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章 地方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608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地方习俗
分类号:
G127.554
页数:
9
页码:
59-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地方习俗包括节日活动、元宵灯舞、迎会活动以及婚丧仪式。其中婚丧仪式详细描述了结婚和丧殡的传统流程和习俗,是宁海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地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关键词:
宁海县
文化
地方习俗
内容
第一节 节日活动
正月初一:农历的正月第一天叫正月初一,也就是现在的“春节”,旧称“元旦”,这一天的民间活动,凌晨早起,放爆仗三只。称为“开门炮”。但是家里不扫地,说是以免财物扫出去,堂中或庭前摆起八仙桌,桌上陈列果品、粽子、净茶、净饭,点起香烛,全家穿新衣、新鞋、拜天地。早餐素食,全天休息不劳动,少年儿童踢毽、打球,中年人作短途游览,老年人上附近寺庙进香。晚餐吃泡饭。早睡,不点灯,说是“同鸟宿”。
拜岁:正月上旬自初四日开始携带糖果,拜访亲戚,称为“拜岁”,回访谓之“回岁”。如遇上年有过丧事的亲戚,必须在正月初二这一天携香烛礼品前往,称为“烧纸”。凡是新婚后的第一次去岳父母家拜岁,一般定在正月初八,称为上八日。解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拜岁之风仍盛行不衰,而且还馈赠高级瓶酒和补品等。
元宵:正月十四元宵节(俗称“十四夜”)。这一天家家户户门上插樟树枝,说是“压瘴气”。晚上家家点灯烛,小孩玩着各种式样的灯彩。晚餐吃汤包、饺子。东南沿海吃糊辣羹。麦饺卷等。凡是上年的新来媳妇,更讲究糊辣羹的原料,青少年自带碗筷、挨户品尝。晚餐后,进行“址界”活动。一人手拿樟树枝和易燃草类点着火先从家里墙壁旮旯薰着走,另一人拿一把扫帚跟在后面扫,嘴里反复念:“十四夜,址界,樟树梗、银子哔哔响;樟树叶、银子叠打叠。金银宝贝𬊤〓进来。肮脏晦气𬊤〓出外”。解放后,对“〓址界”𬊤𬊤的习俗已不多见。
二月二日花生日:农历二月初二俗称“百花娘子生日”,旧社会的妇女在这一天,用五色线给自己的女孩穿耳朵。辛亥革命后,此习渐除,到了90年代,又从国外传来妇女穿耳之风,还装上大小不同,花样繁多的耳坠。
三月三:农历的三月初三,称“上已辰”,旧时代民间青少年约伴携带米、面及碗筷炊具到溪边空地,临时砌灶煮“天下饭”。举行一次野餐。颇有情趣。
清明扫墓:每年清明节,是民间最普遍的祭祖扫墓的节日,家家采“野菁”和糯米作馍糍,备以祭品,到祖先坟前致祭,并在坟头加土插幡称为“加坟”。
四月八:农历的四月初八,俗称“牛生日”,农家采“鸟饭柴叶”和糯米作馍糍喂牛。以示对耕牛的敬爱,为什么说这一天是牛生日?还得从一则神话谈起,相传古时,地上只长庄稼不长草,农民闲着,却去寻事生非,天上“佛祖”知道,拿一袋草种给台前弥勒,叫他撒几颗到下界,使农民增加一点除草的劳作。弥勒没听清楚,把一袋草种全倒下去了。从此农民地里全是草,影响庄稼的生长,佛祖就叫弥勒下凡做牛吃草,并替农民耕田。这一天正是四月初八日,所以称做“牛生日”。
五月端五:五月五日,又名天中节,民间家家都在门上插艾叶和菖蒲,以示辟邪。中午吃粽子,并在室内喷雄黄酒杀虫消毒,还在门上用雄黄写:“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中午采艾叶、紫苏、车前草、龙胆草、野菊花等草药,备治疾病。
六月六:民间谓“六月六,狗洗浴”,都把这一天当作“狗生日”。家里养着的黄狗牵到河里去洗澡。家里的衣物、书籍也拿出翻晒,以防霉蛀。
七夕:七月七日的晚上看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相传天帝之女嫁凡人,触犯了天规,罚作牛、女二星,长隔银河,只有每年的七月七日晚上,众鹊在银河上搭起一座桥,给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至今宁海民间还有七夕坐看牛女相会之风。这一天乡村妇女尚有洗发的活动。
七月半:又称“鬼节”,一般在七月中旬,民间备祭品,祭祖先,称为“秋祭”。农村有“放焰口”等迷信活动。解放后,此习已除。
中秋:八月十六中秋节,天高气爽,宁海的习俗,农村初尝芋羹,城市则互赠月饼,晚上散步赏月。
重阳:九月九日称为重阳节。在旧社会宁海民间这一时期,一般新谷登场,农家作馍糍,饮新酒,示庆丰收。古代此日有饮菊花酒,登高避灾之风。解放后,九月九日定作“老人节”,仍有登高活动。
冬至:宁海民间冬至日吃汤圆,俗谓吃了冬至圆就增加一岁。此日又是祭祖的一个节日,民间还趁此日做坟、修墓。
掸尘送灶: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家家掸尘、大扫除。同时也是送灶神的一天。又是杀鸡、做年糕、准备过年。
除夕:俗称年三十,家家设祭送年,换门神、儿童向长辈讨“压岁钱”。合家团叙、开怀畅饮。深夜不眠,谓之“守岁”,放了“关门炝”(放三只炮仗)方才就寝。
第二节 元宵灯舞
(一)龙灯舞:正月元宵舞龙灯(俗名打龙灯)。早在南宋时就已开始,元、明有所发展,至清盛行。民国后期,每年元宵节前后,民间“龙灯”活动频繁,“龙”身是以竹篾扎成竹笼,首尾两节形像维肖,中间节数多少不拘,至少九节,多至十几节,但须奇数。每节径约0.5米,长约1.5米,每只竹笼中装上长2米许木棍,外部用布制“龙皮”连起,表演时按全身节数,每节1人持木棍,由执“龙头”者领舞,余皆随势翻滚,晚间每节竹笼内装灯,闪闪发光。伴以锣鼓、喇叭、颇有可观。解放后,县文化馆曾多次组织民间“龙灯舞”,集中县城表演评奖。
(二)狮子舞:俗名“打狮子”,在解放前,每年元宵节各乡镇多组织狮子舞,串村走巷、投帖联系、锣鼓喧天,狮子舞班子,至少十几人,多至几十人,以两人充当狮子头尾。头用竹、木片扎成,蒙上彩布,眼能开闭、口能张合。并用麻丝作毛、连起头尾,披在二人身上,作为“狮子皮”。表演者的裤子与狮子皮”毛色相统一。舞动时的艺术性较强,有搔痒、舐毛、抖毛、打滚、跳跃、腾转、蹲伏等动作。继之表演各种武术,如舞拳、打棒、跳桌等,最后由一人滚钢叉驯狮而终场。宁海“狮子”有文武之分,文狮出越溪下湾,武狮出山水南岙。解放后,南岙武狮由传统的一狮变成三狮,即一雄一雌一仔。80年代表演“双狮抢灯”拍入电视。
(三)马灯舞:解放前马灯舞与其它灯舞一样,也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民间灯舞。“马”是用竹篾扎成“马头”与“马臀”两个部份,蒙以色布作皮。表演时一人饰武士或侠女,将“马头”系在小腹前,“马臀”系在腰后,竹笼内装灯,下围布帷,以不露人足为度。这样少至一对,多至五六对、十几对。舞动时列成两队,在喇叭、锣鼓的伴奏声中交叉奔驰。如换缓辔前进时,还配唱小调。解放后60年代仍有出现。
(四)船灯舞:民国时期,宁海城乡每在正月元宵这一特定的佳节,有“龙灯”、“狮子”、“马灯”等灯舞外,还有“船灯舞”。如北乡回浦冠庄村和梅林镇仇家村的船灯舞最为出色。船身是以竹竿木片扎成,中间设一台阁。分男女两船,男船阁内坐书生,船尾艄公持桨;女船阁内坐女郎,船尾船娘持桨。两船的下部均系蓝布帷、绘以水纹,不露表演者足部。驶舞时,两船交叉前进,如行驶水上,亦有边歌边舞的。这种船灯舞,盖从北方的采莲船舞演变而来,故在游船泛舞中,配以管弦锣鼓和喇叭。轻松活泼。在30年代,南乡梅枝田长洋村有“龙凤船灯”。一船扎龙头、龙尾、一船扎凤头、凤尾。表演这种船灯舞的场地,需要宽阔的晒场和空地。解放后,这种船灯舞并未出现。
(五)车灯舞:本县的车灯舞,是仿照大城市的电车和公共汽车的形状扎制的。它的舞动形式与“船灯舞”相似。每辆车内演的同样二人。场地一般选在宽阔的公路上,定下起终点,一往一来驰骋,也配合锣鼓喇叭进行的。
第三节 迎会活动
宁海的迎会(俗称行会)活动,历史悠久,古代民间行会,是“迎神出巡,祈求降福黎民,得到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民国时期的20年代,城内每年要迎“三月会”。时间定在古历三月初十至十三共四天。从都神殿抬出“五都神”偶像,巡游城区全境。活动项目:初十日先出“马飞报”,饰一少年儿童骑马跑迎会路线一周。当晚在古蒲湖土丘上放焰火(一名“放盒”)。十一日行日会,先在河头钟鼓棚集中:头牌、台阁、鼓亭、秋千、黄龙、兽群、最后是从都神殿抬出神像队(五都神),先行是大旗、接下药枪队,皂隶班、大筛锣、唢呐与喇叭。游行路线:经东大街、出东门,折转北门城外西绕、进西门经西大街回河头,神像队回都神殿。十二、十三两日行夜会,所到之处,灯烛辉煌,宛似火树银花,观者骈肩累迹,人山人海。各类队伍瑰丽多姿。
(一)头牌先行,状似木质牌坊,雕刻精工,上书“开路”二字,由四人抬行,后随吹奏乐队。
(二)台阁、制法:以一只约1立方米木柜,上插两根“〓”形铁杖,粗约16厘米,高2米许,每根铁杖上端设一铁椅、以八、九岁男孩饰女角坐铁椅上,并用两只假足,一只困着在铁杖的弯曲处,另一只挂铁椅旁下垂与固定的假足相齐,儿童穿彩色衣裙,遮掩了铁杖上的一切假象,恍似凌空伫立一女郎。铁杖的下截各扮一男角,衣裤连在铁杖上,并在铁杖弯曲处扎上刀、枪、剑、戟等道具,成一出折子戏。以八人轮流抬行,后伴乐队。宁海城内迎会的台阁扮“八仙闹海”。以十六人抬。
(三)秋千以木制船状柜子一只,长约2米,宽1米许,两边各设木柱,柱头凹置“十”字横轴。两轴端各装铁环,轴中系以绳,设坐板,成四架小秋千,以四儿童扮坐,一人在旁拨动转轴,旋转不已,四人抬行。
(四)鼓亭:以木制亭子状鼓架,置大小鼓各一。多以青少年任乐队,一人击鼓领奏,即丝竹锣钹齐起。也有伴唱戏曲的。大者四人抬,小者二人抬。
(五)走兽群:有:麒麟、狮子、老虎、犀牛、大象、鹿、四不像等。制法皆以竹篾、木片编成骨架,以布制成“兽皮”,每“兽”背骑一八、九岁儿童。多根据《封神演义》人物扮演。
(六)黄龙:长十余节,以竹篾编成,每节装上木棍,上缀黄色“龙皮”。一节一人持之而行。
农村迎会活动与城内大同小异,一般不行夜会,并且迎会时间大多在秋季的新谷登场时节,便于接待看会的亲友。
第四节 婚丧仪式
(一)结婚仪式
旧时代婚嫁,俱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婚称为“拜堂”。程序分:
1、女方出嫁之日,贴喜联,嫁妆器物均贴双喜字。新娘于下午三时许沐浴更衣,开面梳妆,戴上凤冠霞帔、穿起绣花衣裙,由哥哥抱上轿(如无亲哥哥以旁系平辈代)。并由地方有声望之士送轿,男方亦派人至半路接轿,轿至男家多是夜幕将临。从音乐、爆竹声中由伴姑扶出轿踏着红毡毯先入新房休息后,再进晚宴。
2、结婚礼堂布置;张灯结彩,喜联画屏,满堂喜气,堂中放大方桌两张,桌上花烛辉煌,香烟缭绕,并放茶米果酒等物。
3、仪式开始:奏喜乐,伴姑扶新娘上堂外跪右边,两手高拱齐眉。“弟兄”(后称男傧相)陪新郎上堂外立左边,由地方知名人士主持指导新郎行三跪九叩礼后,跪着听读祝文(俗名“话天地”)完毕,新郎新娘转身向祖宗堂行跪拜礼后。男女互行一礼。至此仪式结束。
4、把酒活动“把酒”是拜堂仪式结束后的一个余兴节目。它增添了喜悦气氛,活动在礼堂进行、来宾、观众分坐两边,把酒程序有三:(1)新娘的“晤会”:意思是新娘初次晤会夫家亲朋,表达自己的风度。在笛子、铙钹的伴声中,两手交叠腹前,徐步前行,体态端庄稳重、不动衣裙。在堂上自东到西的七尺距离走完,退三步向右转身,如此往返三趟而停止。(2)伴姑的把酒:这可说是一场精彩的比赛。其含义是表示对新娘的敬酒。开始时由“送姑”(已婚的青年妇女)主持,按排次序,交把酒者以双耳酒杯,伴姑两手举杯,以拇、食二指捏酒杯耳上,(杯中斟满了酒)其余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向上曲展,臂与肩平,杯与口齐,目注酒杯,密步前移,如水上行舟然。进退转身与新娘晤会同。往返三趟后,酒杯奉还送姑,行一礼而毕。堂中的来宾观众,谈笑品评,欢声阵起,极一时之盛。(3)送姑的俏步:送姑原是年轻已婚者,老成干练、举止勤快、热情,表示共同祝贺。表演时,右手拇、食、中三指执杯耳(酒可浅斟,其它两指曲展,杯高齐口,自然抬臂,左手小指挂手绢,开步时提腿平膝,如踏足状,跬步前进,右手执杯要稳,左手前后摆动。乐队这时可用大鼓押步,往返三趟,进退与前同,惟左手按节奏由外向内自然摆动,表情兴奋,大方、利落。
民国后期,结婚仪式有所变革,称“文明结婚”,有些机关单位举办集体结婚。礼堂的陈设亦较简单。新郎穿中山装或西装取代了长衫、马褂。新娘的旗袍、纱罩取代了凤冠霞帔和绣花衣裙。“话天地”,改由司仪员指挥婚礼:首先奏乐、男女傧相引新郎新娘入席,向外、向内俱行三鞠躬礼、又新郎、新娘互行一鞠躬礼后,由来宾致词,新郎、新娘答词,礼成。
解放后,革除了封建性的繁琐礼仪,新娘由女傧相伴送步行,路远乘车,到达夫家首先双方向当地政府进行结婚登记。婚礼开始时礼堂设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席位。由司仪员宣布“鸣炮,奏乐、请介绍人、证婚人主婚人入席。男女傧相引新郎新娘入席,新郎新娘向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行三鞠躬礼,向来宾行三鞠躬礼,新郎新娘互行一鞠躬礼,交换饰物(戒指),证婚人读结婚证书并讲话”。继由介绍人介绍双方结合经过。。主婚人致谢词,来宾及观礼群众致贺词。最后由新郎新娘分别答词。接下活动开始:(1)男女傧相动员新郎新娘唱歌。(2)男女傧相相互“拉歌”。80年代也有举行“旅游结婚”的,这样的新风,值得提倡。
(二)丧殡仪式
宁海的丧殡习俗,全县大同小异,旧社会由于阶级的不同而产生了铺张与简单之别。富有之家有了丧事,首先张贴讣告,叙明死者生前的品行与业绩,并告诉已择定出殡时间,要求亲友免投吊仪等。一般平民之家,不贴讣告,只是派一人告知各亲戚家出殡日期(俗名报讯)这报讯者还规定倒挟雨伞的特殊标志。
其次关于孝堂的陈设富有之家,堂中挂死者遗像,(贫者挂死者生前衣裳),桌上供香烛肴馔、猪羊祭礼,还用纸做的“金童”、“玉女”、“金山”、“银山”,作为陪葬。并以厚约二寸的柏树或杉木作棺材,邀请和尚道士诵经拜忏。孝堂中挂孝帐内放灵柩、孝子孝眷头戴草冠、腰系草绳,足穿草鞋,坐苫哀泣。
出殡这天上午约十时许,开始“致香”仪式,两个礼生分站桌边,桌上陈列祭礼,吊丧亲友上香,孝子外跪答谢。
十二时左右,进行“拜饭”。两礼生引导孝子孝眷行三跪九叩礼,伏地听读祭文后,礼拜而退。接下进行“临丧”仪式,主要亲戚向遗体告别。
午后一二时,开始“出殓”,先由道士诵念后,抬出灵枢,套以棺椁(俗名材轩),以彩纸糊成,上插纸鹤一只,乐队前奏,由女婿端牌位丢纸钱(俗称买路)。孝子孝眷围柩号哭,吊客随后称为“送丧”。
死者生前的友好于路口设祭,表示“饯别”之意,称“路祭”。
灵枢到达墓地,还要举行“祭后土”和“点主”仪式。先在供桌上陈列祭品、孝子礼拜,听读祭后土文后。点主官(以有身份人士担任)在另一桌就座。桌前站甲、乙、丙、丁四礼生,孝子捧灵位请点主官点主。点主官读灵位上全文三遍,举朱笔,甲呼:“日吉时良”,乙呼:“天地开张”。丙呼:“魂归窀穸”,丁呼:“魄返室堂”。点主官将朱笔在灵位上的“王”字加点成“主”,随呼:“吾今点主”(朱笔后掷)。五人同呼:“世代荣昌”。此后每隔七天请道士唱念设祭一次称“做七”,做满七个七,称“上棚”。
解放后,丧殡仪式有所改革,对灵堂膜拜代之以“追悼会”,行鞠躬礼。焚烧纸钱,代之以献花圈。死者家属及晚辈送丧,臂缠黑纱以代白帽白巾。以照片代牌位。很少每隔七天请道士到家“做七”。设肴祭奠。到了80年代,有些农村此风又起。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本书客观记述了浙江省宁海县文化工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各界人士了解宁海县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