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40152条
基础文献
142条
析出资源
9526条
图表
1975条
人物
16042条
机构
474条
事件
6420条
地名
324条
专题
1774条
作品
2603条
实物
872条

知识出处

检索条件

共 40152 条 243 / 2677
3631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少司徒街,即今北京路南段。这里原有座“少司徒坊”,系明成化间为待郎谢琏立(后圮废),因而该街段而得名。
3632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水仙牌风油精系漳州香料厂主要产品之一,成为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国家企业,获知进口的鹰牌风油精十分畅销的信息,开发国产风油精产品,水仙牌风油精采用薄荷脑、樟脑、桉油、丁香酚、叶绿素、香精等炼制而成。该厂参加全省制药行业整顿,取得药...
3633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旧时漳州有句俗语:“相打水德宫”。水德宫巷在今新华西路东段南侧,可通围仔内、炮仔街。这里原有一座水德宫,祀天妃娘娘妈祖,因而得名,今旧城改造妈祖庙已废。
3634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漳州小吃,久负盛名。它是漳州城区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用本地的食物为原料,根据人们普遍喜爱的口味制作出来的。它具有制作简易大众化,口味纯正地方化,应时应节多样化等特点。所以,在漳州人民的生活中,逐渐成为传统的风味小吃,同时也深受国内外...
3635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手抓面,因它是以油炸豆干和带有微碱的面条为主食,故本地人称之为“豆千面份”。手抓面始自何时,谁也说不清。据老一辈说,他小时候就听他爷爷说,漳州人爱吃“豆干面份”。可见这种小吃早已是漳州传统的风味小吃。手抓面制作与吃法,是以面粉拌水切成细长的...
3636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卤面,是漳州城乡人民在逢年过节或喜庆寿诞时的礼食。据志书记载,唐高宗总章二年,陈政及其子陈元光奉朝廷命令,率府兵戍闽,于垂拱二年建立漳州郡,陈元光及其将官士兵全部在漳州一带落籍,与当地人民杂居通婚。然而,漳州民间习惯是以大米为主食,面食的机...
3637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蚵煎,由于福建沿海多产蚵,尤其是闽南沿海岛屿与海边滩涂地,既有天然的鲜蚵,也有人工饲养的海水蚵。漳州城区的蚵煎,具有鲜嫩而又香脆,色、香、味俱佳,是漳州城区的传统小吃食品,颇受外来旅客的赞赏。漳州城区的蚵煎在制作方面,配料精细,讲究火候。采...
3638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润饼,亦称薄饼。据传,清初壬辰年,郑经为反清复明,率兵围攻漳州城,自当年10月至隔年3月才攻进城。由于围城作战时间久,城里老百姓断粮,饿死不计其数。郑军攻进城后,放粮济民,大家暴吃一顿,又涨死了许多人;那时缺少棺材,只好用茭笺包扎尸体埋葬。...
3639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公府街,古称兴贤街,后改称上街,即今南昌路西侧的一段。明代谢琏中探花时居于此,建有探花坊,遂称探花街。明末,黄梧献海澄降清,世袭一等海澄公,佔探花府为黄公府,并强将街名改称公府街,俗称公爷街。过去逢年过节,商贩在此结市供游人娱春。
3640
封面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 类型: 封面
3641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 类型: 书名页
3642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 类型: 出版说明
3643
前言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 类型: 前言
3644
目录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 类型: 目次
3645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 类型: 正文
新华西路东起文昌门,西至公解巷,东西走向,混凝土路面,全长1130米,横跨有千年历史的东、西二条古濠沟,其东段是漳州府城长盛不衰的繁华闹市,在明清二朝中,中心位置有道署、卫衙,西端是县衙,其间庙祠宫观、书院教堂、牌坊亭台连延错落,是地地道道...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