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27154 条 61 / 1811
901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民国时期,宁海地区组织多个业余剧团进行抗日宣传和爱国教育。解放后,农村业余剧团配合中心工作建立,每乡都有,成为农村文化生活的主要力量。70年代举办导演训练班,培训学员。三中全会后,业余剧团转向新时期宣传,深入基层,填补专业剧团不足...
902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解放前,宁海无杂技团,但有河南、皖北等地难民偶尔来县表演杂技。解放后,宁海出现杂技团、布袋木偶戏、套杆木偶戏和牵线木偶戏等民间艺术。小魔术也在解放前由江湖郎中表演,解放后逐渐普及,甚至少年儿童也能表演。
903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解放前,宁海县无杂技团,仅有来自河南、皖北的逃荒难民偶尔进行杂技表演。1984年,香山乡艺人舒国梁组建杂技团,拥有七八名青年演员,表演多个高难度杂技节目,并结合歌舞,成为80年代宁海县民间艺术的新亮点。
904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宁海木偶戏有三种形式:布袋木偶(独脚戏)、套杆木偶(偭子戏)和牵线木偶。布袋木偶由一人操纵并演唱,套杆木偶和牵线木偶则需多人配合。解放后,宁海木偶戏得到发展,其中牵线木偶戏由传统转向新路,受到观众欢迎。
905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解放前,江湖郎中通过表演小魔术招揽顾客。解放后,随着科教片揭示魔术秘密,一般少年儿童也能学会表演小魔术。80年代,宁海城关街头出现流浪少年表演小魔术,如《三仙归洞》等,表明小魔术在民间仍有一定影响力。
906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宁海地方习俗包括节日活动、元宵灯舞、迎会活动以及婚丧仪式。其中婚丧仪式详细描述了结婚和丧殡的传统流程和习俗,是宁海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地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907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宁海节日活动丰富,包括春节拜岁、元宵灯烛、花生日穿耳、三月三野餐、清明扫墓、牛生日喂牛、端午辟邪、六月六狗浴、七夕看牛郎织女、七月半秋祭、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冬至吃汤圆等,还有掸尘送灶和除夕守岁的习俗。
908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宁海元宵灯舞包括龙灯舞、狮子舞、马灯舞、船灯舞和车灯舞。龙灯舞历史悠久,狮子舞有文武之分,马灯舞和船灯舞也深受群众喜爱,车灯舞则仿照电车和公共汽车形状。这些灯舞都在元宵佳节期间表演,为节日增添了喜庆气氛。
909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宁海迎会活动历史悠久,民国时期城内每年迎“三月会”,包括头牌、台阁、秋千、鼓亭、走兽群和黄龙等队伍,瑰丽多姿。农村迎会活动大多在秋季新谷登场时举行,与城内大同小异,但一般不行夜会。
910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宁海婚丧仪式历经变迁。旧时结婚繁琐,后逐渐简化,现多为登记结婚和旅游结婚。丧殡仪式旧有铺张与简单之别,现多改为追悼会,行鞠躬礼,献花圈。但80年代有些农村又恢复了部分旧习俗。
911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讲述了宁海县影剧事业的发展历程,包括电影院的建立、基层电影场(院)、电影放映发行机构、电影宣传、幻灯放映、剧院建设及经营收支情况。宁海影剧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现已成为当地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912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宁海电影事业发展历程包括宁海电影院的建立、基层电影场(院)、电影放映发行机构、基层电影放映队、电影队站和人事动态、电影宣传、幻灯放映、“洞天乐”游艺厅与电视录像室、优秀影片上映以及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等方面。
913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宁海电影院于1971年开始筹建,1974年落成,位于桃源南路,建筑面积1032平方米,座位1490个。1978年推行“敞门入场”制度。1984年安装冷气设备,总投资20万元。1985年,炭精光源被改装为氙灯光源。
914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1975年,城关村建成“五星电影院”。1981-1982年,多个公社和大队建成电影场。1983年后,多个乡镇也建起电影场院。至此,宁海大部分乡镇都有了专门的电影放映场所,但仍有少数乡镇在使用祠堂庙宇或晒场、空地放映电影。
915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宁海电影放映事业自建国后逐步发展,1955年建立首个16耗电影放映队,后陆续增设。1961年成立电影事业管理站,1979年改为电影放映发行公司。期间,电影放映队数量不断增加,并筹建了电影管理站办公大楼,为宁海电影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