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61386 条 350 / 4093
5236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众多贫下中农住房,大都低矮狭窄,通风采光不良,甚至鸡圈、牛栏、厕所都与住房相接。至1949年解放前夕,全县农民共有旧式住房1082251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居住条件日益改善。建筑面积达1.45万平方米,等于新中国成立前数百年建房总和的1....
5237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时期,农民住房简陋。众多贫下中农住房,大都低矮狭窄,通风采光不良,甚至鸡圈、牛栏、厕所都与住房相接。至1949年解放前夕,全县农民共有旧式住房1082251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居住条件日益改善。1978年冬后,新建住宅与年俱增,出现不...
5238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自清咸丰四年因水淹旧城东移至今址后,直至1949年9月新中国建立前夕,县城私人住房仅43665万平方米。结构造型均为砖木平房。个别地段如石屋下一带,尚有部分居民编茅以居,难避风雨。1950~1959年,居民仍沿袭旧时房舍而住,机关单位则大多...
5239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时期,居民家中日用器具简陋,土石垒灶,盆、桌、凳、橱之类多以竹木自制。“吃饭使陶碗,担水用木桶,照明靠松光,睡觉架铺板”便是当年普通家庭生活用具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后,日用器具逐渐向中、高档发展。1963年,全县仅有自行车27辆,手表...
5240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新中国建立前,文化设施县城仅有民众教育馆1所,组织辅导文艺活动以及报刊阅览。农村有少量的村坊、祠堂戏台,在春节或喜庆祭祀之日上演地方戏、木偶戏、三角班等。群众文化网点相继建立,民间艺术中的灯彩、民歌、山歌、小调以及业余剧团、专业剧团陆续恢复...
5241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节介绍广昌县方言、民谚情况
5242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节介绍广昌县方言情况
5243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唐代以来,河朔旧族因战乱或开发性迁徙,分别自中原或闽中、闽西和赣南移居广昌。他们拓土建村,占广昌首建村落500余处的7成。此外的开发者也有赣东7县和南昌、万载以及浙、粤、湘籍的移民。广昌还是客家人散居之地①(① 王增能、熊寒江:《客家源流初...
5244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广昌东邻闽方言区,西、南接赣南客家方言区,北连赣方言区南丰县。唐代以来,河朔旧族因战乱或开发性迁徙,分别自中原或闽中、闽西和赣南移居广昌。他们拓土建村,占广昌首建村落500余处的7成。此外的开发者也有赣东7县和南昌、万载以及浙、粤、湘籍的移...
5245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境内方言大同小异,有着区域性的语音、语汇。东部5乡之中有少数村落讲闽方言:“孩子”叫“囝女”〓;“队长”叫“海长”〓。其余村落和中部的新安乡、赤水镇在方言音调上与县城(旴江镇)语基本一致。南部驿前镇、高虎脑乡语近石城、宁都话。说“钱”为“殓...
5246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用国际音标注音,符号[]在本节略。广昌方言中对古浊塞音p的少量字今读送气清声母〓,如:扮、编(山)、蔽(蟹)、臂(止)。k、〓、x拼入声韵时部位偏后,近喉音。η拼入声韵时有轻微破裂音。喉音〓,不带音,除作感叹“呃”的声母之外,主要作入声韵尾...
5247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节介绍广昌县方言的语音声母情况
5248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节介绍广昌县方言的语音韵母情况
5249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节介绍广昌县方言的语音声调情况
5250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节介绍广昌县方言的语音声韵配合情况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