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木偶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60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木偶戏
分类号: I238.7
页数: 2
页码: 57-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木偶戏有三种形式:布袋木偶(独脚戏)、套杆木偶(偭子戏)和牵线木偶。布袋木偶由一人操纵并演唱,套杆木偶和牵线木偶则需多人配合。解放后,宁海木偶戏得到发展,其中牵线木偶戏由传统转向新路,受到观众欢迎。
关键词: 宁海县 民间杂技 木偶戏

内容

(一)布袋木偶(俗名独脚戏),表演只有一个人,在一张八仙桌上布置出场面:桌上放一只篾箱,箱子旁插一根扁担,一只布做的小舞台就挂在扁担上,艺人坐在箱子上,左脚踏在一架能掌握大锣、小钹的木转扭上,右手能打小鼓和小锣。左手食指套木偶的头,大指套住布袋袖子成为木偶的“右手”,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同套一只布袋袖子成为木偶的“左手”,。演出时根据剧情灵活换衣、换头、曲调多采唱“乱弹”或“绍兴高腔”,如遇双方作战场面时,停止小鼓、小锣的打击、双手套上木偶,各持刀枪等武器,来回“冲杀”。由于桌子四周围住青色布幕,观众看不到操纵者,只见到木偶人在舞台上表演。还有一个用哨子配音的木偶人,专作“打诨”的小丑角色,俗名“癞头”,独脚戏能演剧目很多如:《李逵下山》、《宝莲灯》、《穆柯寨》等。30年代有些独脚戏配上一个琴师,能唱“越剧”、“京剧”,因此“独脚戏”却变成了“两脚戏”。
  解放后,桑洲乡下洋周独脚戏八十年代演出《文明新风》获地区创作奖。
  (二)套杆木偶(俗名“偭子戏”)又名“偭子孩”,演出场地约需2平方米,四周围青布幕、一面上截作舞台、高在2米以上。木偶头大如鹅蛋,衣帽较大,套在竹竿上,演时使木偶人全身露出小舞台为度。操纵者一手持套杆、一手持木偶人两手的小竹杆做出动作。同时配音演唱,幕后设乐队。曲调以“乱弹”“越剧”为多。
  (三)牵线木偶;以青布制成小舞台,高约2米,宽1.5左右米,深1米许。幕后放宽约2.5米。艺人站桌上,操纵木偶的头、手、足系线,垂向小舞台,表演艺人边牵线边配音,另有一人专负取递木偶之责,乐队在幕后吹打,曲调有越剧、京剧、乱弹等。
  解放后,本县桥头胡艺人陈昌苗的牵线木偶戏,由传统转向新路,颇受观众欢迎。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宁海县文化志》

本书客观记述了浙江省宁海县文化工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各界人士了解宁海县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