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元宵灯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61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元宵灯舞
分类号: G127.554
页数: 3
页码: 61-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元宵灯舞包括龙灯舞、狮子舞、马灯舞、船灯舞和车灯舞。龙灯舞历史悠久,狮子舞有文武之分,马灯舞和船灯舞也深受群众喜爱,车灯舞则仿照电车和公共汽车形状。这些灯舞都在元宵佳节期间表演,为节日增添了喜庆气氛。
关键词: 宁海县 地方习俗 元宵灯舞

内容

(一)龙灯舞:正月元宵舞龙灯(俗名打龙灯)。早在南宋时就已开始,元、明有所发展,至清盛行。民国后期,每年元宵节前后,民间“龙灯”活动频繁,“龙”身是以竹篾扎成竹笼,首尾两节形像维肖,中间节数多少不拘,至少九节,多至十几节,但须奇数。每节径约0.5米,长约1.5米,每只竹笼中装上长2米许木棍,外部用布制“龙皮”连起,表演时按全身节数,每节1人持木棍,由执“龙头”者领舞,余皆随势翻滚,晚间每节竹笼内装灯,闪闪发光。伴以锣鼓、喇叭、颇有可观。解放后,县文化馆曾多次组织民间“龙灯舞”,集中县城表演评奖。
  (二)狮子舞:俗名“打狮子”,在解放前,每年元宵节各乡镇多组织狮子舞,串村走巷、投帖联系、锣鼓喧天,狮子舞班子,至少十几人,多至几十人,以两人充当狮子头尾。头用竹、木片扎成,蒙上彩布,眼能开闭、口能张合。并用麻丝作毛、连起头尾,披在二人身上,作为“狮子皮”。表演者的裤子与狮子皮”毛色相统一。舞动时的艺术性较强,有搔痒、舐毛、抖毛、打滚、跳跃、腾转、蹲伏等动作。继之表演各种武术,如舞拳、打棒、跳桌等,最后由一人滚钢叉驯狮而终场。宁海“狮子”有文武之分,文狮出越溪下湾,武狮出山水南岙。解放后,南岙武狮由传统的一狮变成三狮,即一雄一雌一仔。80年代表演“双狮抢灯”拍入电视。
  (三)马灯舞:解放前马灯舞与其它灯舞一样,也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民间灯舞。“马”是用竹篾扎成“马头”与“马臀”两个部份,蒙以色布作皮。表演时一人饰武士或侠女,将“马头”系在小腹前,“马臀”系在腰后,竹笼内装灯,下围布帷,以不露人足为度。这样少至一对,多至五六对、十几对。舞动时列成两队,在喇叭、锣鼓的伴奏声中交叉奔驰。如换缓辔前进时,还配唱小调。解放后60年代仍有出现。
  (四)船灯舞:民国时期,宁海城乡每在正月元宵这一特定的佳节,有“龙灯”、“狮子”、“马灯”等灯舞外,还有“船灯舞”。如北乡回浦冠庄村和梅林镇仇家村的船灯舞最为出色。船身是以竹竿木片扎成,中间设一台阁。分男女两船,男船阁内坐书生,船尾艄公持桨;女船阁内坐女郎,船尾船娘持桨。两船的下部均系蓝布帷、绘以水纹,不露表演者足部。驶舞时,两船交叉前进,如行驶水上,亦有边歌边舞的。这种船灯舞,盖从北方的采莲船舞演变而来,故在游船泛舞中,配以管弦锣鼓和喇叭。轻松活泼。在30年代,南乡梅枝田长洋村有“龙凤船灯”。一船扎龙头、龙尾、一船扎凤头、凤尾。表演这种船灯舞的场地,需要宽阔的晒场和空地。解放后,这种船灯舞并未出现。
  (五)车灯舞:本县的车灯舞,是仿照大城市的电车和公共汽车的形状扎制的。它的舞动形式与“船灯舞”相似。每辆车内演的同样二人。场地一般选在宽阔的公路上,定下起终点,一往一来驰骋,也配合锣鼓喇叭进行的。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宁海县文化志》

本书客观记述了浙江省宁海县文化工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各界人士了解宁海县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