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图书馆
宁海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海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迎会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61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迎会活动
分类号:
G127.554
页数:
2
页码:
63-6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海迎会活动历史悠久,民国时期城内每年迎“三月会”,包括头牌、台阁、秋千、鼓亭、走兽群和黄龙等队伍,瑰丽多姿。农村迎会活动大多在秋季新谷登场时举行,与城内大同小异,但一般不行夜会。
关键词:
宁海县
地方习俗
迎会活动
内容
宁海的迎会(俗称行会)活动,历史悠久,古代民间行会,是“迎神出巡,祈求降福黎民,得到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民国时期的20年代,城内每年要迎“三月会”。时间定在古历三月初十至十三共四天。从都神殿抬出“五都神”偶像,巡游城区全境。活动项目:初十日先出“马飞报”,饰一少年儿童骑马跑迎会路线一周。当晚在古蒲湖土丘上放焰火(一名“放盒”)。十一日行日会,先在河头钟鼓棚集中:头牌、台阁、鼓亭、秋千、黄龙、兽群、最后是从都神殿抬出神像队(五都神),先行是大旗、接下药枪队,皂隶班、大筛锣、唢呐与喇叭。游行路线:经东大街、出东门,折转北门城外西绕、进西门经西大街回河头,神像队回都神殿。十二、十三两日行夜会,所到之处,灯烛辉煌,宛似火树银花,观者骈肩累迹,人山人海。各类队伍瑰丽多姿。
(一)头牌先行,状似木质牌坊,雕刻精工,上书“开路”二字,由四人抬行,后随吹奏乐队。
(二)台阁、制法:以一只约1立方米木柜,上插两根“〓”形铁杖,粗约16厘米,高2米许,每根铁杖上端设一铁椅、以八、九岁男孩饰女角坐铁椅上,并用两只假足,一只困着在铁杖的弯曲处,另一只挂铁椅旁下垂与固定的假足相齐,儿童穿彩色衣裙,遮掩了铁杖上的一切假象,恍似凌空伫立一女郎。铁杖的下截各扮一男角,衣裤连在铁杖上,并在铁杖弯曲处扎上刀、枪、剑、戟等道具,成一出折子戏。以八人轮流抬行,后伴乐队。宁海城内迎会的台阁扮“八仙闹海”。以十六人抬。
(三)秋千以木制船状柜子一只,长约2米,宽1米许,两边各设木柱,柱头凹置“十”字横轴。两轴端各装铁环,轴中系以绳,设坐板,成四架小秋千,以四儿童扮坐,一人在旁拨动转轴,旋转不已,四人抬行。
(四)鼓亭:以木制亭子状鼓架,置大小鼓各一。多以青少年任乐队,一人击鼓领奏,即丝竹锣钹齐起。也有伴唱戏曲的。大者四人抬,小者二人抬。
(五)走兽群:有:麒麟、狮子、老虎、犀牛、大象、鹿、四不像等。制法皆以竹篾、木片编成骨架,以布制成“兽皮”,每“兽”背骑一八、九岁儿童。多根据《封神演义》人物扮演。
(六)黄龙:长十余节,以竹篾编成,每节装上木棍,上缀黄色“龙皮”。一节一人持之而行。
农村迎会活动与城内大同小异,一般不行夜会,并且迎会时间大多在秋季的新谷登场时节,便于接待看会的亲友。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本书客观记述了浙江省宁海县文化工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各界人士了解宁海县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