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0893 条 546 / 727
8176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美食
羊肚子烫去肚渣,洗净,切成手掌大的块,用上蓬灰水(或碱水)腌制。二十分钟后,下锅熬煎,煎到用手指甲能掐破时,捞出浸入凉水中漂三、四次,水中无灰碱味时再捞出,切成一寸见方的小片,盛入大碗,灌上羊肉汤汁,吃起来清香脆嫩,被誉为“假鱼肚”。
8177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美食
县内各地均有,羊肉煮熟退骨,切成半寸见方方块,食用时用原汤,汤清,肥而不腻,佐以胡椒粉、姜粉(末)、花椒面、香菜(芫荽),泡入发面馍,香味浓郁,温补壮阳。
8178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美食
分荤素两种,荤食主要原料有排骨、肉丸子、豆腐、粉条、平菇、油菜等;素食以豆腐、粉条为主,佐以花椒、姜末、虾皮、味精等,武火急煮,香味浓郁,怯寒发汗。
8179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美食
以当地莜麦为原料,原麦粒文火熬煮,口感滑润微甜,营养价值高,久食补人。永昌特有。
8180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美食
与县外烤羊肉串不同处在于麻辣味较重,香味浓烈。近年来盛行于县城夜市,广受欢迎。
8181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美食
胡萝卜煮熟剁碎,辅以葱花、菠菜等,加盐、花椒、胡麻油等佐料成馅,包好上笼蒸制。这是民间常吃的一种素包子。
8182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美食
将大麻籽碾细,盛器皿中搅成糊状,以箩过滤去皮,然后掺上黄、小米煎熬叫点麻腐,成糊状后,配以洋芋萝卜丁加佐料成馅,包好上笼蒸制。这是一种素食包子,如果加肉即为荤包子。有油香细软的自然香味。
8183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美食
把羊肠翻洗干净后,将羊的心、肝、肺、血等剁碎,加佐料和适量的杂面,搅拌成糊状,装入肠内,两头用绳子扎紧,水开后入锅煎煮,煮时要适时地用针在肠壁上扎眼儿放气,以免断裂,煮熟稍凉后切片即食。具有油而不腻,无腥味的特点,入口喷香,这也是与众不同的...
8184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美食
将羊下水煮好,切碎,在煮羊杂碎汤中配上以花椒、姜为主的佐料,汤呈白色,不可混浊。再把退肉的羊头骨入锅继续熬汤,切好后的羊杂碎肉装碗浇汤,撒上蒜苗、芫荽沫淤热即食。汤要滚烫,肉要烂嫩。一般说来,羊头汤是人们喜爱的早点和夜宵。
8185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美食
烧鏊子是一种专用工具烧盒子做成的烧饼。烧饼时把面做成的饼,放进烧盒子里,然后用麦草或柴火煨烧,烧熟后取出,即是烧鏊子。
8186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美食
山药米拌面制作时,将小米淘洗干净,下入砂锅,用旺火煮至八成熟,把切成方块的洋芋投入,并撒少许面粉,用木勺使劲搅匀,调盐。烧些许清油,炝人葱花即成。
8187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民俗
农历正月初一,夏历称“元旦”,俗叫“过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宣布启用《太阳历》,并同时使用农历,只把岁首改称“旧年”或“阴历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公元纪年法”,将农历正月初...
8188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民俗
正月十五日是元宵节,俗称灯节,又叫上元节。是日家家团聚煮元宵(汤圆)吃。城乡都要张灯结彩,入夜,灯花齐放,人们云集街头,观灯展、看焰火,尽欢达旦。这一天,新媳妇要回娘家避灯。十六日“转庙”,又叫“游百病”。白天或晚上到各寺院或街头游转,俗谓...
8189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民俗
正月十六游百病是永昌地区流传的一种民俗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这天,人们走出家门或游山谒庙,烧香拜佛,或随便走走,从耄耋老人到襁褓婴孩,全家人扶老携幼,年轻人结伴而行,从东山头到北海子乃至武当山全是涌动着的人流。据说,这样,没病的人保你一年...
8190
知识出处: 永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 | 类型: 民俗
相传农历二月初二日是“龙抬头”的日子,这天叫做“龙头节”,古称中和节,也叫春龙节。此日“龙抬头”,蛰虫复苏。家家户户炒大豆、碗豆、麦子、麻子等。杀虫爆蛐,祈祷年内不降冰雹。这天男人们有剃头、理发的习俗,把剃头说成剃龙头,以取吉利。妇女们则在...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