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列表

共 5853 条 375 / 391
5611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莆田民间艺术是在晋时中原士族南迁到莆田地区后经过改作而形成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艺术形式。其中音乐方面包括民歌、锣鼓曲、十音、八乐等不同类型的音乐表演。舞蹈方面则有棕轿舞、龙舞、狮舞、九灯舞、花鼓舞等。这些民间艺术形式自建国后得到重视和...
5612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莆田书画名家自唐代以来灿若繁星,各个时代都有其著名的书画家,他们技艺高超,风格独特,为莆田的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5613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莆田地区的篆刻、雕板、木雕和石刻泥塑等传统艺术形式的发展历史和代表人物及作品。
5614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莆仙戏作为福建省重要的地方剧种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剧目。它不仅在传统剧目上有着独特的风格,也在音乐、舞台表演和舞美等方面有了不断的提高和发展。通过不同的剧种,莆田地区的戏曲艺术丰富多样,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5615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莆田的摄影术在民国时期开始发展,最初只是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建国后,摄影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受到重视,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1978年至1990年期间,许多摄影作品参加了各种展览并获得了多个奖项。
5616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莆仙戏是全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流行于兴化方言区域。现存5000多个传统剧目,明末清初曾盛极一时,同时也流传至琉球、***和东南亚等地。新中国成立后,整个莆仙戏的编导、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都有飞跃的发展和提高。
5617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木偶戏古称傀儡戏,俗称“木头仔戏”,是莆田戏班的一部分。在清乾隆年间,黄石江东村长兴木偶戏班很著名。抗日战争期间,木偶戏盛极一时,全县有90多个木偶戏班。建国初期有30~40班,每班约12人。1990年全县有27班,每班约15人,...
5618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民国时期到文化大革命期间,莆田县戏剧改良会和新成立的各专业剧团上演现代戏剧目的历史发展过程。
5619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这段文本主要讲述了莆田地区的民间文化活动和民间文学。其中,民间文化活动包括迎神出游、舞龙舞狮、猜谜、球赛等,而民间文学则包括俚歌、山歌、儿歌、民谣等。
5620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唐代至民国期间莆田民间文化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百戏、迎神出游、结婚等吉庆日子的风俗、儿童文化活动等。50年代后,新涌现的群众文艺活动包括秧歌舞、腰鼓舞、街头宣传剧等。文化大革命后,传统的群众文化活动逐渐恢复,电视成为家庭文化活...
5621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莆田地区的歌谣、谚语、谜语、对句和民间故事传说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包括形式、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
5622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莆田地区广播事业与影视业发展的发展历程,从民国期间到改革开放后的不同阶段,广播内容、规模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和提升。
5623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摘要:本文介绍了民国期间至改革开放后莆田地区广播事业的发展历程,包括无线电收音机、收音室、有线广播、广播电台、广播收听点、广播网路等设备设施的购置与建设,以及广播节目的内容调整与播出时间的延长等。
5624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民国时期至改革开放后莆田地区的电影事业发展历程,包括队伍与设施的建设、放映与发行的情况。
5625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莆田地区电视和录像的发展历程。电视方面,1979年试射电视差转设备,1981年启用电视发射机和天线,转播省电视台节目。1983年设立莆田电视台,归县委宣传部管理。1987年出现乡镇电视差转台,至1990年全县电视机拥有量达10万台...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