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列表

共 2561 条 12 / 171
166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正文
共和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大力提倡义务植树,动员组织群众开展各种形式的植树活动,并将植树同美化环境,绿化荒山荒坡,发展经济果木相结合,使全民植树走上了规模化、集中化、连片化的轨道。1982年至1990年,甘南藏族自治州共义务植树2374.33万...
167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介绍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农业发展情况。
168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正文
1962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简称六十条)和《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甘南的农区(临潭、舟曲两县)公社实行以生产队为基础的土地、耕畜、农具、劳力“四固定”,半农半牧区和牧区(夏河、卓尼...
169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正文
1950年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施行。1951年10月12日,临潭县在寇家桥乡(今扁都乡)开始土地改革试点。舟曲县在坪定乡进行了土地改革试点。经过发动组织贫雇农民群众,划定阶级成份,没收征收财产和分配胜利果实三个阶段工...
170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正文
1962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简称六十条)和《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甘南的农区(临潭、舟曲两县)公社实行以生产队为基础的土地、耕畜、农具、劳力“四固定”,半农半牧区和牧区(夏河、卓尼...
171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正文
清代以前甘南无专门农业机构。民国时期,农业隶属县政府建设科,个别县称第三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设有专门农业机构。
172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正文
甘南由于地形复杂,海拔高差大,农业生态环境多样,广大农民群众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了适合当地自然条件,具有地方特色的多种耕作制度。临潭、卓尼、夏河、迭部县的相当一部分地区有“三三制”、“三头停”的种植制度,青棵、小麦、其它作物(包括豆类、马...
173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正文
1990年甘南藏族自治州耕地总面积103.24万亩,其中:山地85.37万亩,占82.67%,山地中水平梯田9.60万亩;川地17.87万亩,占17.31%;水浇地6.94万亩。
174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正文
甘南州中东部山地为主要农业区域,东南部高山峡谷为农林区,中北部山地为农林牧区。根据发展种植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全州种植业分为3个生产区域。
175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正文
粮食作物是甘南州种植业的主体,油菜、饲草和蔬菜等其它作物处于从属地位。全州粮食比重大,经济作物、饲料偏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种植业结构发生了变化,经济、饲料作物发展较快,比重增大,结构趋于合理。
176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正文
甘南由于地形复杂,海拔高差大,农业生态环境多样,广大农民群众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了适合当地自然条件,具有地方特色的多种耕作制度。
177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正文
1949年甘南藏族自治州有农村人口25.82万人,农村劳动力15.82万人,占农村人口的61.40%;1990年农村人口达到47.95万人,农村劳动力27.67万人,占农村人口的57.70%。1990年农村人口、农村劳动力比1949年分别增...
178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正文
甘南州种植的粮食作物除了青棵、小麦、豆类、洋芋、玉米外,尚有零星种植的大麦、黑麦、水稻、高梁、养麦、糜、谷、筱麦、燕麦等,这些作物产量低,有的抗旱耐瘠,有的适宜于特殊环境,有的生长期短,是复种的理想作物,所以长期延续不辍。
179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正文
甘南州种植的粮食作物除了青棵、小麦、豆类、洋芋、玉米外,尚有零星种植的大麦、黑麦、水稻、高梁、养麦、糜、谷、筱麦、燕麦等,这些作物产量低,有的抗旱耐瘠,有的适宜于特殊环境,有的生长期短,是复种的理想作物,所以长期延续不辍。
180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 类型: 正文
据考证,甘南州是小油菜的原始产地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油料作物播种面积逐年扩大,八十年代随着市场的开放,发展更为迅速。甘南药材栽培历史悠久,其面积五十年代为数百亩。舟曲县境除中牌乡栽培区域比较集中外,其它乡仅有零星分布。该县烟叶种植...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