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说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蒙溪杂录》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726
颗粒名称: 古籍说笔
分类号: I057
页数: 4
页码: 16-19
摘要: 《古今图书集成》记载:“治世之功,莫尚于笔,能取万物之形,序自然之情,实天地之伟器也。” 《庄子》记载:“众史皆舐笔和墨,是以毫染墨也。” 《说文通训定声》记载:“聿,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谓之笔,从聿,从竹。” 《古今注》记载:“惟之秦始用竹为管而有笔之名耳。”
关键词: 文学记载 毛笔

内容

《古今图书集成》记载:“治世之功,莫尚于笔,能取万物之形,序自然之情,实天地之伟器也。” 《庄子》记载:“众史皆舐笔和墨,是以毫染墨也。” 《说文通训定声》记载:“聿,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谓之笔,从聿,从竹。” 《古今注》记载:“惟之秦始用竹为管而有笔之名耳。” 《笔赋》记载:“序曰,昔仓颉创业,翰墨作用,书契兴焉……唯其翰之所生于季冬之狡兔,性情亟以剽悍,体遄迅以骋步,削文竹以为管,加漆丝之缠束,形调抟以直端,染元墨以定色。” 《弃故笔赋》记载:“有仓颉之奇生,列四目而兼明,慕羲氏之画卦,载万物于五行,乃发虑于书契,采秋毫之颖芒,加胶漆之绸缪,结三束而五重。建犀角之元管,属象齿于纤锋,染青松之微烟,著不泯之永踪。” 《物原》记载:“虞舜造笔,以漆书于方简。” 《笔铭》记载:“毫毛茂茂,陷水可脱,陷文不可活……岂其作笔,必兔之毫。调利难秃,亦有鹿毛……盖江表亦少兔也,往往商贾赍其皮南渡以取利。今江南民间使者,则皆以山羊毛焉。蜀中亦有用羊毛为笔者,往往亦不下兔毫也。” 《初学记》记载:“曲礼云,史载笔,士载言,此则秦之前已有笔矣。盖诸国或未之名,而秦独得其名,恬更为之损益耳。” 《中华古今注》记载:“自古有书契已来,便应有笔,世称蒙恬作秦笔耳。
  以柘木为管,以鹿毛为柱,以羊毛为被,所为苍毫,非为兔毫竹管笔也。” 《西京杂记》记载:“汉制天子笔,以错宝为跗,毛皆以秋兔之毫,官师路扈为之。又以杂宝为匣,厕以玉璧翠羽,皆值百金……又傅元云:汉末一笔之柙,雕以黄金,饰以和璧,缀以隋珠,文以翡翠。非文犀之桢,必象齿之管,丰狐之柱,秋兔之翰。用之者必被珠绣之衣,践雕玉之履。” 《笔经》记载:“汉时诸郡献兔毫,出鸿都,唯有赵国毫中用。时人咸言‘兔毫无优劣,管手有巧拙’……世传张芝、钟繇皆用鼠须笔,笔锋劲强有锋芒。”《笔经》中对制笔也作了较具体的叙述:“采毫竟,以纸裹石灰汁,微火上煮令薄沸,所以去其腻也。先用人发杪数十茎,杂青羊毛并兔毳(自注:凡兔毛长而劲者曰“毫”,短而弱者曰“毳”),惟令齐平。以麻纸裹柱根,令治(自注:用以麻纸者,欲其体实,得水不胀)。次取上毫薄薄布柱上,令柱不见,然后安之。惟须精择去其倒毛。毛杪合锋令长九分……此笔成合,蒸之,令熟三斗米饭,须以绳穿管,悬之水器上一宿,然后可用。制笔之法,桀者居前,毳者为后;强者为刃,软者为辅;参之以苘,束之以管;固以漆液,泽以海藻;濡墨而试,直中绳,句中鉤,方圆中规矩。终日握而不败,故曰笔妙。” 《书断》记载:“韦诞,字仲将……给御笔、墨皆不任用,因曰:‘……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得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以兼径丈之势。’” 《齐民要术·笔墨》记载:“韦仲将《笔方》曰,先次以铁梳梳兔毫及羊青毛,去其秽毛,盖使不髯。茹讫,各别之。皆用梳掌痛拍,整齐毫锋端,本各作扁,极令均调平好。用衣羊青毛—缩羊青毛去兔毫头下二分许。然后合扁,卷令极圆。讫,痛颉之。以所整羊毛中截,用衣中心—名曰‘笔柱’,或曰‘墨池’‘承墨’。复用毫青衣羊青毛外,如作柱法,使中心齐,亦使平均。痛颉,内管中,宁随毛长者使深,宁小不大,笔之大要也。” 《负暄野录·毫锥名笔》记载:“世称笔之锋短而毫锐者谓之‘毫锥’。盖本唐白傅诗云,有‘毫锋锐,君之锥’语。白自注云:‘时与元微之各有锋纤细管笔,携以就试,相顾辄笑,自曰‘毫锥’。” 《鸡距笔赋》记载:“足之健者有鸡足,毛之劲者有兔毛。就足之中奋发者利距;在毛之内秀出者长毫。合为乎笔,正得其要。象彼足距,曲尽其妙。圆而直,始造意于蒙恬;利而铦,终骋能于逸少。斯则创因智士,制在良工。拔毫为锋,截竹为筒。视其端若武安君之头锐,窥其管如元元氏之心空……故不得兔毛,无以成起草之用;不名鸡距,无以表入墨之功。及夫亲手泽,随指顾,秉以律,动有度。染松烟之墨,洒鹅毛之素。莫不画成屈铁,点成垂露。若用之战阵,则摧敌而先鸣。若用之草圣,则擅场而独步。” 《笔法诀》记载:“夫笔大小、硬软、长短,或纸绢心、散卓等,皆各从人所好。” 《寄余知古秀才散卓笔十管、软健笔十管书》中记载:“前寄笔出自新铨,散卓尤精,能用青毫之长,似学铁头之短。” 《紫毫笔》诗载:“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毫虽轻,功甚重。管勒工名充岁贡,君兮臣兮勿轻用。勿轻用,将何如?愿赐东西府御史,愿颁左右台起居。搦管趋入黄金阙,抽毫立在白玉除。臣有奸邪正衙奏,君有动言直笔书。起居郎,侍御史,尔知紫毫不易致。每岁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
  慎勿空将弹失仪,慎勿空将录制词。” 《北户录》记载:“青毫六两,紫毫三两,次毫六两。劲健无以过也。” 《闻见后录》记载:“‘公权能书,当继来索,不必却之。’果却之,遂多易以常笔。曰:‘前者右军笔,公权固不能用也。’” 《酉阳杂俎》记载:“开元中笔匠名铁头,能莹管如玉,莫传其法。” 《寄黄晖处士诗》记载:“蒙氏技传黄氏子,独闻相继得名高,锋芒妙夺金鸡距,纤利精分玉兔毫。” 《东轩笔录》记载:“唐初,字书得晋、宋之风,故以劲健相尚,至褚、薛则尤极瘦硬矣。开元、天宝以后,变为肥厚,至苏灵芝辈,几于重浊。故老杜云‘书贵瘦硬方有神’,虽其言为篆字而发,亦似有激于当时也。” 《能改斋漫录》记载:“向见柳公权一帖,谢人惠笔云:‘近蒙寄笔,深荷远情。虽毫管甚佳,而出锋太短,伤于劲硬。所要优柔,出锋须长,择毫须细,管不在大,副切须齐,副齐则波磔有冯,管小则运动省力,毛细则点画无失,锋长则洪润自由,顷年曾得舒州青练笔,指挥教示,颇有性灵。后有管小锋长者,望惠一二管,即为妙矣。’” 《文房四说》记载:“鼠须散卓及长心笔绝佳,常州许頔所造二品亦不减之。然其运动随手无滞,各是一家,不可一体而论之也。” 《笔说》记载:“散卓笔笔长寸半,藏一寸于管中。出其半削管,洪纤与半寸相当。其撚心用栗鼠尾,不过三株耳。但要副毛得所,则刚柔随人意,则最善笔也。” 《书侍其瑛笔》记载:“郎奇枣心散卓……南阳张义祖喜用郎奇枣心散卓,能作瘦劲字,他人所作笔都不可意。” 《书黄鲁直惠郎奇笔》记载:“仆应举时常用郎奇笔,近岁不复有,不知奇之存亡。今日忽于鲁直处得之。鲁直云:‘奇中风十许年,近忽无恙。此笔不当供答义人,当与作赋人用也。’” 《铁围山丛谈》记载:“吾倾见尚方所藏《右军笔阵图》,自画捉笔手于图,亦散卓也。又幼岁,当元符、崇宁时,与米元章辈士大夫之好事者争宝爱,每遗吾诸葛氏笔,又皆散卓也。及大观间偶得诸葛笔,则已有黄鲁直样作束心者。鲁公不独喜毛颖,亦多用长须主薄,故诸葛氏遂有鲁公羊毫样,俄为叔父文正公又出观文样……政和后,诸葛氏之名于是顿息焉。” 《通雅》记载:“散卓者,软笔也。” 《书吴无至笔》记载:“有吴无至者,豪士,晏叔原之酒客。二十年时,余屡尝与之饮,饮间喜言士大夫能否,似酒侠也。今乃持笔刀行,卖笔于市。” 《试张耕老羊毛笔》记载:“老羝拔颖,霜竹斩竿。双钩虚指,八法回腕。张子束笔,无心为朴。鸡著金距,鹿戴千角。”

知识出处

蒙溪杂录

《蒙溪杂录》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本书分话说善琏、中国毛笔寻迹、湖笔发展史、湖笔老字号、历代湖笔名匠、湖笔行业习俗、笔都胜迹、蚕事文化、民间故事大家讲等11章,介绍了善琏镇的历史文化。

阅读