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4636 条 881 / 976
13201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玄学宗教
“伊赫瓦尼”是阿拉伯语,意为“兄弟”。创始人马万福(公元1853年-公元1934年),今东乡县果园乡果园村人,幼时习经好学,毕业于白庄拱北。公元1886年去麦加朝觐期间拜师深造,公元1892年回国传教,着手改革教务体制,提出改革十大纲领,撰...
13202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民俗
藏族人名有两个特点,其一,姓氏没有延用,藏族早期有姓氏,有的人在本人名字前面冠以部分家族地域、职务、官位等名称,如字妥·允丹贡布,间隔号前为其家族名称,后面为本人名字,但随着佛教的宏扬,姓氏逐渐消失,不再延用。其二,和佛教有密切关系,藏族僧...
13203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民俗
解放后,碌曲境内藏族的人名称谓,出现了新的情况,部分藏族开始使用姓氏,部分藏族使用汉字姓名,部分藏族人名亦汉亦藏。使用姓氏的藏族,有些是从原来的汉藏杂居省县来碌曲工作的藏族,他们在原籍时,祖上已经开始使用姓氏,有的是两个民族通婚后,其子女开...
13204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民俗
喝茶是藏族的生活习俗,藏族喝茶绝非品茗,而是为了健康的需要,“不得茶,因以病”。大约在公元7世纪时,饮茶之风盛行于藏区,他们饮茶,主要是松藩茶、茯茶,不象通常饮茶那样用沸水冲泡,而是先将大叶散茶用石臼捣碎,然后在铜锅里旺火烧成褐红色的茶汁,...
13205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民俗
藏族对酒多有偏爱,尤其爱喝青稞酒,双岔、阿拉一带有酿制青禾酒的传统,逢年过节均要酿制。喝酒时不摆菜肴,不兴猜拳行令,饮者端起斟满酒的龙碗,边说边饮也有的唱歌,在歌声中饮酒。
13206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美食
藏族的乳制品有鲜奶,窝奶(酸奶)、酥油、奶酪(曲拉)。每当牧草萌发,牛羊肥壮的季节,鲜奶源源不断的产生,藏族人用鲜奶制成各种乳制品以便食用。窝奶产生于一千多年以前,据说,此品可清肥增寿,化食催眠,生发美容,尤其是盛夏季节,吃一碗加糖窝奶,令...
13207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美食
藏族的肉制食品,主要有“手抓”羊肉、干肉、灌肠、熏腊肉等。风雪高原的藏族人靠牛羊肉来满足人体对营养的需要。每当农历十月,畜群转入“冬窝子”(即冬季牧场)这是牛羊膘肥丰满的大好时节,牧民们便成批地屠宰牲畜,以为过冬之用。这就是碌曲藏族所说的“...
13208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美食
“手抓”就是将带骨的大块肉投入锅中,用旺火煮开,少许即可捞出供食,因为要用手抓着吃,所以称之为“手抓”,吃“手抓”必须一手执刀,一手抓肉,大口大口的咀嚼,才有味道。据《健康报》载:吃这种半熟的开锅肉,要比吃煮过头的肉更利于人体健康。
13209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美食
干肉是在冻冰季节,将牛羊肉剔骨后阴干,干肉多生食,如需饭内下肉时,待饭熟了,才将切好的肉丁放进去,藏族群众秋冬多吃鲜肉,春夏一般吃干肉。
13210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美食
灌肠,将碎肉伴面、血灌入牛羊肠子内然后煮熟,一般有血肠、面肠、肉肠、肝肠之分。它只是煮一两个开,就及时出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既可滋补强身,又能一饱口福。
13211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美食
伐子是将肉末、内脏杂碎,佐以调料,用羊肚子包裹,然后下锅煮熟食用。
13212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美食
烤猪是将猪的口鼻用皮绳勒系,使其窒息,再用刀放血,经明火燎毛刮洗,然后开膛切割,烹饪,色味均美,“蕨麻猪”的肉最为上品。
13213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美食
腊猪肉是将宰后的生猪,除去内脏剔骨,胴体撒上盐和花椒,再放到缸里,或挂在梁上,任风吹烟熏。吃时味稍辣而不腻。
13214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美食
酥油糌粑,酥油糌粑吃时碗里放少许酥油,冲入茶水,添上炒面,再加上一些干酪(曲拉),用手拌着吃,由于吃法简单,携带方便,是藏族农牧民必备的主食,农区因酥油不多,吃时将炒面捏成勺子形状,舀上预先制好的一碗辣子,蒜葱捣成糊状的汤或臊子,俗称“辣子...
13215
知识出处: 碌曲县志 | 类型: 美食
藏包做时肉馅用两把腰刀,前后交错切割,不断地浇水,然后伴以调料、牛羊油等,再用面叶包起。包子包好后,即可上笼蒸或水煎,这种包子皮薄馅大,汤满油多,色味俱佳。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