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传统风味小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4868
颗粒名称: 漳州传统风味小吃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5
页码: 215-219
摘要: 漳州小吃,久负盛名。它是漳州城区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用本地的食物为原料,根据人们普遍喜爱的口味制作出来的。它具有制作简易大众化,口味纯正地方化,应时应节多样化等特点。所以,在漳州人民的生活中,逐渐成为传统的风味小吃,同时也深受国内外宾客和回乡探亲、旅游的侨胞喜爱与赞赏。现就几项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介绍于下:。手抓面,因它是以油炸豆干和带有微碱的面条为主食,故本地人称之为“豆千面份”。手抓面制作与吃法,是以面粉拌水切成细长的面条,煮熟后捞出由人工把面条圈成一块块薄扁圆状,直径约15公分,俗称“面份”,即一块为一份。卤面,是漳州城乡人民在逢年过节或喜庆寿诞时的礼食。它属润饼同类,却另别风味。
关键词: 漳州 传统 风味小吃

内容

漳州小吃,久负盛名。它是漳州城区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用本地的食物为原料,根据人们普遍喜爱的口味制作出来的。它具有制作简易大众化,口味纯正地方化,应时应节多样化等特点。所以,在漳州人民的生活中,逐渐成为传统的风味小吃,同时也深受国内外宾客和回乡探亲、旅游的侨胞喜爱与赞赏。现就几项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介绍于下:
  一、手抓面
  手抓面,因它是以油炸豆干和带有微碱的面条为主食,故本地人称之为“豆千面份”。手抓面始自何时,谁也说不清。据老一辈说,他小时候就听他爷爷说,漳州人爱吃“豆干面份”。可见这种小吃早已是漳州传统的风味小吃。
  手抓面制作与吃法,是以面粉拌水切成细长的面条,煮熟后捞出由人工把面条圈成一块块薄扁圆状,直径约15公分,俗称“面份”,即一块为一份。另外用普通豆干,每块切成2-3条,入锅油炸,使其成褐色为宜。最后还要准备一些甜、酸、辣多样酱料,为常用的甜酱、蒜蓉酱、花生酱、沙茶酱、辣椒酱、芥辣等作佐料。进食时,先将面份平放在手掌中,上铺1-2条油炸豆干,再敷上个人爱好的佐料,最后以手指内握,使面份裹着豆干、佐料成筒状,以手抓着吃。这样吃起来既不感到油腻,又有香、甜、辣的爽口味道。乍看起来,吃的形态似乎不太雅观,但它的粗犷简朴却别具风味与乐趣。为使进食者润喉、添味,另备大骨汤佐餐,使口感更好,食之不厌。如今也有人在面份内加条炸五香,进食时,慢慢细嚼,满口溢香,酸甜辣俱备。近年来,有些饮食店或餐馆,为避免手抓面进食时不雅观,不卫生,则以面份切成块状,配以油炸豆干或五香,再摆列几碟单独使用的酱料,供顾客用筷子自选细嚼,从中品尝豆干面份的风味。
  二、卤面
  卤面,是漳州城乡人民在逢年过节或喜庆寿诞时的礼食。据志书记载,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陈政及其子陈元光奉朝廷命令,率府兵戍闽,于垂拱二年(686年)建立漳州郡,陈元光及其将官士兵全部在漳州一带落籍,与当地人民杂居通婚。然而,漳州民间习惯是以大米为主食,面食的机会不多,而大批从北方移居漳州的人们,他们为追念祖先与怀念乡情,还是经常利用节日、喜事之际,做些面食,以抒发欢乐之情。以后,随着商业的发展和饮食业的操作,根据漳州地方副食品丰富多样,逐渐地在面食中加入鱼、虾和干果之类的配料,成为香甜浓郁的卤面。
  卤面的制法,虽然是以面条为主,但口味好坏关键在卤汤的配料。做卤面的汤料,要精选香菇、虾肉、猪肉、鱿鱼、笋丝、黄花菜,还要加适量的佐料,如扁鱼、沙虫、韭菜、豆芽菜、芫荽、蒜香和蛋丝;另拌以少量的沙茶酱、胡椒粉等调料。制作汤料还要加入地瓜粉调稠,并加适量的盐、味精,使汤料更具滑润、香甜的口感。
  如今,漳州卤面已经从北方简单的面食,发展成为漳州城乡人民老少咸宜的食品了。
  三、蚵煎
  蚵煎,由于福建沿海多产蚵,尤其是闽南沿海岛屿与海边滩涂地,既有天然的鲜蚵,也有人工饲养的海水蚵。用蚵和其他配料煎熟,叫蚵煎,它是闽南地区固有的食品。漳州城区的蚵煎,具有鲜嫩而又香脆,色、香、味俱佳,是漳州城区的传统小吃食品,颇受外来旅客的赞赏。
  漳州城区的蚵煎在制作方面,配料精细,讲究火候。采用鲜蚵与地瓜粉浆(加小量米粉),加入适量精盐、鲜蒜苗,搅成糊状,然后用熟猪油在锅里烧旺,趁热倒进调拌均匀的鲜蚵与粉浆,并摊平,再加鸭蛋液摊在粉浆上,待粉浆两面皆已酥熟,即可出锅装盘,配上辣椒酱、什醋酱、萝卜酸和芫荽等,达到色泽鲜艳、香、酥可口。有些饮食经营者,特意在操作时用锅铲边煎边敲打锅沿,当当响与吆喊声以造成热闹气氛,也助长了顾客的食欲。
  四、润饼
  润饼,亦称薄饼。清明前后,漳州城区有吃润饼的习俗。据传,清初壬辰年(1652年),郑经为反清复明,率兵围攻漳州城,自当年10月至隔年3月才攻进城。由于围城作战时间久,城里老百姓断粮,饿死不计其数。郑军攻进城后,放粮济民,大家暴吃一顿,又涨死了许多人;那时缺少棺材,只好用茭笺包扎尸体埋葬。此后,人们为追忆死难先辈,在清明节吃润饼卷,以示纪念,由此成为民间习俗,以后逐渐成为漳州城乡人民在春季的一种传统小吃食品。
  除上述传说外,更主要的是春天气候温湿,制作润饼皮能够保持湿润和一定的弹性,适合包裹馅料进食;同时,它是多种菜肴混合一起,加上浆料,用手提着吃,别具风格与口味。
  润饼的制作,其主要是制作润饼皮需要一定技术,一般用精制面粉掺水和适量精盐,捣得匀韧使筋劲有弹性,然后在温热平底锅里轻抹成一个圆形薄面皮,取出就成为薄如纸、白如云、软如绸缎的润饼皮。包馅的食料,可以随个人爱好煮几样菜肴作润饼包馅。按漳州城区传统习惯,首选是炒笋丝,因漳州春季多产春笋,嫩脆甘甜,加上肉丝、香菇、扁鱼、虾仁、沙虫等,使之香甜可口。另外还备有油酥虎苔、韭菜、豆芽菜、蒜苗、蛋丝、香菜、芥辣等。卷润饼以一张润饼皮,用糖酱打底,虎苔收油、加上包馅菜肴,卷起来成筒状,握在手掌里进食,形态别具一格,香甜酸辣自选。有人还给吃润饼作了一首打油诗:白云一片裹春色,多样佳肴任选择,手扶润饼别一格,南方口味显特色。
  另外,漳州城区有些饮食摊贩,为便利群众随时食用,以卷成的润饼(比较细小卷润饼),用油炸酥,称“春饼”。它属润饼同类,却另别风味。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述了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的古城街路、史迹探寻、史事钩沉、古街史话等文史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文史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