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民间文化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331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民间文化活动
分类号: G249.27
页数: 2
页码: 744-745
摘要: 本文介绍了唐代至民国期间莆田民间文化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百戏、迎神出游、结婚等吉庆日子的风俗、儿童文化活动等。50年代后,新涌现的群众文艺活动包括秧歌舞、腰鼓舞、街头宣传剧等。文化大革命后,传统的群众文化活动逐渐恢复,电视成为家庭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县、乡每年多举办美术培训班和美术作品展览。
关键词: 莆田民间 文化活动 文化艺术

内容

唐代,莆田民间已有“百戏”。咸通二年(861),福州名僧宗一法师南游莆田,“县排百戏迎接”。宋代,民间文化活动更为盛行。端平年间(1234~1236),刘克庄的著作里记有观看“优戏”盛况的“空巷无人尽出嬉,、“大半人多在戏场”的诗句。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见于记载的有群众自发组织和戏班参加的迎春“妆架”36架,次年增至40架的事。
  清代后期至民国,民间主要文化活动为迎神出游。元宵节有舞龙、舞狮、“弄九鲤”、“跳棕轿”、“游灯”等活动形式。特殊的节目有妆架,还有用船只装扮称为“水架”的十音、八乐随之。每年端午节,平洋地区古来的“划龙船”,活动也一直沿袭至今。
  凡结婚、做寿等吉庆日子,雇戏班演戏风俗较为普遍。
  家庭的文化活动,主要表现为贴春联、剪纸、教唱儿歌和制作馈赠礼品以及房门妆饰物、壁上悬挂书画等。
  儿童文化活动,有唱儿歌、折纸、编织、捉花和多种棋类活动。
  50年代初,新涌现的有秧歌舞、腰鼓舞、街头宣传剧等形式的群众文艺活动。还有猜谜、球赛、拔河等新项目。开办农民夜校和冬学后,兴起群众性扫除文盲运动的同时,利用夜校开展各种娱乐活动。1954年后,电影逐渐普遍,农村俱乐部的出现,群众文化活动增加报刊、图书阅览等内容。“文化大革命”中电影、戏剧以“样板戏”为主。文娱活动多组织群众演唱“革命现代京剧”和“毛主席语录”歌。
  1976年后,传统的群众文化活动逐渐恢复、农村业余剧团数量不断增多。80年代后,县、乡、村三级文化网基本形成,群众文化活动空前活跃,电视成为家庭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卡拉OK”厅等文娱活动场所在城乡不断涌现。戏剧、电影、电视、录像、阅览、游艺等文化活动丰富多采,逢节日的活动更为热闹。规模较大的曾有:1980年中秋节的“水上音乐会”,1985年、1986年的春节灯会,1987年的“刘克庄诞辰800周年纪念活动”,1988年的“元宵谜会”,1989年庆祝国庆四十周年群众文化系列活动,1990年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48周年的群众文化系列活动。
  县、乡每年多举办美术培训班和美术作品展览。1986年,莆田县获福建省新春《书画展览》组织奖。1989年,莆田县经文化部社文局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在民间传统的妈祖信仰活动的基础上,县有关部门多次举办妈祖文化学术讨论会,并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纪念日)和九月初九日(妈祖逝世纪念日)举办妈祖文化系列活动。1987年,妈祖逝世一千周年纪念日,城乡各地举行纪念妈祖的系列活动,上湄洲妈祖庙朝拜的群众达3万多人次。湄洲岛辟为旅游经济开发区之后,妈祖文化系列活动,成为民间群众文化活动的新内容之一。

知识出处

莆田县志

《莆田县志》

出版者:中华书局

全志共38篇,卷首设序、凡例、总述、大事记、地图和照片,卷末附录。采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体裁,全面记述了莆田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刘克庄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莆田县经文化部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莆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