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图书馆
枣庄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枣庄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端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棗莊文物博覽》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20000174
颗粒名称:
端砚
分类号:
K875.4
页数:
3
页码:
172-174
摘要:
砚,是我国传统的文房用品,由来已久,其取材广泛,形制多样。历史延至隋唐后,石砚则雄居天下,大肆昌兴。而石砚氏族中又以端氏门墙最高,身价最重。
关键词:
文房用品
端砚
内容
砚,是我国传统的文房用品,由来已久,其取材广泛,形制多样。历史延至隋唐后,石砚则雄居天下,大肆昌兴。而石砚氏族中又以端氏门墙最高,身价最重。即使“四大名砚”同类之属亦不免三家折肱,让端于首位。故世之论石砚者,莫不以端砚为首谈。砚,山骨之精华,石之所凝聚,欲辨石砚,当先知石之本源,之于端砚亦然。否则,便舍本逐末,相去远甚。
端石,产于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县东南之烂柯山西麓,沿端溪一带故名。自唐初开采后,绵延数百年长盛不衰。老洞新坑交项叠加,岩坑遍布。据史料载,最早的端石产坑当属“水岩坑”,晚唐水岩坑产石列为贡品专事进上,故有“皇岩”之称。康熙后称“老坑”或“旧坑”。老坑产卵石,色黑如漆,温润如玉,眼高而活,分布成象。此外还产火捺石、樊斗蕉、胭脂晕、马尾石。再则是“宋坑”。宋坑在肇庆市北郊北岭山,古称将军坑。宋坑石质地细密坚实多紫石。名品有火捺、金钱火捺、金星点等。另外还有梅花坑、麻子坑、坑仔岩、古塔岩、白线岩等等。其中梅花坑、麻子坑产石较出名。
梅花坑,产石多灰白色。微黄的梅花点密布石面。麻子坑,清乾隆时开采。因发现人为一陈姓麻脸石工,故称麻子坑。此坑以产眼石出名,“鸲鹆眼”、“鹦哥眼”、“凤眼”等。皆出于此坑,另外也产青花、蕉叶白、火捺。
火捺、蕉叶白、天青之类端石品种,是置身在端石紫色的一些特殊纹理。包括眼、带、线、点、斑也是如此。火捺,即纹理斜斑处如火烧状。火捺有樊斗火捺、胭脂晕火捺、马尾纹火捺等。蕪叶白,据《端石砚史》载:“蕉叶白者,石之嫩处,膏之所成,故其色白。”浸入水中,可见青色微尘。天青,青色洁净。喻之谓 “秋雨乍睛、蔚蓝无际”。麻子坑、水岩坑、坑子岩、古塔岩至今仍在大量出产天青石。青花,其石色青。以纹理辨优劣。“欲细不欲粗,欲晕不欲结,欲浑不欲破”。蚁脚纹次,微粉尘者上。眼,是端石的特殊纹样,又是名贵之标志。有“无眼不成端”之说。眼混生于石中,如珠之剖蚌,似月之丽空,醒神夺目。或圆或椭圆,无论大小均有“心睛”。心睛外有瞳、晕、环酷似鸟眼又独具形态,绝少雷同。演绎着怒、怨、泪诸多情调。心睛,为石眼中心凝重精亮之处。分墨睛、金睛、赤睛。睛外的深色称 “瞳”,瞳外有水圈般渐次扩大的“环”。环少则一重,多则数十重。瞳环之间称 “晕”,晕色环形,内浓外淡,逐渐融化。眼大小不同,有小如芥粒者,有大数十毫米者,色有黄绿、蓝绿、翠绿、白绿。对石眼形成的原因,至今仍在探讨。有人认为是地层运动时因铁介人而形成的;有人则认为是泥岩向板岩转化时,多元素矿物质的介入。然而化验却表明眼和石没有任何元素分歧。故其成因仍是不解之迷,历代论砚评眼也不尽相同,观赏派以为“无眼不成端”;实用派则说“有眼石之病”。至于带则分为玉带、金带白黄两种。线点有黄、青、白、铁青等色。斑则是些不等边的青城状。
端石长期浸人水中,温润如玉,以此制砚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抚之温软如小儿肌肤;叩之有声,若敲木之响。端砚制造之初,重实用少装饰,大多为素面长方或正方形状。中唐到宋乃至明清,加工花术日愈繁多。面、阴、侧、额、唇、圈、池各部位无一不精雕细琢,山水人物、花卉翎毛、走兽鼎葬无一不囊括期间。林林总总,密密麻麻。仅余一汪平堂,实用有几近取代之势,观赏价值日趋聚增。制砚名工也各领时风,若清顾二娘、梁仪辈及现代名家陈端友等,皆享名砚界。文人学士亦介入其间作铭跋论,各显才华。
清纪晓岚《圭砚》铭云:“腹剑深藏,君子所恶”;又《壶芦砚》铭云:“虽画壶芦,实非依样,既画壶芦,无妨依样。”砚铭虽文字不多,但托物喻事,以小见大,发人幽思,素为人们注重。论端砚著作,虽算不上洋洋巨著,却也是门类齐全。如宋人撰《砚笺》,清吴兰修撰《端溪砚史》等。《四库全书》称:“砚笺,取各家之说,以群籍为佐证,叙述可观。”端砚至今天也和其他砚类一样,因文具的变化而转向了观赏和收藏领域。一些古代端砚和现代名家砚作,又因其文化艺术含量,而进入了文物范畴。现就滕州市博物馆藏品,择其优者公诸于世。
元•朵云砚16厘米x16.5厘米x2厘米。通体呈铁青色,西施卷云纹,曲池斜墙,漫圈平堂,近堂心有黄色铜点,一大一小。左下角唇上有眼;四周起伏,依石就形,不失圆准。雕琢娴熟,阴阳两类线形,交相辉映,环体缭绕,簇拥砚堂,有遇风凌空之妙。此砚虽是元代作品,细微处仍有南宋余续。
明•仿汉青花砚22.5厘米x14.5厘米x3厘米,通体纯绿,纹理细密,呈长方不等状。砚额琢正面龙形,双目圆瞪,腾跃云层,两角高耸,双须长扬,直入池口。曲池平堂,圈高唇薄,缠花纹扭带云团,共绕唇上。砚阴,据其外沿,浅琢平池,内刻“永建元年”篆书,麻点I*底。永建元年当为公元126年,是东汉顺帝刘保的年号。此为一方明代仿汉制古砚。清•荷叶现7厘米X23.5厘米xl.8厘米。此砚为马肝紫端石,砚额琢翻荷叶形态,筋力突起,枝梗粗壮,左右各一嫩小莲房。高唇灵巧,上着小弧线。大池环绕,平堂素阴。雕琢考究,造型生动。线条柔而不弱,刚而不脆。是清初典型的曲池平堂,浅坦造型砚。
端砚也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有着十分明显的时代特征。为我们了解彼时之社会形态、文化现象、探究事物的发展规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端砚为中轴,扩而大之的说各类砚台,都可算作人文文化现象的属佐物。虽然微乎其微,但所反映出来的各类形态,却常常是正史文献所涉及不到的。这也是流散文物的储藏意义所在。
砚,作为流散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世以来广为学术界重视。北京文物出版社整理出版了《王子若摹刻砚史手牍》。现代著名琢砚家陈端友一生的制砚代表作均为上海博物馆收藏,并在1979年出版了《陈端友刻砚艺术》一书。
知识出处
《棗莊文物博覽》
出版者:齊魯書社
《枣庄文物博览》一书,在省、市文博部门的协助下,由枣庄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征集、编辑,现已付梓,这是我市文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
阅读
相关人物
冷瓢
责任者
相关机构
滕州市博物馆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滕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