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50385条
基础文献
151条
析出资源
27259条
图表
429条
人物
1002条
事件
1910条
专题
236条
作品
19364条
实物
34条

知识出处

检索条件

共 50385 条 233 / 3359
3481
知识出处: 東萊博議 | 类型: 正文卷目
这段文言文讨论了自治的理论,并对其进行了深入辨析。文章指出,自治理论认为通过防止外在的诱惑和威胁,国家可以实现稳定和安全。然而,文章也提醒人们不要忽视内在的问题,如君主的失职和不善治。文章以商人篡位和君主不严厉的例子来说明,国家内部的问题往...
3482
知识出处: 東萊博議 | 类型: 正文卷目
这段文言文探讨了常理与事实之间的关系以及君主应如何行事。文章认为,智者不能仅仅依据常理来判断世事,因为事实常常超越常理。智者应当理性思考世事,而不是固守已有的观念。文章指出,君主应以至公的态度来统治国家,对待各种情况要公正处理,而不是被私心...
3483
知识出处: 東萊博議 | 类型: 正文卷目
这段文言文讨论了历史人物单伯在历史记载中的争议,以及后来的儒学对此的评判。文章指出,前人对单伯的定罪与后人对此的质疑,不能仅凭经书或家族传说来决定。文章认为,应该以经书为律法,以历史记录和同时代人的证词为案例,来审视单伯的罪与非。这样才能准...
3484
知识出处: 東萊博議 | 类型: 正文卷目
这段文言文探讨了君子立言与天下的关系。文章认为,君子的言论应当非常谨慎,因为他们对天下影响重大,不敢轻视天下的智慧。即使君子在一世之前,也要以一世之后的心态看待问题。君子应当怀着敬畏之心对待天下,像对待父母的家邦一样。文章指出,君子对待一草...
3485
知识出处: 東萊博議 | 类型: 正文卷目
这段文言文讨论了权位对人的影响以及权位的移动。文章指出,权位的移动可以使有地位的人变得浮躁、慢慢、华丽,也可以使低下的人变得傲慢、重要。文章认为,权位的移动不仅影响当时的人,也会对后世产生影响。文章以孟献子和二子之间的故事为例,说明权位的迁...
3486
知识出处: 東萊博議 | 类型: 正文卷目
本段内容包括齐国人侵犯我们的西部边境,楚国遭受严重的大饥荒,庸人带领群蛮人叛变楚国,郑国的子家写信告知赵宣子情况,邴歜和阎职弑杀了齐懿公,襄仲杀了恶人,并听从止立宣公的意见,季文子离开莒国,宋国的公杀了母弟须和昭公子武氏的族人,然后以曹师进...
3487
知识出处: 東萊博議 | 类型: 正文卷目
这段文言文探讨了言和观的关系,以及君子与众人观之不同。文章指出,众人的观点只看到眼前的事物,而君子的观点则超越眼前的利益,注重长远的影响。文章讨论了权位的移动对人的影响,提醒人们要警惕权位带来的浮躁和傲慢。同时,文章批评了学者们对知识专业化...
3488
知识出处: 東萊博議 | 类型: 正文卷目
本文讲述了人的作用在丰歉和强弱的权衡上至关重要。即使天时歉瘠或地势强大,人的行动和决策能改变局势。楚国封疆虽广,但没有人的智慧和奋斗,无法变得强大。只有人的努力才能充分利用地域和资源。文章引用了庐戢黎、子扬窗、师叔、子越子贝等人的智谋,以及...
3489
知识出处: 東萊博議 | 类型: 正文卷目
本段文字讨论了治理国家时对待臣民和诸侯的态度。作者认为,应该以养育之道为主,而不是过分追求财富。只有保持恭敬和宽容的态度,才能相互依存,并在分地和建立诸侯的基础上维系天下秩序。文章同时指出晋国对待郑国的态度和对待楚国的态度不同,楚国表现出尊...
3490
知识出处: 東萊博議 | 类型: 正文卷目
本段文字讨论了人的行为是否符合常情以及超越常人之事。作者指出那些表现出大度和忍辱负重的人,他们的行为往往超出一般人的思维和行动能力。然而,作者同时指出那些行为超越常情的人往往被认为是愚蠢和愚昧的。作者举例说明了懿公对待阎职之妻和太子劭对待潘...
3491
知识出处: 東萊博議 | 类型: 正文卷目
本段文字探讨了导致国家混乱的三种原因:无形、无志和无助。无形指隐藏的阴谋和陷阱,高深莫测;无志指胆壮而力弱,孑然孤立;无助指缺乏外部支持。
3492
知识出处: 東萊博議 | 类型: 正文卷目
本段文字讨论了季氏篡位和窃权的问题,指出了季文子利用莒僕之事之名,巧妙地夺取了权力,并且人们未察觉到他的真正目的。季文子的权谋堪称高出古人,即使未成功,也令人叹为观止。学者们应当认清季文子窃取权力的始端,避免被其迷惑。
3493
知识出处: 東萊博議 | 类型: 正文卷目
本段内容包括晋国没有与楚国竞争,郑国捕获了一个狂狡之人,郑国进攻宋国并囚禁了华元,晋国的赵盾侵犯了郑国,楚国灭亡了若敖氏,晋国的灵公不称职,晋国的赵穿弑杀了灵公,许悼公喝下太子的止药后去世,晋国成公设置公族,楚国的君主问鼎之事。
3494
知识出处: 東萊博議 | 类型: 正文卷目
本段讨论了恶行所归的问题,无论是夏朝的恶归桀,商朝的恶归纣,还是晋国的恶归林父,都表示恶行必有归宿。晋灵公之所以被指责,是因为他败坏了国家,荀林父在东征宋国时接受贿赂,而不是因为他们是所谓的“归恶之地”。林父的行为令人质疑,他本应以大义之名...
3495
知识出处: 東萊博議 | 类型: 正文卷目
本文讨论了君子与邪说辨的问题。作者认为,君子不得不与邪说辨,因为如果不辨,邪说就会误人。世人都知道邪说错误,但还是会受到其影响,因此必须与之辨。邪说不仅会误当时的人,还会误后世的人。孟轲出与诸子辨,也只是单独举杨墨一二家为例,其他同时代的诸...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