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农付产品经营史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六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5968
颗粒名称: 杨柳青农付产品经营史话
分类号: F307.5
页数: 6
页码: 98-10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农付产品经营史话的情况。其中包括苇制品、蒲制品、柳制品、草制品、嗑瓜子等。
关键词: 杨柳青镇 农付产品 经营史话

内容

杨柳青在北宋早期还是一片沼泽、洼、淀水乡,由于不断的淤积,到北宋末年逐渐干枯形成村落,直至清朝仍有不少的坑、塘、洼、淀。
  这些坑、洼、塘、淀盛产芦苇,蒲草,特别是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两岸河滩地,芦苇蒲草绵延丛生数十里。在子牙河北则是杨柳青青,一望无际的另一番景象了。
  如元朝文学家揭俟斯在杨柳青谣中写到:
  杨柳青青河水黄,河流两岸苇篱长;
  日日相迎苇篱下,朝朝相送苇篱旁。
  清朝乾隆皇帝之子哲亲王永瑆驻杨柳青驿诗四首中有一首:
  杨柳阴阴似画图,春波满岸长春蒲;
  蒲帘编好江南卖,家在当城小直沽。
  又如清朝乾隆年间进士、天津人查彬在晚行杨柳青道中写到:
  一水苍茫众水流,畿南回望使人愁;
  遥看杨柳疑为岸,行到芦花不见洲。
  以上著名诗人墨客写的诗中充分说明在元、明、清杨柳青盛产芦苇、蒲草、柳树。
  到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大水灾过后,各河堤岸加高,坑、塘、洼、淀,逐渐淤积成田。
  老人们还记得,现在的杨柳青北门粮库往东工农兵食堂迄至东门外,北门粮库往西姚家村,直至十三街赵家大场西,皆是水坑。河南15街玉皇庙、草埧南、义和庄,安离二局后,东至文昌阁、小刘庄大小水坑连片,这些水坑,随着建设的需要,至七十年代逐渐填平,盖起了新房,修了马路,彻底消灭了旧社会的陈迹,旧貌换了新颜。
  当年由于盛产苇、蒲、柳。资源丰富,给农民生产苇制品、蒲制品、垛杆子编筐等柳制品,提供了丰富的生产原料。
  一、苇制品
  苇制品包括苇席,各种篓子等。清朝时,杨柳青西边各街农民大都织席,编篓自产自销。各乡生产的苇制品在集市上摆满了一条街。为此在十一街牌坊往东至西渡口,称为苇市大街。可见当年织席之盛。因为织席杨柳青一街专门还有一道辘轴会,辘轴会虽然演的青年妇女出嫁后,受婆婆的气,深刻的揭露批判了旧社会的封建包办婚姻制度,但通过辘轴轧苇子,也充分反映了当年苇席生产情况。
  当城、水高庄、第六埠、辛口等村农民不只在旧社会织席直到解放后五十年代还从事织席生产,当时本地虽已经不产苇子了,杨柳青供销社为支持此项付业生产,还千方百计由各地调运苇子,大约每年曾向新疆、宁夏调大苇60万斤,由东郊范庄子、李明庄调苇子150万斤,这些能生产苇席十万余片。
  二、蒲制品
  蒲制品包括各种型号的蒲包、蒲席、蒲坛、蒲垫、蒲圈、各号草鞋等,大沙沃、小沙沃、大杜庄、小杜庄、王村、当城、水高庄、第六埠、小甸子等十余个村农民的产业历史已有二百多年,在旧社会就地取材,自产自销,有的在杨柳青集散,有的运至天津城西芥园销售,那里靠南运河有个蒲包码头,大宗成交,称为蒲包店。小甸子村专门生产蒲圈,家庭厕所用,生产的蒲垫,过年时磕头铺地用;生产的蒲鞋,亦称草鞋,寒冬季节当棉鞋穿,即经济又暖和。那时候,给儿子说媳妇,向媒人婆或介绍人先问闺女会织蒲包吗?如果会织,说明姑娘心灵手巧,会过日子。
  清朝道光年间天津文学家崔旭所写的“津门百咏”中写到:
  织蒲女嫁弄船男,裙子深红袄浅蓝,
  小轿一乘船载过,郎家河北妾河南。
  在暗无天日的日本统治时期,有一家织了不少的蒲包,兄妹三人用自家的小船运天津去卖。半路上遇见岸上日本巡逻兵,以查八路为名,强令靠岸检查,上船后发现有个闺女,日本兵兽性大发,大嚷大叫花姑娘的有,四个日本兵施行非礼,意欲强奸,两个哥哥急了,用砍蒲刀和日本兵拼了,日本兵的三八大盖枪在船上打交手战就不管事了,结果都被砍死,尸首扔河了,缴获了四支大枪。兄妹三人怀着国仇家恨去静海参加了抗日游击队。
  解放后蒲草原料地产不多了,但生产需要量很大,供销社组织人员由内蒙古和大港等地调入大批原料,年生产蒲300万个,蒲席50万张,由供销社收购,销往全国各地。
  三、柳制品
  在杨柳青子牙河北,有一望无边的柳树,都是一行一行的生长,大约距离五米左右,人们称为柳行子,有的在地四周种有柳树,中间是耕地,人们称为风水柳子,这些柳树树干较细是丛生,一墩一墩的。有人说,杨柳青地名就是因为有成片的杨柳树起的,这说法有道理,这里杨柳种植已有五百年历史了。
  明朝永乐年间官居王府长史的瞿祜,诗云:
  昔闻杨柳青,今见杨柳黄。三秋即近暮,
  午夜仍飞霜。黄时辞旧枝,青根有生意。
  秋待春阳回,又见柔黄翠。……
  在生产上讲,这些柳树,生长三年即长成材,本地叫三年一茬,三年一砍,砍净留根重新生长,砍柳子过去称为点柳子,这是一水好生意,由经纪人或二地东经营,组织人员加工,将生长直立无弯的按粗细、长短分别加工成为大行杆、小行杆、镐把杆、扁担杆、条帚把杆、墩布杆等十余种,生长弯曲的送交镟木厂镟成各种小把,如勺把锅把等。再次有疤拉疙答的就烧炭用,也有用好材料烧炭的,那是高级炭,称为杆子炭,有钱的人家做赔嫁用。
  在明清两代漫长的岁月里,居民冬季取暖以烧木炭为主,因为那时候烧煤还不普及,木炭取暖无烟无味,温度适中,室内如春,所以居民都用木炭取暖,以后烧煤逐渐推行,还是拿木炭引火烧煤,再则还销售给天津大饭庄大酒楼涮锅用,所以炭的需要量很大。
  随着加工柳干削下来的柳细条除烧火外,有些则用来编筐子,土篮子,背筐子等农业生产用具,在解放前每年平均产一万余捆柳杆,二万斤木炭。
  解放后,杨柳青供销社为扶持贫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组织了大柳滩、白滩寺、一街、二街、五街、十三街等村街300余人投入生产。每年生产各种包装筐80万件,在六十年代,由于木材紧张,推行以条代木,用条筐代替木箱,为天津搪瓷厂、自行车厂、衡器厂、新生玻璃厂、小型电机厂,变压器厂等五十多家工厂生产包装筐.为他们解决了包装大问题。
  解放后柳树行子逐年减少,但编筐需要大批原料、供销社派出人员去东北调运稍条,湖北调来荆条,本地运调槐条,每年组织250万斤条子。
  四、草制品
  草制品包括稻草帘子、草苫子、草绳、草袋子、草套等,草制品生产是六十年代的事,那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农业生产不发达,农民生活有困难,供销社是农民组织,义不容辞的扶持贫村贫队,组织生产寻找销路,曾组织全镇十六个街队六千多户投入生产,每年生产瓶子草套500万套,打大草帘子5万片,草套销往北京农药厂,天津试剂厂等五个大厂家,小草帘子买给砖厂用,在原料上就地取材,不足时在本地稻田调剂,这项付业生产当时对解决农民生活困难起了良好作用。
  五、嗑瓜子
  杨柳青嗑瓜子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大清朝光绪年间,天津城内著名的点心铺祥德斋和胜兰斋为解决瓜仁货源,曾组织城里居民嗑,但城里居民不嗑,只好向郊区找加工户,那时杨柳青第一家是范家,老范爷组织附近的20家居民嗑,当时认为还可以,一不影响家务劳动,二是多少有些收入填补生活,因此陆续扩大了嗑瓜子户,嗣后又有陈家烟铺、瓜子刘永、板桥胡同宋家和天齐庙前姜老卫等五家经营,这样居民嗑瓜子成了习惯,那时生产主要是家庭妇女,大部用牙嗑,很少用夹子夹、年长日久,门牙有了豁口,到各地城市内看见牙有豁口的就知道是杨柳青人。
  解放后由供销社统一经营,统一组织全镇居民生产,由50年代至70年代,每年经营瓜仁20万斤,有7000多户嗑瓜子50万斤。
  嗑瓜子大发展还是在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十余年来,有二街、五街、六街、八街、十五街等七个街村办了综合加工厂或经营部,他们去各地采购瓜子,并由镇内居民生产发展到镇外大柳滩、东西马庄等村庄,所生产的瓜仁销售全国各地。以六街综合加工厂为例,他们有8000多户加工,生产的瓜仁除青海、西藏、新疆外,曾销售到东北、华北、西北、江南直达上海、广州等28个省市,年经营瓜子150万斤,加上其他六个厂部加工全镇可达250万市斤。
  以上是杨柳青过来的付业生产简况,是笔者根据在供销社工作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撰写的。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昔日的农家付业大都自然淘汰了,代之而起的是新型工业企业,不少的农民已成为工业管理行家、商业经营能手,基本形成了一个千军万马奔小康的气候。
  1992.4.30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六册

《西青文史第六册》

本文记述了天津市西青史料的情况。其中包括史海钩沉、艰难岁月、红旗招展、乡土百说、工商旧貌、故里采风、人物述林、民俗民风、文物古迹、武林轶事、掌故传说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许伯年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