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广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331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广播
分类号: G229.27
页数: 3
页码: 747-749
摘要: 摘要:本文介绍了民国期间至改革开放后莆田地区广播事业的发展历程,包括无线电收音机、收音室、有线广播、广播电台、广播收听点、广播网路等设备设施的购置与建设,以及广播节目的内容调整与播出时间的延长等。
关键词: 莆田 广播事业 无线电收音机

内容

民国期间,县民众教育馆有老式无线电收音收机1部,每天晚上收听全国新闻,并抄成《壁报》,沿街张贴。
  1952年10月,成立县文化馆收音室。购置25瓦扩音机一部、25瓦喇叭一只、磁石式电唱头手摇留声机一台和炭晶麦克风一只。配备兼职收音员,定期组织城区工人、干部和学生收听中央及省广播电台的广播节目,同时记录新闻和天气预报分发全县。年底,在古谯楼装设一个12寸的喇叭,转播扩放广播节目。同年,县教育工会购置一台100瓦扩音器及其配套设备,架设城区各中学线路,装上喇叭。
  1953年5月成立“莆田县广播收音站”,设古谯楼上,开始配有专职收音员,收听、记录中央及省广播电台广播的新闻和天气预报,提供给县领导及水利、水产、农业部门。是年冬,新购一台100瓦扩音器及配套设备,在城关街头、商店、学校架设线路,安装各种喇叭32只,在县人民政府大门楼上设立播音室。1954年春节,城厢镇有线广播网试播,12月正式开播。每星期二、四、六晚定期转播中央台、省台的节目1小时,自办节目(方言新闻、快板、专题讲话等)1小时。同年12月,涵江镇有线广播收音站(功率100瓦)开播。
  1955年10月,莆田县广播收音站更名为莆田县广播站,迁设中山堂,开始利用电话线路设置农村有线广播,并架设莆田至涵江广播单线14公里,广播喇叭发展到105只。次年12月,莆田盐场有线广播站(输出功率500瓦)开播。1957年6月,笏石广播放大站开播,输出功率100瓦。下半年,全县掀起全民办广播热潮,群众自发捐献木材竖广播杆,筹款架线装喇叭。县在白沙乡举办首期广播维护员培训班。至年底,全县广播输出总功率达1500瓦,广播喇叭增至889个。是年,县自办节目中增加本地新闻,由县委办公室派员定期广播生产进度和评比情况。
  1958年春,县广播站更名为莆田县广播电台,播音时间改为天天播。自办节目分新闻、工业、农业、文艺4大类。4~5月,县广播电台部分人员、设备迁至涵江埭里村,就地采编播放积肥生产节目。至年底,实现人民公社化后,全县广播输出功率达2670瓦。广播喇叭发展到2512个,社社队队实现有线广播化。全县农村广播技术员发展到271人,还有工矿企业自办广播站12个。是年,共组织召开广播大会19次,听众累计达760多万人次。1959年,利用有线广播开展迎国庆的系列宣传活动,并现场直播庆祝国庆十周年大会和游行实况。1960年县广播电台设东大路154号,全县广播喇叭达11213只。
  1960年底,公社至大队广播电话两用线改为电话专用线,全县广播喇叭数急剧下降,至1962年底减少4567只。县广播电台专职人员编制由17人减至7人。同年,开始在城、涵收取喇叭收听费,以补充广播事业费用。
  1963年起,广播事业逐步恢复。县开始筹集资金架设县至各个公社的广播专线。同年6月,架设城关至黄石的用条石绑木杆广播对线专线。次年,建立第一批广播收听点,增设“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教唱革命歌曲等广播节目。1965年,全县有线广播分城厢、涵江、笏石3大片进行维护管理。至年底,全县广播喇叭达12042只,输出功率达2450瓦,县至公社广播专线达269.8对公里,公社至大队专线达168公里。全县26个公社有22个公社通广播,668个大队有33个大队通广播。
  1966年3月,白沙、黄石公社广播放大站相继建立,广播网路向山区、沿海延伸。“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广播内容以毛泽东语录和“文化大革命”专题为主,其中文艺节目以语录歌和样板戏为主。至年底,全县通广播的公社达25个,通广播率88%;通广播大队达428个,通广播率64.19%。县至公社广播专线达352对公里,公社至大队广播专线达791.5公里,全县设大队广播室24个,架设喇叭16284只,有广播维护员424人。
  1969年5月,县广播电台利用邮电局跨海通讯电缆传输广播讯号到湄洲岛。7月,南日岛小片广播网开播,每星期由县台送去两套节目。10月,莆田县广播电台更名莆田县人民广播站。至1970年,全县26个公社、镇全部建立广播放大站,全县广播喇叭达49714只。
  1971年10月,广播专线与电话线路实行“二线合一”载波化,县广播站撤并,编播组并入县文教组;机线组并入县电信局。1973年广播节目设有新闻、学习、农业、综合、戏曲、歌曲和天气预报等。
  1976年1月,恢复莆田县人民广播站。恢复或重新架设公社至大队广播专线。至1977年,全县架设公社至大队广播专线381.5公里,通广播大队达421个,喇叭达80396只。是年广播节目调整为:新闻、学习、农业、工商、青少年、综合、计划生育、科学、文化与天气预报等。日播出时间420分钟,夏季日播480分钟。
  1979年,全县农村广播网迅速发展,整网大队达185个,通播大队达484个,公社至大队广播专线达793.9对公里,广播喇叭达116620只。
  1981年,集中力量建设县至公社、公社至大队的广播专线,至12月全县公社至大队的广播专线(除海域小岛外)全部架设完毕,总长1100对公里。至1983年,先后设“莆田新闻”、“青年之友”、“每周一歌”、“听众点播”、“荔城内外”、“广播文摘”、“文化生活”、“科技天地”、“生活小常识”、“流行歌曲欣赏”等节目。
  1984年9月,涵江镇、涵江公社放大站划归涵江区管理。次年3月,城厢镇、城郊乡放大站划归城厢区管理。
  1986年取消“生活小常识”和“卫生与健康”节目,新辟“广播文学”、“经济信息”、“法制宣传”节目。1987年取消“青年之友”、“广播文摘”、“荔城内外”节目,增设“新闻摘播”、“壶兰快讯”、“一周要闻”、“广播与听众”节目。1988年撤销“经济信息”等节目,新辟“外向型经济”、“家长学校”、“保险为您服务”、“空中漫谈”等节目,把“听众点播”改为“周末半小时”。
  1988年5月,湄洲广播放大站移交市广播电视局管理。
  1989年5月,莆田县人民广播站更名莆田县人民广播电台。10月1日,县广播电台开始用无线和有线两种传输渠道传播节目,下属20个广播放大站均改为广播电视站。是年,增辟“莆田历史上的今天”、“话说莆田这十年”节目,把“周末半小时”改为“欢乐假日”,开展国庆四十周年宣传活动。
  1990年底,全县广播线路达1138.2对公里,广播输出功率达56.325瓦,广播喇叭136874只,全县喇叭入户率达51.8%。是年,南日岛利用调频接收设备接收转播县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县人民广播电台增设“农家顾问”、“税务之窗”、“人口普查”节目。随着广播事业的发展,广播质量也不断提高。1984~1990年共有35篇广播作品获奖,其中:国家级1篇、省级15篇、市级19篇。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毛主席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莆田县文化馆
相关机构
广播电台
相关机构
莆田县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莆田盐场
相关机构
莆田县广播电台
相关机构
莆田县电信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