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济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甘南州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018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经济作物
分类号: F326.12
页数: 3
页码: 555-557
摘要: 据考证,甘南州是小油菜的原始产地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油料作物播种面积逐年扩大,八十年代随着市场的开放,发展更为迅速。甘南药材栽培历史悠久,其面积五十年代为数百亩。舟曲县境除中牌乡栽培区域比较集中外,其它乡仅有零星分布。该县烟叶种植历史悠久,有一定声誉,称“西固叶子”。
关键词: 甘南藏族自治州 经济作物

内容

一、油料
  油菜油菜俗称油菜籽或油籽。据考证,甘南州是小油菜的原始产地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油料作物播种面积逐年扩大,八十年代随着市场的开放,发展更为迅速。1990年全州油料播种面积12.77万亩,亩产51.03公斤,总产量651.65万公斤。
  油菜喜阴湿、温凉气候,具有很强的抗寒能力。耐寒、耐贫瘠,抗倒伏,对热量条件要求比较低,对气候适应能力较强。在州内海拔3100米以下地区均可种植,分布范围广。夏河、临潭、卓尼、舟曲、迭部各县及碌曲部分乡均有栽培。甘南州栽培的油菜以春油菜为主,也有少量的冬油菜。主要为白菜型、芥菜型和甘兰型。海拔2500米以下地区的洮河、大夏河、白龙江沿岸可种植甘兰型油菜和芥菜型中晚熟品种大黄芥、大红芥等;海拔2500米以上地区种植芥菜型和白菜型的小油菜,小油菜种植面积占油菜种植面积的90%左右。
  历史上生产用的品种均为自治州地方品种,主要有黄芥、红芥、黑芥、白芥、牛尾稍、迭部油籽、红油籽、小油籽、东黑芥等。共和国建立以后陆续引入大量外地品种,在生产中曾有过影响。自治州育成品种有芥菜型的白芥1号、甘芥2号等多种。甘兰型油菜丰产性好,1990年全州种植约9000亩,最高亩产曾创造过257.5公斤的记录。
  胡麻亦称亚麻,有纤维用、油用和油纤兼用3种。甘南州栽培的胡麻主要属油纤兼用型,少量属油用型。胡麻具有耐高寒、耐瘠薄、耐干旱等特点,州内临潭、卓尼、夏河、舟曲、迭部各县均有少量种植。历史上胡麻播种面积较人,除产油外,还要织麻布。1949年以后,麻布用量大幅度降低,胡麻播种回积也逐渐减少。七十年代全州胡麻播种面积5000亩左右,1973年达到6339亩,亩产50公斤。八十年代下降到3000亩左右,1988年以后下降到1000亩,1990年播种1300亩,亩产54公斤,总产6.76万公斤。
  州内主要种植的胡麻地方品种有高脚胡麻、矮脚胡麻、夏河胡麻、白胡麻等,引进品种有天亚、陇亚、定亚等良种。
  蔓菁种植历史悠久,早熟,亩产50〜75公斤,其油品质较差,除种子榨油外,其余部位均可食用。在临潭、卓尼两县洮河中下游山坡地零星种植。
  芸芥油质差,临潭、卓尼两县洮河中下游利用搏荒山坡地零星种植,将其籽蒸熟后作肥料。
  二、药材
  甘南药材栽培历史悠久,其面积五十年代为数百亩,平均亩产50公斤以下。六十年代发展到2000多亩,平均亩产最高达到70公斤,七十年代末接近4000亩,八十年代变化较大,最高达9000多亩,平均亩产量最高达116公斤。一般播种3000至5000亩。亩产55〜70公斤,最低的平均亩产22公斤。:1990年,药材播种面积3200亩,亩产64公斤,总产20.52万公斤。
  甘南栽培的药材中,首属当归,面积大,历史悠久。所产当归,寸身大,茬口色白,质实,油质足,质量佳,是优质的岷当,主要产地为临潭、卓尼、舟曲县。1980年全州播种面积0.84万亩,亩产116公斤,总产108.95万公斤。1985年播种面积0.10万亩,亩产67公斤,总产6.71万公斤。其次是党参,栽培时间约10多年,舟曲县博峪乡有大面积种植的纹党,年产量5万公斤左右。舟曲县其它乡和临潭、卓尼县的部分乡也有零星种植。栽培药材还有大黄,适宜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二阴地种植,在海拔较低的地区也有零星栽培,栽培历史仅10多年。红花,八十年代在临潭、卓尼部分地区开始栽培。木香,零星栽培已有多年。试验栽培的药材还有:天麻、猪苓、贝母、板兰根、半夏、羌活、丹参、赤芍等e
  三、甜菜
  1949年以后开始引进种植。“四五”期间(1971〜1975年)全州播种面积4500亩左右,平均亩产约200公斤,总产量90万公斤,以后播种面积减少,八十年代仅数百亩。1990年播种200亩,亩产675公斤,总产13.5万公斤。舟曲、迭部、临潭、卓尼、夏河各县均有分布。除作制糖原料外,尚作饲料。
  四、烟叶
  舟曲县境除中牌乡栽培区域比较集中外,其它乡仅有零星分布。该县烟叶种植历史悠久,有一定声誉,称“西固叶子”。七十年代播种面积仅数亩到数十亩。八十年代增加到200亩以上。1990年播种面积300亩,亩产91公斤,总产2.73万公斤。
  五、大麻
  舟曲、迭部、临潭、卓尼各县均有零星种植,舟曲面积稍大。1949年到1980年,每年播种200亩左右,八十年代以后降到百亩以下,亩产量约50公斤。
  六、棉花
  仅在舟曲县白龙江沿江一带的大川、城关等乡种植。八十年代以前,每年种植3000亩左右,八十年代以后降到百亩以下。亩产量由数公斤到20公斤。1990年种植100亩,亩产23.3公斤,总产量2330公斤,亩产量为历史最高水平。棉花地方品种有大棉花、线棉,引进品种有奥光棉、兢兢1543、斯3177等,斯3177品种亩产可达25公斤。
  七、蚕桑
  蚕桑生产是舟曲县自共和国建立以后新发展起来的一项产业。1957年成立舟曲县蚕桑技术指导组,并在资金上给予支持。1961年拨专款28540元,加快了蚕桑业的发展。
  1958年,舟曲县有新老桑树12994株,桑叶产量144245公斤,育苗25.5亩,出圃7900株。养春、秋蚕种350张,单产茧21.41公斤,总产茧5787.81公斤。1960年产茧5166公斤,栽桑13500株。1961年,共建起35个养蚕单位,产茧4838.5公斤。1965年育桑苗23.1亩,全年植桑6.1万株,产茧3628.43公斤。1971年产茧2589.5公斤。八十年代后逐年降低,1984年产茧125公斤,1985年产茧100公斤,1987年产茧60公斤。1988年以后停止,桑树保有600余株。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甘南藏族自治州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