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图书馆
枣庄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枣庄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匡衡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棗莊文物博覽》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181
颗粒名称:
匡衡墓
分类号:
K878.8
页数:
3
页码:
181-183
摘要:
衡墓在峄城西南7公里贾庄村北,再南紧连匡谭村,即匡衡故里。墓为一高大封土堆,高约4米,直径25米,墓地遍植树木。墓前有石碑一通,曰“汉丞相乐安侯匡衡之墓”,为清代乾隆四十年(1775年)峄县知县张玉树重修匡衡墓时所立。
关键词:
古墓
匡衡墓
内容
匡衡墓在峄城西南7公里贾庄村北,再南紧连匡谭村,即匡衡故里。墓为一高大封土堆,高约4米,直径25米,墓地遍植树木。墓前有石碑一通,曰“汉丞相乐安侯匡衡之墓”,为清代乾隆四十年(1775年)峄县知县张玉树重修匡衡墓时所立。据清光绪三十年《峄县志•艺文》明代李重华所写《重修汉丞相匡衡墓记》记载:自汉以后,历经唐宋诸朝,崇祀不绝。明代又在墓前建碑亭一座,于墓侧筑草房数间作为祭祀之所。但历经沧桑,今已荡然无存。1991年,经山东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书•匡衡传》载: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代韦玄成为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后因 “专地盗土”之罪被免为庶人,终于家。
《西京杂记》云:“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匡衡幼年刻苦好学,勤奋努力。当时他家里很穷,其父从事农耕,为他人佣作。匡衡白天帮助家里做些农活,还要利用空闲进行读书。晚上回到家里,黑洞洞的茅草屋里没有灯光,连点灯的油钱也支付不起。他对一个个漫长的夜晚白白过去感到可惜。他的邻居比较富裕,每晚灯火通明,可是人家的灯光再亮,也照不到匡衡居住的黑屋里。他经过一番观察思索,想出一个办法,于是,就找来了一副锤錾,在自家的墙壁上凿起洞来。墙洞打透了,邻家的灯光射过来了,匡衡欣喜若狂。于是,捧起简册,在微弱的光线下苦读起来。夏天,全家都在院子里乘凉,而匡衡则闷在屋里借光读书,汗流浃背,坟叮虫咬,他全然不顾。冬天,寒风嗖嗖,他冻得手足发麻,仍然坚持不懈。匡衡这种顽强的学习毅力,为自己获得渊博的学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历史上流传着“凿壁偷光” 的故事,即由此而来。
据史籍记载:匡衡在学习中不但刻苦勤奋,而且智力过人。他对《诗经》一书颇有研究。《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被汉代王朝列为经典之一。匡衡对这部经典刻苦研究,造诣很深,所以儒生们在谈论诗歌时,都盼望匡衡出席。匡衡说诗,见解独特,使人颇受教益。当时流传着这样的话:“即说诗,匡鼎来,衡说诗,解人颐。”青年时代的匡衡,在当时已经是一位人才出众,学识渊博,出类拔萃的人物。因此,引起了人们对他的尊敬和重视,也为以后进入仕途奠定了基础。
一年,匡衡进京赴试,应考甲科,考中者当授以“郎中”之职。但匡衡在对文时,未能按规格应对,没有取得“郎中”而被授以太常掌故(专门掌管礼乐制度的历史和沿革的官职)。在此期间,匡衡又结识了不少名人学者,他们谈古论今,对诗作赋,甚为融洽。不久,匡衡被调往平原郡去担任“文学”(汉代在州郡设置的教官职务)。京城里一些学者们闻之甚为惋惜,纷纷向汉宣帝上疏,推荐匡衡才学,挽留其在京里任职;另有一些人,羡慕匡衡才学,愿意跟随前往平原。当时在朝廷里任太子太傅的兰陵人萧望之,亲自召见匡衡,试其学问。匡衡对答如流,言合经义。萧望之遂向汉宣帝启奏,谓匡衡经学精明,可召见当面对试。但宣帝对儒学不甚喜欢,仍令匡衡去平原赴任。而皇太子刘奭(即后来的汉元帝)却对匡衡非常钦佩,甚有好感。公元前48年,汉宣帝死,汉元帝刘奭即位。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髙又向元帝推荐匡衡,而元帝早已对匡衡有了良好的印象,随即把他调回京城担任“郎中”。以后又迁任“博士、给事中”,掌管经学教授,又兼殿中顾问,参与议论政事。在这一段时间里,匡衡精心任职,在宫廷里的威望不断地提高。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有日蚀地震,灾害严重,元帝感到震惊和忧虑,于是向群臣们问以政治上的得失。这时担任“给事中”的匡衡,纵观全局,深思熟虑,直言极谏,向元帝呈上一道“上政治得失疏”的奏折,他在奏折里分析了当时的社会情况,找出了得失的原因,权衡利弊关系,提出了改良措施:缩减宫廷开支,提倡节省,反对浪费;调整制度,修改章程;近忠良,远奸臣;废止靡靡之音,提倡雅颂经书;选拔人才,广开言路。任用贤良之士,逐退刻薄官吏,宣扬廉洁奉公,吸取上一代的经验与教训,研究治国之略。这样,国家可以兴旺,百姓可以安居乐业。
元帝看了奏疏,非常高兴,遂将匡衡升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掌管议论政事兼辅导太子刘骜。
匡衡任少傅数年,多次向皇帝上疏,陈述治国之道,并经常参与讨论国家大事,按照经典予以答对,言合法义,博得了元帝的信任,晋升公卿,位列三公。建昭三年拜为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成为百官之长,辅佐皇帝,综理全国政务。
竟宁初年(公元前33年),汉元帝死,太子刘骜即位,是为汉成帝。成帝性情放荡,荒淫无度。作为三朝元老的丞相匡衡,又向成帝上了一道《戒妃匹劝经学威仪之则》的奏疏,奉劝刘骜只有慎重看待过去得失盛衰的教训,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要遵守经学的倡导,做一个有德之君,不要沉醉于后宫花天酒地、嬉笑玩乐的荒淫生活中,刘骜敬纳匡衡之言,准其所奏。’匡衡与同僚之间渐有离隙,有人向成帝上疏,弹奏匡衡有不忠之罪。匡衡乃上疏谢罪,乞求告老还乡,但未获允准。
匡衡的封地在临淮郡僮县(今安徽省泗洪县西北),计地3100顷,因标图不清而实得3500顷,后经查明仍属匡衡收租。因此被司隶校尉冠以“专地盗土”之罪弹劾,被贬为庶人。于是,匡衡返回故里,做了一个普通百姓,不几年,便死于家中。
匡衡自幼刻苦好学,才智过人,通古博今,经学绝伦,功成名就,位列三公,直言极谏,刚直不阿,是两汉时代不可多得的人才。《汉书》有其传记,成为我国的历史名人而世代相传。
明代主事王讴在凭吊匡衡墓之后,作诗一首:埋玉此山侧、金声动汉廷。
貂蝉兼入相,风雅擅传经。
曰暖花空落,年深草自青。
独来式故里,仿佛见仪型。
知识出处
《棗莊文物博覽》
出版者:齊魯書社
《枣庄文物博览》一书,在省、市文博部门的协助下,由枣庄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征集、编辑,现已付梓,这是我市文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
阅读
相关人物
文光
责任者
相关机构
枣庄市博物馆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枣庄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