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20313 条 401 / 1355
6001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六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饮食业情况。其中包括饮食业的形成、清末民初饮食业的发展、各具特色的传统小吃、解放初期的复兴等。
6002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六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明朝在1368年建立后,古柳口逐渐被称为杨柳青。1415年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土特产品的流通。1420年迁都北京后,杨柳青成为商埠码头,服务业开始发展,旅客投宿店、卖饭店和摊贩逐渐出现。村旗酒等名酒流传,其中莲花白是当时的特...
6003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六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据老先生谈,清朝乾隆年间,杨柳青有一家较大的饭铺叫做"五云居",以烹制本地鱼、虾、蟹和海鲜等著名。随着时代的变迁,酒席饭店逐渐停业,小型饭馆开始发展壮大。在清末民初,一些名气较大的小型便饭铺如"同合居"等陆续开业,供应方便饭菜和简...
6004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六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与天津市内相似。在饮食文化方面,杨柳青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小吃食品种类丰富,各具风味。经营者有开门面的座铺,也有摆摊叫卖的,大多数是劳动人民为了生计。尽管他们生意规模小,但所制售的食品工艺精湛,受...
6005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六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在杨柳青解放后,饮食业逐渐恢复和发展。1954年,杨柳青开办了第一家公营饭馆——合作食堂,吸引了众多顾客。随后,一些较有名气的饭馆如大众食堂、回民食堂、群力食堂也陆续成立。这些饭馆在质量和服务上都有一定的特色,吸引了各类顾客。其中...
6006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六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随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到来,杨柳青的饮食业逐渐转变为主营早点的门市部,经营计划粮油指标的食品。到了1970年代初期,烹调炒菜业务萎缩,原有的饭馆、食堂变成了门市部。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杨柳青饮食业得到了重生。国营、集体、个体开办的酒楼...
6007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六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农付产品经营史话的情况。其中包括苇制品、蒲制品、柳制品、草制品、嗑瓜子等。
6008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六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镇苇制品包括苇席、篓子等,清朝时,杨柳青是苇席的主要产地,在集市上很受欢迎。当时的苇市大街是苇席业的中心。即使在社会主义时期,杨柳青和周边地区的农民仍继续从事织席生产,供销社从各地调运苇子以支持产业。每年能生产十万余片苇席。
6009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六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镇蒲制品包括蒲包、蒲席、蒲坛、蒲垫、蒲圈、草鞋等,杨柳青及周边地区的农民有着200多年的产业历史。在旧社会,他们自己生产并销售产品,部分产量运往天津芥园。日本统治时期,有人因遭受非礼而参加抗日游击队。解放后,供销社调运原料进...
6010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六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子牙河北地区有着长达500多年的柳树种植历史。这里的柳树被称为柳行子,用于制作行杆、编筐子等。在解放前,每年产出一万余捆柳杆和两万斤木炭。解放后,为扶持贫困队伍和解决包装需求,供销社组织农民投入生产,并每年调运约250万斤条...
6011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六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镇在六十年代,供销社组织农民投入草制品生产,包括草套、草帘子等。这些产品主要销往北京农药厂和天津试剂厂等大厂,对解决贫困村和贫困队伍的生计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
6012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六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嗑瓜子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最初由范家等家庭经营,后统一由供销社组织居民生产。解放后,杨柳青嗑瓜子得到发展,七个街村设立综合加工厂或经营部,产品销售全国各地。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导致传统的农家付业被淘汰,但农民逐渐成为工业管理和...
6013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六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西青工商旧貌的情况。其中包括话说“赶白沟河”、我与“生生堂”药店、双顺和油厂轶事等。
6014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六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赶白沟河的情况。其中包括去白沟河沿岸经营的缘起、几家经营字号的简史、从在津市组织货源到结束、结束语等。
6015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六册 | 类型: 正文
康熙年间,杨柳青的商船承担着沿岸杂货商品的批发零售任务。以大清河为中心,他们在白沟镇进行集市交易,采取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并依靠个人信誉进行进货赊欠。尽管利润不高,但他们勤奋努力,年终结算通常有盈余。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