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婚丧仪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61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婚丧仪式
分类号:
G127.554
页数:
4
页码:
64-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婚丧仪式历经变迁。旧时结婚繁琐,后逐渐简化,现多为登记结婚和旅游结婚。丧殡仪式旧有铺张与简单之别,现多改为追悼会,行鞠躬礼,献花圈。但80年代有些农村又恢复了部分旧习俗。
关键词:
宁海县
地方习俗
婚丧仪式
内容
(一)结婚仪式
旧时代婚嫁,俱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婚称为“拜堂”。程序分:
1、女方出嫁之日,贴喜联,嫁妆器物均贴双喜字。新娘于下午三时许沐浴更衣,开面梳妆,戴上凤冠霞帔、穿起绣花衣裙,由哥哥抱上轿(如无亲哥哥以旁系平辈代)。并由地方有声望之士送轿,男方亦派人至半路接轿,轿至男家多是夜幕将临。从音乐、爆竹声中由伴姑扶出轿踏着红毡毯先入新房休息后,再进晚宴。
2、结婚礼堂布置;张灯结彩,喜联画屏,满堂喜气,堂中放大方桌两张,桌上花烛辉煌,香烟缭绕,并放茶米果酒等物。
3、仪式开始:奏喜乐,伴姑扶新娘上堂外跪右边,两手高拱齐眉。“弟兄”(后称男傧相)陪新郎上堂外立左边,由地方知名人士主持指导新郎行三跪九叩礼后,跪着听读祝文(俗名“话天地”)完毕,新郎新娘转身向祖宗堂行跪拜礼后。男女互行一礼。至此仪式结束。
4、把酒活动“把酒”是拜堂仪式结束后的一个余兴节目。它增添了喜悦气氛,活动在礼堂进行、来宾、观众分坐两边,把酒程序有三:(1)新娘的“晤会”:意思是新娘初次晤会夫家亲朋,表达自己的风度。在笛子、铙钹的伴声中,两手交叠腹前,徐步前行,体态端庄稳重、不动衣裙。在堂上自东到西的七尺距离走完,退三步向右转身,如此往返三趟而停止。(2)伴姑的把酒:这可说是一场精彩的比赛。其含义是表示对新娘的敬酒。开始时由“送姑”(已婚的青年妇女)主持,按排次序,交把酒者以双耳酒杯,伴姑两手举杯,以拇、食二指捏酒杯耳上,(杯中斟满了酒)其余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向上曲展,臂与肩平,杯与口齐,目注酒杯,密步前移,如水上行舟然。进退转身与新娘晤会同。往返三趟后,酒杯奉还送姑,行一礼而毕。堂中的来宾观众,谈笑品评,欢声阵起,极一时之盛。(3)送姑的俏步:送姑原是年轻已婚者,老成干练、举止勤快、热情,表示共同祝贺。表演时,右手拇、食、中三指执杯耳(酒可浅斟,其它两指曲展,杯高齐口,自然抬臂,左手小指挂手绢,开步时提腿平膝,如踏足状,跬步前进,右手执杯要稳,左手前后摆动。乐队这时可用大鼓押步,往返三趟,进退与前同,惟左手按节奏由外向内自然摆动,表情兴奋,大方、利落。
民国后期,结婚仪式有所变革,称“文明结婚”,有些机关单位举办集体结婚。礼堂的陈设亦较简单。新郎穿中山装或西装取代了长衫、马褂。新娘的旗袍、纱罩取代了凤冠霞帔和绣花衣裙。“话天地”,改由司仪员指挥婚礼:首先奏乐、男女傧相引新郎新娘入席,向外、向内俱行三鞠躬礼、又新郎、新娘互行一鞠躬礼后,由来宾致词,新郎、新娘答词,礼成。
解放后,革除了封建性的繁琐礼仪,新娘由女傧相伴送步行,路远乘车,到达夫家首先双方向当地政府进行结婚登记。婚礼开始时礼堂设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席位。由司仪员宣布“鸣炮,奏乐、请介绍人、证婚人主婚人入席。男女傧相引新郎新娘入席,新郎新娘向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行三鞠躬礼,向来宾行三鞠躬礼,新郎新娘互行一鞠躬礼,交换饰物(戒指),证婚人读结婚证书并讲话”。继由介绍人介绍双方结合经过。。主婚人致谢词,来宾及观礼群众致贺词。最后由新郎新娘分别答词。接下活动开始:(1)男女傧相动员新郎新娘唱歌。(2)男女傧相相互“拉歌”。80年代也有举行“旅游结婚”的,这样的新风,值得提倡。
(二)丧殡仪式
宁海的丧殡习俗,全县大同小异,旧社会由于阶级的不同而产生了铺张与简单之别。富有之家有了丧事,首先张贴讣告,叙明死者生前的品行与业绩,并告诉已择定出殡时间,要求亲友免投吊仪等。一般平民之家,不贴讣告,只是派一人告知各亲戚家出殡日期(俗名报讯)这报讯者还规定倒挟雨伞的特殊标志。
其次关于孝堂的陈设富有之家,堂中挂死者遗像,(贫者挂死者生前衣裳),桌上供香烛肴馔、猪羊祭礼,还用纸做的“金童”、“玉女”、“金山”、“银山”,作为陪葬。并以厚约二寸的柏树或杉木作棺材,邀请和尚道士诵经拜忏。孝堂中挂孝帐内放灵柩、孝子孝眷头戴草冠、腰系草绳,足穿草鞋,坐苫哀泣。
出殡这天上午约十时许,开始“致香”仪式,两个礼生分站桌边,桌上陈列祭礼,吊丧亲友上香,孝子外跪答谢。
十二时左右,进行“拜饭”。两礼生引导孝子孝眷行三跪九叩礼,伏地听读祭文后,礼拜而退。接下进行“临丧”仪式,主要亲戚向遗体告别。
午后一二时,开始“出殓”,先由道士诵念后,抬出灵枢,套以棺椁(俗名材轩),以彩纸糊成,上插纸鹤一只,乐队前奏,由女婿端牌位丢纸钱(俗称买路)。孝子孝眷围柩号哭,吊客随后称为“送丧”。
死者生前的友好于路口设祭,表示“饯别”之意,称“路祭”。
灵枢到达墓地,还要举行“祭后土”和“点主”仪式。先在供桌上陈列祭品、孝子礼拜,听读祭后土文后。点主官(以有身份人士担任)在另一桌就座。桌前站甲、乙、丙、丁四礼生,孝子捧灵位请点主官点主。点主官读灵位上全文三遍,举朱笔,甲呼:“日吉时良”,乙呼:“天地开张”。丙呼:“魂归窀穸”,丁呼:“魄返室堂”。点主官将朱笔在灵位上的“王”字加点成“主”,随呼:“吾今点主”(朱笔后掷)。五人同呼:“世代荣昌”。此后每隔七天请道士唱念设祭一次称“做七”,做满七个七,称“上棚”。
解放后,丧殡仪式有所改革,对灵堂膜拜代之以“追悼会”,行鞠躬礼。焚烧纸钱,代之以献花圈。死者家属及晚辈送丧,臂缠黑纱以代白帽白巾。以照片代牌位。很少每隔七天请道士到家“做七”。设肴祭奠。到了80年代,有些农村此风又起。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本书客观记述了浙江省宁海县文化工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各界人士了解宁海县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