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蒙溪杂录》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727
颗粒名称: 古人说笔
分类号: I057
页数: 3
页码: 20-22
摘要: 在《赠番易笔工童生》中对冯应科笔加以赞赏:“咸淳间湖州笔工冯生,制笔得绝法。陆居仁的《苕之水》诗,赞扬湖州笔工陆文俊所制毛笔,其中有“束毫管竹齐且尖,脱颖不数毛锥铦”,肯定了湖笔笔锋的“尖”和“齐”,以及笔头像铁锥一样锐利。李诩《戒庵老人漫笔》中记载了关于笔工施阿牛的一个小故事:“弘治时,吴兴笔工造笔进御,有细刻小标记云‘笔匠施阿牛’。
关键词: 文学记载 毛笔

内容

湖笔以羊毫见长,能书善画,为书法家所喜爱。许多古籍中都有赞美湖笔的记载。 元代后期的袁桷,在《赠番易笔工童生》中对冯应科笔加以赞赏:“咸淳间湖州笔工冯生,制笔得绝法。圆不至软媚,劲不至峭直,一笔可作万字。”这说明湖笔刚柔相济、经久耐用。
  元末沈梦麟《赠笔生陆文俊》诗中形容湖笔:“羊柔肯写黄庭经,苘重难临青李帖。”其中的《黄庭经》《青李帖》都是王羲之的传世名帖,前者意态秀美,后者体势雄健。诗句的意思是“羊毫湖笔的柔和可以写出《黄庭经》那样秀美的字,而湖笔不像原来以麻为心的笔那样,否则要想临摹出《青李帖》那样的法书是不可能的”,同样是赞美了湖笔的柔劲皆具,其中也透露出当时的湖笔应属于无心散卓一类的笔。
  元末明初文人陆居仁的《苕之水》诗,赞扬湖州笔工陆文俊所制毛笔,其中有“束毫管竹齐且尖,脱颖不数毛锥铦”,肯定了湖笔笔锋的“尖”和“齐”,以及笔头像铁锥一样锐利。类似的形容还有虞堪《赠笔生施廷用》诗:“聊复临池扫硬黄,云烟脱手生光芒。快马追风忽当阵,铦戈利剑森交张。” 明代的高濂还拿湖笔和其他地方的笔作了比较,他在《遵生八笺》中云:“余取杭人旧制笋尖笔,桩最佳。后因湖州扎缚笔头为细腰葫芦样制,杭亦效之,最为可恨,初写似细,宜作小书。用后腰散便成水笔,即为弃物。杭笔不如湖笔得法。”随着对湖笔优良品质的日益认识,到了明代,人们终于据湖笔而归结出“尖、齐、圆、健”四大优质特性。
  明代解缙的《笔妙轩》在称道湖州笔工时说:“闻君制作非寻常,尖齐圆健良有方。”此后屠隆在《考槃余事》中将其归结为笔之“四德”,称:“制笔之法,以尖、齐、圆、健为四德。”从此以后,尖、齐、圆、健不仅是对湖笔的专有誉词,也成为人们判断优质毛笔的最高标准,明代时湖笔已作为贡品进贡朝廷。 沈梦麟《赠笔生陆文俊》诗中写到笔工陆文豹时云:“呜呼颖也收声久,诸孙文豹昌其后。承恩玉几天回光,怀宝东吴不轻售。”明代曾棨《赠笔工陆继翁诗》中写到其父陆文宝所制笔时云:“制成进入蓬莱宫,紫花彤管飞晴虹。九重清燕发宸翰,五色绚烂皆成龙。”前者的“承恩玉几”意为“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后者诗句的大意是“制成的笔进入了宫廷,皇帝清闲时挥毫作书”,都隐含着湖笔进献于皇帝的意思。 明代李诩《戒庵老人漫笔》中记载了关于笔工施阿牛的一个小故事:“弘治时,吴兴笔工造笔进御,有细刻小标记云‘笔匠施阿牛’。孝宗鄙其名,易之曰‘施文用’。”这是对湖笔作为贡品进御朝廷的直接记述。 明代善琏还是一个村落,村上多数居民都是农民及笔工的双重身份,即农忙务农,农闲制笔。《永乐大典·湖州府》记载:“本县善琏村居民大半能制笔,其笔视他处为特胜。自冯应科、陆颖后,代不乏人。农耕之暇,即缚笔。客旅转贩于四方者甚众,居民借此利,备耕作之利焉。”其实这种情状与毛笔制作的特点有关,即毛笔制作是一个多工种合成的操作,其中有些工种技术含量不太高,但很费工费时,需要大量人手,这就为部分居民亦工亦农提供了条件。在湖笔转贩于四方的同时,善琏亦有不少笔工走出家乡,移居外地制笔。 明代徐献忠《吴兴掌故集》称:“湖俗出笔工,遍海内制笔者皆湖人也。”善琏笔工移居较多的地方是京城以及与湖州邻近的苏南及苏北地区。屠隆《考槃余事》载:“笔工……国朝有陆继翁、王古用,皆湖人,住金陵。” 《古今图书集成》记载:“治世之功,莫尚于笔,能取万物之形,序自然之情,实天地之伟器也。” 《庄子》记载:“众史皆舐笔和墨,是以毫染墨也。” 《物原》记载:“以漆书于方简……” 《史记》记载:“秦始皇行至云溪望祀虞舜于九疑崇山,浮江下、观籍河、渡海渚、过丹阳、至钱塘、临浙江、上会稽、还过吴(注:即今湖州)……”据传,蒙恬在湖期间邂逅善琏西堡民女卜香莲,后结为夫妇。两人以“兔毛为柱,羊毛为披,以竹为杆,纳毛以内”的技艺改良毛笔,并传授于乡民,《归安杂录》记载:“蒙纳卜夫人,随征塞上。卜夫人,贤而慧。取羊毛、兔毫制笔,书于帛,仕尉皆颂其才……”蒙恬遇难后,“夫人携幼子蒙颖,由门卜迁,且伴归故里隐居,授乡民以制笔三技”。

知识出处

蒙溪杂录

《蒙溪杂录》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本书分话说善琏、中国毛笔寻迹、湖笔发展史、湖笔老字号、历代湖笔名匠、湖笔行业习俗、笔都胜迹、蚕事文化、民间故事大家讲等11章,介绍了善琏镇的历史文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