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91条
析出资源
40条
图表
51条

知识出处

检索条件

共 91 条 1 / 7
1
封面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蒙溪杂录 | 类型: 封面
2
知识出处: 蒙溪杂录 | 类型: 书名页
3
序言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蒙溪杂录 | 类型:
4
目录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蒙溪杂录 | 类型:
5
知识出处: 蒙溪杂录 | 类型: 正文
蒙溪(善琏的别名,为纪念笔祖蒙恬而命名)。蒙溪自西堡村蜿蜒向东南流,经晓园前的蒙溪漾,入市河向东至东桥头。蒙溪集科技种植、盆景展示、餐饮观光和书画创作等功能于一体的湖笔小镇写生基地项目正在建设。拥有综合服务大楼、主题广场、生态停车场和游船码...
6
知识出处: 蒙溪杂录 | 类型: 正文
中国毛笔的起源,在古代文献中有多种说法。东汉蔡邕《笔赋》:“序曰,昔仓颉创业,翰墨作用,书契兴焉。”晋代的成公绥所作《弃故笔赋》说:“有仓颉之奇生,列四目而兼明,慕羲氏之画卦,载万物于五行,乃发虑于书契,采秋毫之颖芒,加胶漆之绸缪,结三束而...
7
知识出处: 蒙溪杂录 | 类型: 正文
中国毛笔的起源,在古代文献中有多种说法。东汉蔡邕《笔赋》:“序曰,昔仓颉创业,翰墨作用,书契兴焉。”晋代的成公绥所作《弃故笔赋》说:“有仓颉之奇生,列四目而兼明,慕羲氏之画卦,载万物于五行,乃发虑于书契,采秋毫之颖芒,加胶漆之绸缪,结三束而...
8
知识出处: 蒙溪杂录 | 类型: 正文
秦前,毛笔称呼不一。楚国称毛笔为“聿”,吴国称“不律”,燕国称“弗”,等,古时,人们赋予笔各种别致的代称,至今仍得到广泛应用。
9
知识出处: 蒙溪杂录 | 类型: 正文
《古今图书集成》记载:“治世之功,莫尚于笔,能取万物之形,序自然之情,实天地之伟器也。” 《庄子》记载:“众史皆舐笔和墨,是以毫染墨也。” 《说文通训定声》记载:“聿,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谓之笔,从聿,从竹。” 《...
10
知识出处: 蒙溪杂录 | 类型: 正文
在《赠番易笔工童生》中对冯应科笔加以赞赏:“咸淳间湖州笔工冯生,制笔得绝法。陆居仁的《苕之水》诗,赞扬湖州笔工陆文俊所制毛笔,其中有“束毫管竹齐且尖,脱颖不数毛锥铦”,肯定了湖笔笔锋的“尖”和“齐”,以及笔头像铁锥一样锐利。李诩《戒庵老人漫...
11
知识出处: 蒙溪杂录 | 类型: 正文
善琏制笔历史,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代,自隋代起而兴盛。 因其地属湖州管辖,故所产毛笔称为“湖笔”。善琏湖笔制作技艺,经过笔工的代代相传,不断实践,成就了湖笔优异的品质。湖笔名扬天下,离不开历代书画名家、有识之士的推崇和笔工的辛勤创...
12
知识出处: 蒙溪杂录 | 类型: 正文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湖州任太守时,十分器重湖笔,经常和笔工一起研究、切磋制作技艺。颜真卿、杜牧、苏东坡先后在湖州主政,他们对湖笔工艺的改进和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13
知识出处: 蒙溪杂录 | 类型: 正文
湖笔尤以羊毫笔擅胜,历经明、清而至近现代,善琏传统制笔技艺传承不绝,始终是中国优质毛笔的主要产地。善琏镇相继成立了湖笔手工业同业公会、湖笔手工业工会及湖笔联销处三个组织。1956年,三单位合并成立善琏湖笔生产合作社,成为湖笔企业化生产之始。...
14
知识出处: 蒙溪杂录 | 类型: 正文
全国各地开设笔庄(店)。这些笔庄一般都以创始人的姓名为字号,自清代至民国初,先后开设的主要笔庄有湖州王一品、费连清、钟三益笔庄,北京贺莲青、李玉田、胡魁章、戴月轩笔庄,天津虞云和笔庄,苏州贝松泉、陆益元堂、杨二林堂笔庄,上海李鼎和、杨振华、...
15
知识出处: 蒙溪杂录 | 类型: 正文
王一品斋笔庄世代相传,传到第七代王天生后,笔庄几经易主,清末时曾由湖州人周德臣(小名“周老六”)买下。20世纪30年代后期,笔庄传于高姓。由于王一品斋是开设于湖笔原产地城市的笔庄,传承着传统优质湖笔的制作技艺,是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湖笔笔庄。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