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木偶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330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木偶戏
分类号: I207.38
页数: 1
页码: 7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木偶戏古称傀儡戏,俗称“木头仔戏”,是莆田戏班的一部分。在清乾隆年间,黄石江东村长兴木偶戏班很著名。抗日战争期间,木偶戏盛极一时,全县有90多个木偶戏班。建国初期有30~40班,每班约12人。1990年全县有27班,每班约15人,分布在江口等乡镇。木偶戏音乐比大棚莆仙戏粗犷,唱腔类似朗诵,拖腔久而短。
关键词: 木偶戏 莆田戏班 戏曲

内容

木偶戏古称傀儡戏,俗称“木头仔戏”。搭个1米高的小戏棚演出。莆田戏班习惯称木偶戏为“戏兄”,每逢兼有木偶戏演出时,都让“戏兄”在左上首棚位(尊位)表演。
  清乾隆年间(1736~1795),黄石江东村长兴木偶戏班颇负盛名。抗日战争期间(1937~1945),莆仙戏被禁演,木偶戏盛极一时,全县有木偶戏班90多个,每班9人左右。梧塘的顺兴班,是其中的佼佼者。
  建国初期,全县木偶戏有30~40班,每班人数约12人。1956年,选出木偶戏2班参加晋江专区举办的木偶戏会演。“文化大革命”中,木偶戏班解散。1976年后,木偶戏在民间逐渐恢复。1990年全县有木偶戏27班,每班人数15人左右,分布在江口、黄石、灵川、东庄、笏石、平海、东峤等乡镇。
  木偶戏剧目分三大类:1,尊者(目连)戏,为佛教法事演出;2.戏和北斗戏,为道教法事演出;3,散戏,为普通喜庆演出。演尊者戏的戏金为他戏的两倍。较常演出的散戏剧目一般与大棚莆仙戏剧目同。
  木偶戏音乐比大棚莆仙戏粗犷。唱腔类似朗诵,拖腔久而短。曲牌《皂罗袍》、《普贤歌》、《啄木儿》等唱腔和莆仙戏同名曲牌不同,部分曲牌在莆仙戏中也未曾发现。早期一个班乐队3人,分掌锣、鼓和笛管(或唢呐)。鼓手兼管帮唱或提示,有的班只用2人,1人掌吹奏乐器,1人兼掌锣、鼓。锣鼓的打法与大棚莆仙戏相似,但“鼓点”、“鼓品”较少变化。抗日战争期间,增用拉弦和弹拨乐器。50年代,增用笛管。80年代,还配有录音、喇叭扩音器等。
  木偶脚色有36身,每身的提线,少者8条,多者16条。掣线的艺人全是男的,1个人常担任几种行当,兼用真嗓和假嗓。建国后,提线比以前增多(原来木偶头多种,可以换用),脸谱也有所不同,并开始有女艺人掣线演出。
  莆田最早制作木偶的是黄石江东,现已转向涵江下徐。在涵江的后街和黄石的江东、桥兜各地,均有“木偶戏演出接洽处”,专为木偶戏的雇演提供服务。属民间服务性质。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