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图书馆
枣庄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枣庄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下匡取水”战国铜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棗莊文物博覽》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178
颗粒名称:
“下匡取水”战国铜玺
分类号:
K877.6
页数:
2
页码:
178-179
摘要:
古代玺印,大者数寸,小者几分,形体虽小,但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对于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考证古代的地理沿革、文字的演变、职官、姓氏的起源,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玺印
战国铜玺
内容
古代玺印,大者数寸,小者几分,形体虽小,但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对于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考证古代的地理沿革、文字的演变、职官、姓氏的起源,有着重要的作用。
枣庄市博物馆收藏的“下匡取水” 印,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该玺铜质,呈灰绿色,体型扁薄。正方形,坛形鼻钮,素面。长、宽各2.8厘米,边厚0.4厘米,通高1.5厘米。印面四周有白文边框,铸白文,字体古朴,极其完整。
此类玺印,可见于著录的有罗福颐《古玺汇编》4061号,隶作“下水匡取”,“匡”字未释。徐文镜《古籀汇编》“水”条隶为“下水匡£”,“5”字未释。仅石志廉于《战国七玺考》(《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79年1期)一文中,提及上海博物馆藏有一方“下匡取水”印,但未作考证。
从以上各家所释印文看,过去古印学者多隶作“下水f取”或“下水♦取”。罗福颐并将“下水”二字隶为复姓,作人名用印。经査《古今姓氏》和《百家姓》,都没有“下水”复姓。为此,我们认为,此四字籀文玺,不是上下读,也非私印,而应旋读。玺文第二字“E”应释作“匡”,《古玺文编》“匾”条释“匡”可证。《康熙字典》“匡”字释“匡”与“f”字体结构十分相近,“匚”内之笔划如同《古玺汇编》0091“汪甸右司工”之“汪”字王旁,写作圭字一样。先秦时期皇、圭、王三字音同字通,故释“£ ”为“匡”为是。
“匡”地名,据《古今地名大辞典》和《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标:古代匡邑,其地有三:一为春秋郑邑,在今河南扶沟县。《左传》载:六年春“郑灭许,因楚败也。二月,公侵郑取匡。”二为春秋卫邑,在今河南长垣县西南。《论语•子罕》:“子畏于匡”即此。《后汉书•郡国志》载:“长垣有匡城。”《寰宇记》谓陏有妇姑城,为长垣县。今县西南有司家坡,即故匡城。三是春秋承匡,在河南睢县西三十里。《春秋•僖公十五年》:“盟于牡丘,遂次于匡此印之匡究竟指何处,除承匡双字地名外,还有郑邑和卫邑两匡,按一般地理方位,上为北下为南。该印文首两字 “下匡”,无疑指的就是河南扶沟之匡了。据《左传•文公元年》载:晋文公之季年,诸侯朝晋。卫成公不朝,使孔达侵郑,伐緜、訾及匡。杜预注云:匡邑在新汲县东北。新汲,即今扶沟县地。江永云:此年之匡,非扶沟之匡。八年,晋侯使解扬归匡戚之田于卫。注谓:匡本卫邑,中属郑。由此可知古之郑匡,本为卫国,后一度属郑,故匡有上下之分。
玺文第三、四字,为“取水”。“取水” 为古时水官,是先秦司空之下属专管水利的官员。《荀子•王制》载:“修堤梁,通沟浍,行水涝,安水藏,以时决塞,岁虽凶败,使民有所耘艾,司空之事也。”关于取水的职责,《管子•度地》说:“除五害之说,以水为始。请为置水官,令习水者为吏。大夫、大夫佐各一人,率部校长官佐各财足,乃‘取水’左右各一人,使为都匠水工,令之行水道城郭堤川沟池,官府寺舍及洲中当缮治者,给卒财足”。由此可见,这枚古玺隶释为“下匡取水”,译成白话,即负责下匡一地水利的主管官员。
另外,从此印的形制和文字特点看,无疑应为春秋战国之物。印文中的“下匡”正可弥补史地记载之不足。
据古籍记载,匡地灏临洧水,该河自西北流东南,为先秦时期一条著名河流。春秋战国之际,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水利工程和农田基本设施普遍修建。作为专门管理水利的机构自然也应运而生,取水(官)即是这一时期的地方专门管理水利设施的官吏。
此玺的发现,对于研究先秦时期水利设施和管理机构的建置以及对古地名的考证具有重要意义。
知识出处
《棗莊文物博覽》
出版者:齊魯書社
《枣庄文物博览》一书,在省、市文博部门的协助下,由枣庄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征集、编辑,现已付梓,这是我市文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兰昌
责任者
相关机构
枣庄市博物馆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枣庄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