演传统“飞叉”动作,并且首创一人耍五叉动作。五叉同时旋转在演员的头、身、腿上,使传统节目进入一个崭新境地,达到了难、美、新、奇的要求。1990年11月,“梅花桩飞叉”在第三届全国杂技比赛中获优秀奖;1996年,代表中国赴摩洛哥参加第20届蒙特卡洛国际杂技节比赛。
  晃板晃圈由传统节目《晃板》改编发展而来,并进行创新和突破,一是晃板上演员数量增加,二是表演技巧难度提高,在动作中求稳,难中见巧,于编排新颖方面作了成功的探索。演员由原来的2个人增加到6个人,技巧动作上增加晃板“对口咬花圈”、底座演员头顶“尖子”,演员单手顶晃板上拐,然后单手顶“卧鱼”落下等高难动作,最后以6个演员构成“大牌楼”晃26个圈造型为高潮收场,充分表现了人的力量和智慧。1988年9月,在地区首届“阿胶杯”杂技大赛中,以其技巧完美、情感轻松、活泼,赢得杂技艺术家和观众的好评,并获得比赛专业组一等奖。
  踩球顶板凳首创“底座”演员脚踩木球顶板凳技巧,“底座”演员不仅要掌握头顶板凳平衡技巧,同时,脚下还要掌握重心平衡技巧,由于表演形式从地下提高到木球上,使节目显得更加壮观,凌空挺拔,力、技、艺巧妙聚合,给人以气魄豪迈的美感。聊城地区主要杂技优秀传统节目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

相关专题

蹬板凳
相关专题
小小炊事员
相关专题
梅花桩飞叉
相关专题
晃板晃圈
相关专题
踩球顶板凳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