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影剧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613
颗粒名称: 第六章 影剧事业
分类号: G127.554
页数: 14
页码: 68-81
摘要: 本文讲述了宁海县影剧事业的发展历程,包括电影院的建立、基层电影场(院)、电影放映发行机构、电影宣传、幻灯放映、剧院建设及经营收支情况。宁海影剧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现已成为当地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宁海县 文化 影剧事业

内容

第一节 电影
  (一)宁海电影院的建立
  解放前,宁海并无专设电影场院,省学区偶尔来县放映电影,都借祠庙空地进行。
  解放初期,解放军和专区电影队不时来宁海城关放映电影。以后城关城隍庙天井用油毛毡搭棚,以35耗影机放映电影。1971年夏,开始筹建宁海电影院于桃源南路。至1974年10月落成,建筑面积为1032平方米。座位1490个。安装松花江5501型炭精座机。1978年,影院推行“敞门入场”制度,颇受观众欢迎。1984年,影院安装冷气设备,总投资20万元,其中省拨5万元;地方财政拨款10万元;自有资金5万元。1985年,炭精光源改装氙灯光源。
  (二)基层电影场(院)
  1975年,城关村办“五星电影院”建成,面积540平方米,座位785个。1981年至1982年西店、大湖、青珠、茶院、力洋、七市等公社和大队的电影场陆续建成。1983年以后,马岙、深甽、长街、桥头胡、前童、梅林、胡陈、黄坛、西溪、桑洲等乡镇,分别建起电影场院。尚有少数乡镇仍在利用祠堂庙宇或晒场、空地。
  (三)电影放映发行机构
  民国时期,本县无电影放映事业机构,惟有省教育厅电影巡回放映队偶尔来县放映无声科教卡通片。民国二十五年(1936),浙江省第六学区教育电影巡回放映队在城内花楼殿放映,观众达1000多人次。
  建国后,1950年解放军部队在宁海中学大操场放映《阴谋》电影一场。1955年4月,宁海正式建立第一个16耗电影放映队(属省编205电影队),活动在长街、力洋二处。1956年9月,建立第二个16耗电影放映队(属省编413电影队)。活动在梅林、桥头胡、黄坛等地。1957年上半年,宁波地区电影中队部派孔万成来宁海任管理干部。1958年6月,又发展第三个16耗电影放映队,活动在一市、岔路等地。宁海、象山并县期间置办第一台35耗提包机。
  1961年4月,建立宁海电影事业管理站,主管全县影片安排和放映事业。地址白石头、后迁避司弄。1965年初,建立16耗第五电影放映队,在力洋区放映。1969年,16耗电影放映队发展至6个。1973年6月,又发展16耗第七电影放映队,活动在黄坛、城郊放映。1977年12月,开始筹建电影管理站办公大楼,地址城关南门,总面积700平方米。第二年落成。1979年6月,宁海电影事业管理站改为“宁海县电影放映发行公司”。工作人员22人。
  (四)基层电影放映队
  1970年10月,在越溪、双峰两公社办起16耗和8.75耗电影放映队,继之王爱、西溪、峡山、大佳河、东仓等公社电影放映队陆续建成。1973年11月,原在城关放映的第一套35耗机转移到梅林、桥头胡放映(称1队)。1975年至1976年,茶山林场、胡陈港工程管理处、县农业局和白莲寺红旗桔场等单位亦先后办起电影放映队。1978年6月,力洋区建立35耗电影放映队。双湖、桑洲等公社亦成立乡办电影放映队21个。
  据1986年统计,全县有电影放映队107个(含集体36个)。工作人员192个(含集体120个)全年放映电影24518场,观众达1299.6人次。
  (五)电影队站和人事动态
  1955年,宁海建立电影放映队,队长沈庆伟,队员朱根土、严裕能。
  1956年5月,沈庆伟、严裕能调出本县,队长由朱根土提任,队员奚希宝、郑耀煜,当时放映活动主要在全县各乡镇所在地。9月,葛财根、水其鑫、潘申林、王式兴等从省电影训练班学习回县,建立第二电影放映队。队长葛财根,队员水其鑫、潘申林。1957年上半年,孔万成被宁波地区电影中队部指派到宁海担任电影管理干部。王庆标调来本县放映工作。1958年6月,王庆标为第三个16耗电影放映队长。10月,宁海、象山并县,全县共有五个16耗电影放映队(象山方向2个,宁海方向3个),负责人朱根土,修理员王庆标。1959年3月,郭声佑调任全县电影队负责人。会计林日法。第一个35耗提包机负责宁海城关、丹城、石浦三镇的放映任务,1961年汤宜德任宁海县电影事业管理站负责人。1962年上半年王胜才任宁海电影事业管理站负责人;下半年韩立泉任宁海县电影事业管理站站长,柴迎观为会计。
  1964年5月,李士瑶任站长。8月宁波地区电影公司经理方友富、胡炳泉等和县站抽调的部分人员组成工作组,到深甽区上湖搞规划普及放映的试点工作,经验总结,在全省推广,对华东地区和全国都有一定影响。
  1966年“十年内乱”开始,站长被批斗靠边。1969年10月,电影站成立了革命委员会,主任陈文玉、副主任钱久富,委员朱根土、应文元、王式兴。年底成立16耗第六电影放映队。队长俞连家,活动在岔路区。1970年8月开始,电影站为了提高放映人员素质,举办放映技术训练班。先后共16期,受训人员达469人次(包括乡办个体办)。1971年5月,王伯民任电影站党支部书记,兼革委会主任。1972年6月,王语平任电影站党支部书记兼革委会主任。
  1974年10月,宁海电影院建成,投资总额25万元,经理陈文玉。11月原在城关放映的第一套35耗机转移到桥头胡、梅林等地放映。命名为第一35耗电影队,队长钱久富。1976年4月,毛屿乡与县农业局(科教队)、地质队办起电影队。1977年12月,任为国任电影公司党支部书记兼经理。1978年,南门电影站办公大楼落成,从原避司弄迁入办公。面积700平方米。1981年8月,周三五任电影公司党支部书记,任为国、朱根土任副经理。1983年1月,调张晓邦为五星电影院经理,严望豪为副经理。长街集镇电影院建成,系县公司与长街大队联办。投资额28万元,负责人章兆禧。1984年3月,王庆标任电影公司党支部书记,刘先权任副书记,王秀峰为副经理。任为国退居二线任经理级调研员。11月,刘先权任电影公司经理。1985年,刘先权任党支部书记兼经理,陈林干任副经理。11月,朱根土、陈文玉退居二线,任副经理级调研员。为加强农村宣传、发行工作的辅导和管理。长街、力洋、一市、梅林、深甽、岔路等地建立了区电影管理站,人员由公司指派。部份人员由乡办放映员中的骨干负责此项工作。12月,陈绍家任公司副经理。是年全面改革,“以副养文”,公司办起“东英企业公司”。公司经理部与县工会联办了“丽星彩色照相店”,买来一套照相设备。共投资5.6万元。“东英企业公司”限于条件,于1986年停业,公司招待所也于年底歇业。11月公司党支部改选杨谋照、柳梅成为支部委员。柳梅成任电影院经理。1986年6月,柳梅成调公司副书记。娄仁贤增选为党支部委员。1987年2月调整与充实公司行政领导班子,局领导采取首先民意测验,然后决定任命的办法:王秀峰为电影公司党支部书记兼经理。胡登和、陈绍家为副经理。3月,全县科教片进行放映,收到较好效果。为了建立多功能电影院,公司决定将影院观众休息厅改建为舞厅和咖啡厅,投资10万元,由副经理胡登和兼任“洞天乐”艺场董事长。采取集体与个人合股投资的办法。4月,调杨谋照为电影院经理,葛先全为副经理。1988年5月,张晓邦调回电影公司为副经理。1989年电影事业转入个人承包。
  (六)电影宣传
  电影宣传,是电影放映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宁海电影宣传,自建立电影放映队起,就利用幻灯、电唱机、录音机、话筒等方式进行宣传。电影院建立后,开设平面橱窗、影片预告栏、大型宣传画和《宁海影讯》《影评》等。影评文章年平均达130余篇,曾获市“宁波杯”影评文章大奖赛一、二、三等奖。
  (七)幻灯放映
  1950年12月,省文化局发给本县铁壳幻灯机1台。1951年1月,李承其、林远飞二人从台州师范分配到县文化馆。李承其负责美术幻灯工作。同年4月,省幻灯工作会议后,又发华东50式幻灯机1台。定期到城区各学校放映。9月,李承其带幻灯机深入山区:深甽、双湖、龙宫、西溪等地放映幻灯。1954年,宁海电影放映队建立,幻灯由电影队作为宣传工具。
  (八)“洞天乐”游艺厅与电视录像室
  1987年3月,影院休息室改建“洞天乐”游艺厅,内设餐厅、咖啡馆、舞厅、电子游戏等;门厅三楼辟电视录像室。
  (九)优秀影片的上映
  几年来优秀影片的放映有《少林寺》、《高山下的花环》、《海市蜃楼》等,每天高达7—10场,观众达2,257,071人次。
  (十)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1.先进集体
  1987年度科教片汇报,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的:茶院、马岙、黄坛、越溪、回浦、旗门、青珠等7个电影放映队。同年,县电影公司被评为省创建文明电影院活动先进单位和县先进集体。1988年县电影公司被评为省电影发行放映先进单位。在“7.30”抗洪中成绩显著,被评为县抢险救灾先进集体。
  2.先进个人
  1958年王庆标被评为学习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并出席北京电影系统群英会。1986年朱根土衩评为县先进工作者。1987年吴伟宏被评为省电影系统先进个人。1988年叶元平被评为省先进个人。王秀峰被评为抗洪抢险先进代表。
  第二节 剧院
  (一)建国前的宁海剧场
  民国时期,城乡没有专设剧场,演戏都利用原有祠堂庙宇作为演出场所。如城内的城隍庙、锡福殿、花楼庙、孔庙、水亭庙、东岳宫等;乡村较大的有:大里的双枝庙、深甽的隔水庵、西店的王家庙、朱行桥的皇封庙、大路的洞口庙、冠庄的都总庙、黄坛的慈云寺、茶院的白鹤庙、七市的土地庙等。每逢传统庙会,即筹资演戏。宁海本地的戏班有“平调”、“三坑”、“徽班”(后称京剧)、嵊县来宁海落户的越剧。还有绍兴高腔和黄岩乱弹等,都是在城乡的祠庙中演出。
  民国二十七年(1938),邑人钱宝森、葛逢源等在县后钱家祠堂搭棚,办起“越声剧团”,为宁海城内第一所售票的固定剧场。民国二十九年(1940),改称“宁光戏院”,票价分一角、五分、一角五分。越剧有:《白蛇传》、《杜十娘》等。民国三十一年(1942),“宁光戏院”毁于火,旋借东岳宫和合台继续演出。不久迁回钱家祠堂,建座位500多个。
  (二)建国后的宁海剧院
  1951年3月,“宁光戏院”改名“群众剧团”。以董碧玉、尹湘娟为正副团长。可购连台票和长票。1955年10月,国家拨款,改造木结构宁海剧场于钱家祠堂。扩建座位1000个。1957年,浙江越剧团来宁海演出,著名越剧演员姚水娟演《孔雀东南飞》。1963年,杭州市京剧团来县演出,著名京剧演员张二鹏、宋宝罗演出《空城计》、《借东风》等,后温州京剧团、金华婺剧团、黄岩乱弹剧团、新昌高腔剧团、平阳木偶剧团,宁波市京剧团、越剧团先后来宁海演出,还有来自外省的安徽芜湖京剧团和沈阳杂技团等。
  1967年,省文化局主管部门批准拨款修建宁海剧院,地址桃源南路15号(城隍庙前)。第二年11月3日落成,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全院有门楼三层,观众厅405平方米,座位1050个。舞台宽198平方米,还有化装室、演员宿舍和售票房等共六大部份,总投资为8万元(省拨4万元,地方自筹4万元)。
  宁海剧院建成后,省级剧团演出的有江苏省京剧团、江西省杂技团、浙江省京剧团、越剧二团、绍剧二团。演出剧种有:京剧、越剧、姚剧、甬剧、绍剧(高腔)、平调、歌舞、黄梅戏、婺剧、滑稽剧、相声、曲艺、杂技、魔术等。还有上海市全国著名京剧演员李丽芳来宁海演出《玉堂春》。
  第三节 经营收支
  (一)演剧
  宁海剧院建成之后,营业收入依靠地方财政拨款弥补亏损。到1977年以后,传统戏剧得到开放,自1979年开始即扭亏为盈,全年演映409场次,总收入88319元。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展剧院的多种经营,开辟高尔夫球场及各种展览会,广开财路。1984年全年盈利6106元。至1989年,全年盈利27264.76元。创历史最高纪录。1978年到1989年,年平均演出52场次,观众达44.42万人次。
  (二)录像
  为了活跃文化生活,提高经济效益,对原有录像放映设备全面更新。自1988年12月份起购到150英寸索尼投影和“爱浪”录像机,进行放映。至1989年12月底,年平均1984场次,观众达30.52万人次。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宁海县文化志》

本书客观记述了浙江省宁海县文化工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各界人士了解宁海县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