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柳制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西青文史第六册》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5971
颗粒名称: 三、柳制品
分类号: F307.5
页数: 2
页码: 100-10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子牙河北地区有着长达500多年的柳树种植历史。这里的柳树被称为柳行子,用于制作行杆、编筐子等。在解放前,每年产出一万余捆柳杆和两万斤木炭。解放后,为扶持贫困队伍和解决包装需求,供销社组织农民投入生产,并每年调运约250万斤条子。柳树行子数量逐年减少,但编筐行业仍然存在。
关键词: 杨柳青镇 农付产品 柳制品

内容

在杨柳青子牙河北,有一望无边的柳树,都是一行一行的生长,大约距离五米左右,人们称为柳行子,有的在地四周种有柳树,中间是耕地,人们称为风水柳子,这些柳树树干较细是丛生,一墩一墩的。有人说,杨柳青地名就是因为有成片的杨柳树起的,这说法有道理,这里杨柳种植已有五百年历史了。
  明朝永乐年间官居王府长史的瞿祜,诗云:
  昔闻杨柳青,今见杨柳黄。三秋即近暮,
  午夜仍飞霜。黄时辞旧枝,青根有生意。
  秋待春阳回,又见柔黄翠。……
  在生产上讲,这些柳树,生长三年即长成材,本地叫三年一茬,三年一砍,砍净留根重新生长,砍柳子过去称为点柳子,这是一水好生意,由经纪人或二地东经营,组织人员加工,将生长直立无弯的按粗细、长短分别加工成为大行杆、小行杆、镐把杆、扁担杆、条帚把杆、墩布杆等十余种,生长弯曲的送交镟木厂镟成各种小把,如勺把锅把等。再次有疤拉疙答的就烧炭用,也有用好材料烧炭的,那是高级炭,称为杆子炭,有钱的人家做赔嫁用。
  在明清两代漫长的岁月里,居民冬季取暖以烧木炭为主,因为那时候烧煤还不普及,木炭取暖无烟无味,温度适中,室内如春,所以居民都用木炭取暖,以后烧煤逐渐推行,还是拿木炭引火烧煤,再则还销售给天津大饭庄大酒楼涮锅用,所以炭的需要量很大。
  随着加工柳干削下来的柳细条除烧火外,有些则用来编筐子,土篮子,背筐子等农业生产用具,在解放前每年平均产一万余捆柳杆,二万斤木炭。
  解放后,杨柳青供销社为扶持贫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组织了大柳滩、白滩寺、一街、二街、五街、十三街等村街300余人投入生产。每年生产各种包装筐80万件,在六十年代,由于木材紧张,推行以条代木,用条筐代替木箱,为天津搪瓷厂、自行车厂、衡器厂、新生玻璃厂、小型电机厂,变压器厂等五十多家工厂生产包装筐.为他们解决了包装大问题。
  解放后柳树行子逐年减少,但编筐需要大批原料、供销社派出人员去东北调运稍条,湖北调来荆条,本地运调槐条,每年组织250万斤条子。

知识出处

西青文史第六册

《西青文史第六册》

本文记述了天津市西青史料的情况。其中包括史海钩沉、艰难岁月、红旗招展、乡土百说、工商旧貌、故里采风、人物述林、民俗民风、文物古迹、武林轶事、掌故传说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许伯年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