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35143 条 117 / 2343
1741
知识出处: 棗莊文物博覽 | 类型: 正文
此碑刻于东汉孝灵帝熹平三年(公元174年),墓主是伯兴之妻。伯兴妻《后汉书》无载。伯兴其人据《后汉书》记载,刘般字伯兴,宣帝之玄孙。
1742
知识出处: 棗莊文物博覽 | 类型: 正文
随着丧葬习俗的改变,西汉中期以后,除随葬各种实用的器物以外,还使用大量的专为随葬而作的模型类陶质冥器,也称“明器”。
1743
端砚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棗莊文物博覽 | 类型: 正文
砚,是我国传统的文房用品,由来已久,其取材广泛,形制多样。历史延至隋唐后,石砚则雄居天下,大肆昌兴。而石砚氏族中又以端氏门墙最高,身价最重。
1744
知识出处: 棗莊文物博覽 | 类型: 正文
砚,是我国传统的文房用品,与笔、墨、纸合称“文房四宝”。我国最原始的砚,是半坡遗址出土的研墨及颜料的研磨器。因为皁期的墨多为块状石墨,东汉以前的砚大多附有研石,东汉以后逐渐不用了。古代的砚,用铜、铁、陶、石等质材做成。不同质地、不同时代、不...
1745
知识出处: 棗莊文物博覽 | 类型: 正文
书法、国画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两个门类,人们习惯上称作谓“书画”。其实两者之间原本就存在着难以分割的血缘关系。诗书画印,有一不通者难为画家,也难为书家。
1746
知识出处: 棗莊文物博覽 | 类型: 正文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在官府往来、社会货物交流中就已使用玺印,用作表明官职、官署、个人名姓,用于抑印信物。古代文书写于竹帛,以绳捆之,将绳端置于刻有横槽的检木内,捺上软泥,盖上印章,作为信验,称为泥封。
1747
知识出处: 棗莊文物博覽 | 类型: 正文
古代玺印,大者数寸,小者几分,形体虽小,但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对于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考证古代的地理沿革、文字的演变、职官、姓氏的起源,有着重要的作用。
1748
知识出处: 棗莊文物博覽 | 类型: 正文
张范出土的铜官,管军万户府印、副提控肆字印、行军万户垣字号印收藏于枣庄市博物馆。
1749
知识出处: 棗莊文物博覽 | 类型: 正文
毛遂墓位于滕州市官桥火车站铁道西50米处。据民国三十六年《续滕县志》记载:“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十一月,毛遂墓在薛城北门外当铁道,改葬之。”
1750
知识出处: 棗莊文物博覽 | 类型: 正文
衡墓在峄城西南7公里贾庄村北,再南紧连匡谭村,即匡衡故里。墓为一高大封土堆,高约4米,直径25米,墓地遍植树木。墓前有石碑一通,曰“汉丞相乐安侯匡衡之墓”,为清代乾隆四十年(1775年)峄县知县张玉树重修匡衡墓时所立。
1751
知识出处: 棗莊文物博覽 | 类型: 正文
权妃墓三面环山,地势雄伟,南部,恰似陵园大门。东有雄狮,西有巨象,气势磅礴,护守陵门。正是:左狮右象充守卫,三面环山葬皇娘。
1752
知识出处: 棗莊文物博覽 | 类型: 正文
龙泉寺塔原耸立于龙泉禅寺内,今日寺庙已毁,惟古塔犹存。《滕县志》诸本对其始建年代均无考。清康熙年间所修《滕县志》记载:“传云有大泉水,时漂民居,故建塔以镇之。”
1753
知识出处: 棗莊文物博覽 | 类型: 正文
纪念币为铜质,圆形,直径7.5厘米,重150克,正面有孙中山先生半身像,背面有中山陵图案,上有一孔,两侧有沿环阴刻21字为:“孙中山先生安葬纪念,中华民国十八年三月十日”,底部边缘刻有英文:“ MEDALUCARTCO-MY4510。”孙中...
1754
知识出处: 棗莊文物博覽 | 类型: 版权页
1755
封底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棗莊文物博覽 | 类型: 封底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